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21

科普一些宇宙学常识

 发信人: btphy (btphy),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科普一些宇宙学常识,因为有人在吹韦伯望远镜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Dec 31 13:48:49 2021, 美东) 我们不应该否认光学望远镜的价值,就像不应该因为半导体材料不能解决宇宙诞生问题 就否认材料科学的价值是一样的。 光学望远镜的价值在于对天文学领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天体和星 系的性质。但天文学是天文学,宇宙学宇宙学。很多民科们不知道物理学早就长足发展 了,天体物理和宇宙诞生之间的距离一点也不亚于牛顿力学和量子力学之间的距离。说 韦伯望远镜可以观测到“宇宙诞生之初”等于说可以用放大镜来观察原子核一样的可笑。 宇宙起源包括好几个阶段: 奇点部分,目前理论未知也观察不到。这是真的“宇宙诞生”的未知部分。 大爆涨阶段,也就是inflation,可以通过宇宙背景辐射做一些间接观测。这段时间宇 宙从一个点按指数膨胀到宏观尺度,但还没有出现现在已知的各种物质。未知的部分主 要是这个阶段宇宙能量究竟是什么。 reheating阶段,这是宇宙由暴涨能量,也就是所谓的inflaton转向已知物质的阶段。 未知的部分主要是inflaton如何和已知物质相互作用和转化。 接下去才是原初重子形成阶段,英语叫Baryongenesis,一般民科理解的所谓“宇宙大 爆炸”其实指的都是这个阶段。此时宇宙继续膨胀并冷却,重子开始结合出现了各个轻 元素的原子核,这个阶段的物理其实已经了解的相当清楚完整了,未知的内容有限。现 代理论可以预测各种轻原素极其同位素的相对比例,基本上和观测结果吻合的八九不离 十,只有几个个别小差异,主要是锂的两个同位素,还有人在研究。 last scattering surface, 等到宇宙逐渐冷却到一定程度,质子和自由电子终于可以 结合成为氢原子,由于自由电子的减少,宇宙才第一次变成透明的,光波可以长程传播 ,所以这个阶段是所有光学观测所能达到的极限,这个阶段的红移在1100左右。 这以后氢原子原子在重力作用下逐渐聚合才出现第一批恒星。第一批恒星诞生之后就是 天文学研究的领域了。而此时红移已经在100以下。 韦伯望远镜充其量只能把宇宙最早期形成到恒星看得更清...

2022年,在大剧变中,活下去,等春来

  2021 年的最后一个凌晨,我是在看一本讲古生物演化的书中度过的。 这本书,会更新为我的推荐书单之一。卡尔·奇默是个我很喜欢的生物科普作家,明年我会多写些书评谈谈他。 我本来是个理科生, 不谦虚的说,我理科其实学的不差,高考理综只扣了六分。但大学时我却转去学了历史,我从小更喜欢看那些有历史感的东西,我喜欢读历史给我带来的那种千帆过尽、沧海桑田的感觉。 但转了专业没多久,我就发现自己可能还是选错了行当。 因为那一年( 2009 年),我看了丁仲礼院士与柴静的那次著名对谈。 两个人当时谈的是气候变暖和碳排放的问题。 柴静当时问了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拯救地球呢? 丁院士纠正说:“这不是人类拯救地球的问题,这是人类拯救自己的问题,地球不需要人类拯救。地球气温比现在高十几度的时候有的是,地球就是这么演化过来的,灭绝的只是物种,该问的是人类如何拯救人类,而不是人类如何拯救地球。” 时隔十几年后再看。柴静和丁仲礼的这段对话,犹如蝴蝶扇动翅膀,给后来的舆论场一场他们自己意想不到的“飓风”——比如公知的被污名化,比如工业党的兴起,比如反西方思潮的兴盛。 但我关注的并不是这些,我当时感到特别好奇的一个问题是: 丁仲礼院士说的那个事情,是真实的吗?地球的气温,确实曾经变动如此剧烈吗?当时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 于是我开始找相关的书籍来看,经常去泡学校的理科图书馆(当我是理科生时,我经常去泡文图,可成了文科生后,却总是呆在理图。我的大学过的就是这么奇葩)。 学习之后我发现,丁院士好像还是把地球的“脾气”说的太温柔了。 这根本就不是气温变化十几度,二氧化碳多点少点的事情。 随便举几个生物史上的例子,说明一下地球变化之大。 在距今 24 亿年前,由于能光合作用的蓝细菌的出现与繁殖,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被大量消耗。地球出现了一次急剧降温,冻成了一个“雪球”,进入了所谓的休伦冰期。 这是地质史上第一次持续最久也是杀死生物最多的冰期。对比之下,人类祖先和猛犸一起赶上的那场冰期真是小巫见大巫了,因为这场冰期持续了整整三亿年! 在这三亿年中,地球远远看去,其实就像木卫二一样,是个似乎了无生机的冰球。如果不是之后机缘巧合之下,一轮剧烈的火山喷发与地壳运动重启了生命的进程,那么整个地球的生命演化史,可能就这样被永久的封冻了。 在距今 2.5 亿年前,位于西伯利亚地区的超级...

104岁的他:从1921年开始,整整流浪了100年 (转载)

 标  题: 104岁的他:从1921年开始,整整流浪了100年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Dec 30 04:44:22 2021, 美东) 104岁的他:从1921年开始,整整流浪了100年 史志刚104岁了,从1921年开始,整整流浪了100年。 他从一个动荡和饥饿的年代走来,被迫落入流浪。可如今,这已经是他主动选择的生活 了。他不会选择离开,除了死亡,没有什么能再终止他的流浪。 1、百年流浪的终点站 104岁的史老汉自称从4岁开始就在外面流浪,到今年整整一百年了。 史老汉说,这一百年来,他跟随火车四处流浪,走遍了中国的东南西北。早年间,他去 过东北三省,感觉沈阳还不错,哈尔滨的火车站就不行了,“在候车室也冷,一两天都 走了。”郑州火车站东南西北都通,人流量太大,太挤,过道都没法睡。昆明停留了三 五天,“到处有人掏钱,外边休息不安全”。他还提起,自己曾到过两个首都,一个是 南京,一个是北京。不过,在前面提到的城市里,“哪里都比不上北京”。总而言之, 他在任何一个地方停留,都是一个原则,饭吃得顺口,容易讨到钱,他就乐意待下去。 如今,他坐在深圳北站附近的一个桥墩下,穿着一件捡来的黑色西装外套,贴身的毛衫 和工装裤是陌生人买来送的。他带着一个黑色的旅行包,一个棕色手提包,一个黄色编 织袋,里面装着过期的牛奶、饮料。垫肚子的有馒头、花卷,有些已经长了绿色的霉斑 。无论老汉走到哪儿,他都会把三个包袱带在身旁,特别是黑色旅行包,那几乎装着他 的全部家当——有一床褥子,几件衬衫和裤子,扇子和雨伞,还有一面镜子和一把小剪 刀,以便照出那张苍老的面庞,剪掉又长又白的胡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各处火车站查得不严,史老汉没有身份证,也从不买票,坐了大半 辈子免费的绿皮车,见识过大大小小的省会城市,就是不知道“经济特区”长啥样。 1980年,深圳被设立为经济特区之后,关于这个城市发达的消息就在流浪汉们之间流窜 ,史老汉很早就想来这里看一看,说不定还能去一趟紧挨着的香港。 过来深圳之后,史老汉一直混迹在火车北站附近,时而住在人行地下通道,时而睡在河 边,时而在街边铺一条毯子。一个多月前,他找到了新的落脚点,就在火车轨道的桥墩 下。有人给他送来铺盖卷儿,他搁在百米外的老年健身小广场,...

懸崖村的歷史及滄桑 | 無窮之路 #01 | 陳貝兒 | 粵語中字 | TVB 2021

TurboTax Deluxe vs Premier

  Deluxe : There is a reason TurboTax Deluxe is the more popular choice for the two. Many people simply want to file their returns and have as much deductions and credits as possible. If you own your home, have bills to mind, or even contribute to charity from time to time, Deluxe will suffice. The Deluxe is also what you'll need to file the deductions on Schedule A. Premier : If you have investments and rental properties, Premier will be better suited for your tax filing needs. This is true if you are involved in stocks, have bonds, mutual funds or have a trust in your name because Premier covers Schedule D. Collecting rent would require you a Schedule E, and that is also included in the Premier. Are you a recipient of the Schedule K-1? Look no further, Premier is the answer.

崔健 1989 伦敦亚洲音乐节(The Salem music Awards)一无所有.flv

不愧是跨界歌王!刘涛演唱经典歌曲《映山红》听着太舒服了 [精选中文好歌] | 中国音乐电视 Music TV

阿里达摩院年终预测:2022,十大科技看点!AI for Science居榜首

  2021,还有3天就结束了。   回顾过去一年,科技圈有什么 BIG NEWS 还印在你的脑海?   扎克伯格宣布将 Facebook改名Meta,全力进军「元宇宙」 ;微软推出混合现实会议平台Mesh;英伟达全能阿凡达平台的3个虚拟人同时亮相...     过去,当马斯克说要在人类大脑植入芯片时,你一定认为他疯了。   但Neuralink在今年5月让 一只植入芯片的猴子用意念打乒乓球游戏 时,全世界都被震惊。     另外, DeepMind今年开源了AlphaFold2 ,并能够预测出98.5%的蛋白质结构,让学术圈再次沸腾。   不仅如此,研究人员还将其做成了数据集,将其免费开放。     1750亿参数GPT-3在2020年发布后, NLP大模型 也在不断刷新纪录。   微软和英伟达联手发布了5300亿参数的「威震天」,智源1.75万亿参数的「悟道2.0」,阿里达摩院发布创纪录的10万亿参数多模态大模型「M6」,并且实现GPT-3同规模仅需1%能耗…….   还有IBM首发2nm工艺,人形机器人Ameca苏醒......   2021年并不缺重磅新闻,人工智能依然能够杀出重围,走进主流视野。   展望2022年,科技领域会有哪些大趋势?   今天,达摩院重磅发布2022十大科技趋势,这是连续第四年发布。     通过「 定量发散 」与「 定性收敛 」,达摩院分析了近三年来的770万篇公开论文、8.5万份专利,通过挖掘其中热点及重点技术突破,深度访谈近100位科学家,提出了2022年可能照进现实的十大科技趋势。   AI仍是最浓墨重彩的主角,但基本范式正在发生变革;芯片技术将更迭;下一代互联网即将到来…… AI新范式 科学研究是在星辰大海里探索未知,其中,实验科学和理论科学是数百年来科学界的两大基础范式。   而 人工智能正在催生新的科研范式 。   以蛋白质为例,通过研究其3D结构,生物学家不仅可以更加快速地研发出针对各类疾病的药物,甚至能够揭开生命之谜。而「蛋白质折叠问题」在过去的50年里一直是生物学的一个巨大挑战。 1969年,赛勒斯·莱文塔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