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une 5, 2022

Leetcode题目暴露出来的是多面性

  先逐条阐述: 第一,美国大厂招的工程师就像上世纪初工厂流水线工人一样,需要具备一点技能经验,甚至拿到license,才能获得上岗资格。 而计算机领域由于太宽广,分支复杂,不存在这么一个统一性的generalized的执照,隔行如隔山,所以就诞生了一些最基本的最 常用的也最容易学的入门资格考试,这个就是LeetCode的本质和起源。 其他行业,凡是技工相关的,在美国,都需要持证上岗,医生需要动手术,需要问诊,也属于技工的一种,凡是吃经验饭的职业,都要每隔几年就更新一下license,比如房 地产执照,电工执照,维修执照,等等,为什么,因为几年以后的技能标准可能发生改变,使用的器材和原材料发生改变。LeetCode也是类似,每隔几年,题型就出现调整,是最新的业务知识和市场热点发生了迁移,在公司层面,需要更新更高效的解法来应对。 第二,LeetCode里面涵盖的题目难度分为三种:easy,medium, hard模式。 easy题型 适用于大一大二的学生,只要熟悉算法理论,背下来,多做几套题目,熟悉代码规则,少些bug,就可掌握,这部分是送分题。 medium需要一些分析,特别是题目本身的含义,经常是不常见的一些应用题,但是这类题背后的逻辑线代表着公司在做产品的时候,会出现相同等级难度的对产品功能的分析、细化和演绎甚至需要掌握某些常识性的推理技巧,才能完成,这部分知识点需要大学高年级甚至读了硕士的层次。那么hard模式,是大家几乎从未遇到过的,很awkward比较稀奇古怪的题型,这类题只是平时在工作中 属于不容易遇到的,对于普通的developer岗位,通常hard模式的题型根本不会放出来 ,这是针对一些senior level的或者有一定工作阅历和多年经验储备的职级,大概率会有面试官来问,为什么?因为高职级的岗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即便你之前没遇到过,之后也该具备足够敏捷的悟性和灵感去解决这种怪问题。 所以针对不同level的候选人,题型可以千变万化,不存在两个人会拿到同一套面试题 ,因为背景不同,专业熟悉度不同,工作过的环境不同,学历不同。透过你能回答出来的问题模式,面试官可以清晰的判断你过去的知识储备与经验积累落在哪个区间,这些都是针对未来给你的薪资待遇的匹配上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那么LeetCode考试到底有没有道理,姐认为还是有的,如果有人...

贾扬清被国人“同胞”捅刀子,被迫离开fb

 发信人: fvhaoda (好大), 信区: JobHunting 标  题: 贾扬清被国人“同胞”捅刀子,被迫离开fb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Mar  2 16:21:37 2019, 美东) 据在facebook的朋友透露是贾神离职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相互相关),一是贾神领导的 caffe2和onnx基本名存实亡。caffe2的生存空间是被产品团队部署(例如广告),但产 品团队决定开始使用pytorch,所以caffe2团队基本是要换事情做了。同样,onnx使用 有局限,pytorch 1.0 抛弃了onnx,所以facebook也基本抛弃了onnx,估计只有微软和 aws还在推,但可能退出也是迟早的事情。我个人觉得这是公司正常的产品线调整,砍 掉重复的项目,优化人员。 第二个原因比较狗血。贾神在facebook有十多个一手培养的人,但带人辛苦,所以他找 了个中国女director帮他管人。那个女director在弄熟了事情后,突然之间把贾神的人 都闲置了,然后吧她原来团队的人都transfer过来接受各个项目,而且私下联系了 pytorch团队(听说印度人居多,例如发起人soumith就是印度人),通过各种拉拢达成 协议,把原团队各种项目都换掉。例如几个月前TVM conf上facebook的人介绍了他们用 tvm加速广告系统的工作,估计也要被换了。贾神的老板也是中国人VP,但似乎是坐岸 观火,又或者是自身难保(据说还有更大的reorg)。 在贾神不爽的时候,阿里在湾区成立了新部门,给了贾神一个VP职位和承诺了几百人的 团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Caffe的创始人,当年的华人之光,一样也逃不过被某个群体捅刀子的命运。希望他在 阿里一切安好,不会再被back stub拿去给烙印交投名状。

亲身经历告诉你慎重去Meta WLB差的卷组

 楼主终于要离职Meta了,终于离开了某卷组,原本以为自己是不怕累不怕加班的,心想如果多付出换来多回报也是值的。但事实给我上了一课,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不要选卷组的原因,以下都是楼主个人经历和想法,如有不同意见,轻喷。 1. 当卷组每个人都在疯狂contribute的时候,manager的期望会调整成组里的平均值,如果每个人都在疯狂加班,你也得被迫疯狂加班。我有时候甚至都怀疑有的人睡觉中途醒了是不是都会review个diff再继续睡。这种情况下,结果很可能是疯狂加班后也没有被recongnize也没有得到更多回报,简而言之就是rating未必更好,升职也不一定快。 2.  卷组的culture一言难尽。当大家都在疯狂赶工的时候,还顾得上考虑culture吗?当人在很忙很焦虑的时候,心态也不会很好。很多人在忙的时候说话就很冲,而且一不小心自己说错了什么也容易得罪人。Meta还有要peer feedback的习惯,有的时候感觉真的很憋屈... 3. 有的组太卷的原因是上面要的太多,而manager又很难或者不太会push back造成的。这种情况下,Eng加班是不情不愿的,疯狂赶工自然会牺牲质量,出了SEV以后,psc上面是要记一笔的。曾经见过某人疯狂赶project三四个月(上面期望的timeline不合理,但是push back无效),基本每天忙到凌晨12点到1点,但不小心搞出来一个SEV,最后psc给了个MA。大写的心疼... 4. 用lines of code 或者diff number作为一个重要的psc评判标准的组,要小心!个人认为这不是一个好事,有的project是需要investigate的,有的bug是需要时间才能查出来的。但是manager很难体谅,只会认为你能力低效率低(如果能体谅和理解,也不会把代码行数和diff 数量看那么重了 是吧),这种情况下,很考验一个人在这个组待了多久和有多熟悉codebase里有多少坑(一般这么move fast的组,codebase很多都是shi山,暗坑无数),组员都很忙 没有时间也没有义务告诉你哪里有坑,自己慢慢踩吧。 现在就想到这么多吧,真心建议大家不要走我的老路选卷组了。珍爱生命,远离卷组!

meta的metrics文化是真的toxic

 真的,如果你是个有理想,想做好产品的程序员,千万别去meta的产品组。meta的产品组但凡能活下来的全是metrics文化。你能drive metrics你牛逼,无论把用户体验做的多差,只要drive metrics,feature就可以launch。 所以打开fb,就会发现现在整个app做的乱七八糟,各种没用的僵尸tab三不五时的跳出来刷存在感。现在公司全部资源都给了 reels,实话实说,Instagram reels还勉强及格。fb reels就是个垃圾,但凡精神状态正常的creator都不会去发fb reels。现在上面全是一堆cat videos,这得多无聊才会每天刷cat videos? 还有实惨的marketplace,本来做的好好的,leads发神经,搞什么shops on marketplace,你shops产品做的多烂自己不知道啊?现在好了,shops没做起来,marketplace直接挂了,最后问责,ads那边做shops的没事,marketplace惨被肢解。leads就这水平,怎么指望下面的IC静下心来做产品呢?大家只想game一波metrics,拿到credit升值就跑路。     其实这不是metrics的锅,而是leadership prioritization的问题。metrics culture是保证产品资源分配和员工绩效评价公平公正的基础。没有metrics指导的企业文化就是PM拍脑袋一言堂和升职全靠老板的另一种toxic culture。marketplace的问题是大部分consumer app都会面临的organic和monetization矛盾的一个缩影。之前领导层既要engagement又要revenue,自己又没有经验处理好prioritization framework,所以才弄的一团糟。    我以前也觉得metrics文化是毒 现在意识到问题不是metrics文化,问题是leads提供的大方向。 metrics文化只是执行过程。 不是metrics文化, 就是PUA文化(manager用价值观PUA压榨你), 或者是嫡系文化(老板人凭自己的喜好赏罚), 还有就是轮资历的文化 都是各有利弊 方向做对了,进入蓝海,任你什么...

重温激动时刻!7分钟回顾神十四发射全程 | CCTV中文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