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September 30, 2018

巴克莱银行

巴克莱银行 ( Barclays , LSE : BARC 、 NYSE : BCS )是 英国 第二大 银行 ,具有逾300年历史,是英国最古老的银行,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690年。巴克莱是全世界第一家拥有 ATM 的银行,并于1966年发行了全英第一张 信用卡 ,1987年发行了全英第一张 借记卡 。截止2013年,全球雇员达到139,900人。截至2012年总资产高达269.25亿 英镑 。总部位于英国,大楼位于 美国 纽约 。 目录 1 历史 2 资产 3 参考 4 外部链接 历史 2005 年巴克莱银行以 55 亿美元入股 南非联合银行 (Amalgamated Banks of South Africa,ABSA) 56.4% 股权 ,并于 2013 年增加持股至 62.3% 并改名为巴克莱非洲集团, 2007年4月23日,巴克莱银行公布准备以670亿欧元收购 荷兰银行 的计划。 2007年7月23日,中国 国家开发银行 与 淡马锡控股 入股巴克莱,同年11月,巴克莱提出收购 巴伐利亚银行 Bayerische Landesbank。 2008年9月14日,巴克莱银行宣布退出对濒临破产的 雷曼兄弟 的收购,15日凌晨,雷曼兄弟宣布递交 破产保护 申请。 [3] 2009年6月12日,巴克莱银行以152亿 美元 的价格将旗下投资部门Barclays Global Investors巴克莱国际投资管理公司(简称BGI)售予美国基金业巨擘 贝莱德 (BlackRock)。 贝莱德将以66亿美元现金加价值69亿美元3770万股 普通股 方式约占贝莱德合并后19.9%权益总价135亿美元完成收购,BGI现为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资产规模达1.5万亿美元(约11.7万亿港元),贝莱德则管理约1.3万亿美元(约10.1万亿港元)资产。两家公司合并后,管理的资产接近2.8万亿美元(约21.8万亿港元)将成全球最大投资管理公司,BGI则以买卖追踪指数(index-tracking)产品闻名,旗下王牌iShare业务在美国交易所买卖 基金 (ETF)市场的占有率接近五成。 2009年10月21日,中东主权基金 卡塔尔 投资局(QIA)旗下投资公司卡塔尔控股宣布,透过 瑞信 出售英国巴克莱银行3.792亿股。 卡塔尔会行使...

真正干掉劣质勤奋的,是深度学习能力

胡适的英语老师、民国时期自学成才的出版家王云五先生在年轻的时候是这样自学英语写作的: 找到一篇英文的名家佳作,熟读几次以后,把它翻译成中文,等过了一星期之后,再依据中文反过来翻译成英文,这个期间绝不查阅英语原文。 翻译后再与原文比对,找出自己翻译的错误、失误和不够精良之处。 如此反复练习,王云五先生练就了扎实的英文功底,为日后的英语教学和出版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那个科技、信息远不如今天发达的年代,有限的学习条件迫使人们静下心来转向这种深度学习。 时间拨到百年之后,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巨变,人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和信息丰富时代,新奇有趣、轻简浓缩的知识随处可见,人们担忧的不再是无知识可学,而是学不完的知识。 时至今日,恐怕很少有人能向王云五先生这样主动静下心来深度学习了,甚至很多人认为,现今时代的学习已经不必如此“费劲艰辛”,人们有太多的方式可以让自己轻松地获取知识。 科技和信息虽然在我们这一代发生了巨变,但人类的学习机能并未随之快速变化,我们的大脑运作模式几乎和百年前一模一样。 更坏的消息是,“丰富的信息和多元的方式”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深深地损耗着人们“深度学习”的能力,并且这种倾向越来越明显。 种种迹象表明,快速、简便、轻松的方式使得人们低层次的“ 原始脑 ”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高层次的“ 现代脑 ”功能则进一步弱化。 而深度学习能力几乎全部依赖高层次的“ 现代脑 ”(大脑皮层)。 人们越学越焦虑、越学越浮躁,懂得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现在(别说是一生了)! 这个世界正朝着两极发展: 一小部分知识精英依旧直面核心困难,努力地深度钻研,生产内容;绝大部分信息受众享受轻度学习,消费内容。 就像社会阶层逐渐固化一样,知识阶层也在逐渐固化。 如果长期陷于错误的认知或习惯于轻度学习,一旦丧失深度学习能力,将很难打破知识阶层的限制,永远被困在认知低层。 深度学习的能力已经变得越来越稀缺。 1 何为深度学习? 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提出了“ 学习金字塔 ”(Cone of Learning)的理论,之后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也做了相同的实验,并发布了“学习金字塔”报告。 ...

硅谷的长生不老产业:炼金术 2.0,满足 CEO 们“拿钱换命”的欲望

编者按:古今中外,各种保持青春容颜的奇招妙法,延缓衰老和推迟死亡的灵丹妙药层出不穷。毕竟需求一直都在,就会有人想办法满足需求。然而,科学更为发达的今天,“炼金术师”们要如何继续做长生不老的生意? 他们都带上科学面纱,但是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本文的作者Drew Millard参加了一场“长生不老”社群的研讨会,将会上所见写成此文。本文编译自medium的原题为“How to Get Rich and Never Die Trying”的文章。 最近在纽约大学地下演讲厅里,一个静谧的午后,霍华德大学解剖学教授Antonei Csoka博士站在讲台上,向台下的听众讲一个有趣的话题——如何实现长生不老。 演讲的内容主要是迈向永恒生命的第一步,终结致命疾病,延长人们的生命。 台下的听众都是这个激进的长生不老社群的积极分子。我后来发现,这样的概念,其实有定义—— 长寿逃脱速度 (actuarial escape velocity) ( 长寿逃逸速度:时间每推移一年,长寿研究取得的进展就使得人类平均预期寿命提高超过一年;理论上,这种趋势将让我们最终超越死亡。) 虽说他的演讲里有很多我从没听过的术语,但是很快我就明白所言为何。我承认,想要理解他说的话题,或者其潜在影响,是有点难度的。毕竟我是个记者,不是超人类主义者。但是,我能理解演讲背后简单的事实: 在过去的几年中,医学研究已经开发了一系列方法,有可能让人类在更长的时间段内维持健康,并让我们整个物种的寿命超过现在的平均寿命,让大家都活80岁,甚至更长。 ( 超人类主义有时也被称为超人文主义或超人主义,过渡人文主义是一个经常被用来和人类增强类似的术语。它现在是一个国际性的文化智力运动,支持使用科学技术来增强精神、体力、能力和资质,并用来克服人类状态不需要或不必要的方面,比如残疾、疾病、痛苦、老化和偶然死亡。) 演讲厅里的人们都一致同意,等到时机来临的时候,就会有人把这些方法以疗法的形式带到市场上,可以极大地延缓衰老,甚至完全停止衰老进程。做到这一点的人,一定会赚大钱。 这才是这场活动的重点。 这个研讨会名叫“终结与年龄相关的疾病:投资前景和研究进展”。活动主办方是提倡生命延长基金会(Life Extension Advocacy Foundation),他们的宗旨是为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