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February 6, 2022

有些中华传统美德, 真不适合用在美国职场...

  甭管走在哪,都有自己的职场法则。在国内,做个“安分守己”的老实人或许可以守着铁饭碗过一辈子,做个“会来事”的应酬人或许可以加速升职道路。但是在美国呢?这里面的规则好像就有点难掌握了。有些时候,阻挡你的可能不是能力,而是文化差异。 其实在异国他乡,Cultureshock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在职场上,有些由于文化差异引发的不当行为可能对你的影响真的会不小。简单列举一下不太适合在职场展现的中国传统美德。提前声明,以下绝无诋毁民族文化的意思,只是环境不同,有些美德的适用度就大打折扣了。 “少说多做。 是金子总会发光” 这句中华名言,绝对是大家成长路上的常客。老师说,家长说,一路从幼儿园说到博士后。于是孩子们一个个都成了学(哑)霸(吧)。不管别人看不看得到我的辛苦,我只管猛干!不吹牛逼,直接拿结果说事才是最酷的出场方式。 然而“装酷”这招在美国职场上并不吃香!爱表达的美国人怎么忍得了职场默剧。低头猛干,极少发言的你,只会被留下not easy to work with的印象。在职场工作中,团队合作是很重要的,有时候说出来自己在做什么,自己想做什么,不仅可以帮助别人更好的理解你的表现,还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算你只有一个初步的想法,还不知道怎么实现,也要说出来,这可不是“空谈”,而是在积极的参与工作,并且你的老板也会觉得你是一个有想法并且认真工作的人。 “做好事不留名,我们都是活雷锋” 乐于助人绝对是好品质,但是做了好事,使劲藏着,就为了不让人知道,这个lz就觉得有点夸张了。但是真是从小一直被这样教育,以至于现在,做了好事,确实都不会说。而且被别人发现了是自己做的时候还会不好意思,这个心态,哎,也是没谁了。 就像上一点说的一样,美国人都很喜欢表达,所以说做了好事,一定不要避免“邀功”!多多邀功才是美国职场的正确打开方式。尤其当代社会,节奏这么快,根本没时间等别人细心观察,发现你的长处。主动展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才是强调自己存在感,必要性的正解。 当然这里的“邀功”,不是说强行加戏那种,就是实实在在让自己的老板知道自己的产出和能力。算是得个“印象分”! “看透不说透,看穿不拆穿” 这也是传说中国人的面子哲学,凡事留有余地,给大家都留点面子。这个确实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分寸艺术。但是在充满竞争的职场,看透不说透多少就有点装傻充愣的嫌疑了。与这一处事哲学相...

谷爱凌记者会:教科书级碾压屁民的完美精英话术

  看了谷爱凌记者会中答英国卫报记者的片段(视频后段),拍掌叫绝,佩服之极。一个18岁的小孩子,能够在这种场景,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话术老练,滴水不漏,完美地捍卫了自己。其成熟智慧,实在是在同龄人之上甚矣。什么是精英?这就是精英! 简单分析一下她的话术。 她的回答分四个部分,层层递进。 第一部分:定下基调 I am not trying to keep anyone happy! I am just an 18 year girl and I am having a great time! 首先降低预期:我无意于迎合任何人,没办法让所有人都高兴。 定下调子:我只是一个小孩! 潜台词是:小孩子可以不承担责任的(我们中国人都熟悉的“她还是个孩子啊!”),小孩子只是玩耍(having a good time)。Don’t take me seriously so whatever I say will be ok。 这叫做放低姿态,以退为进,占据主动。在辩论的时候,是经常用到的开场策略。 第二部分:道德高地 定下调子之后,迅速占领道德高地。注意她所用的众多关键词: Positive change…I know I have a good heart…a greater common interest…for greater good 在精英话术中,动机论特别重要。只要动机是高尚的,手段后果都在其次。因此,一定要将高尚的动机先抓在手里。通过强调I have a good heart,自证高尚,占据道德高 地。然后顺利进入第三阶段。 第三部分:攻击对方 拥有了高尚动机之后,就可以居高临下,开始攻击对方。 If other people don’t believe where I am coming from, that just reflects that they do not have the empathy to empathize with the good heart…because they don’t share the same kind of morals that I do 谁不同意我,就是无同理心。也就是说:只要和我观点不一致,就是道德有缺陷。强调我是morals(高尚品德)的化身。这就将问题之争引向道德之争。 People who are ...

股票暴跌,风投大佬退出,这时候还能接offer吗?

  亚马逊加薪的好消息 终于让“血汗工厂”一雪前耻。 不过,曾经风光无限的FB/Meta貌似陷入了一个深渊。 2月8日,有消息称硅谷风投大佬Peter Thiel将退出Meta董事会。 Peter Thiel是PayPal联合创始人,自2005年以来他一直是Facebook董事会成员,之后Facebook市值突破1万亿美元,2021年营收达到1170亿美元。 Peter Thiel早在2004年就投资了当时还叫 thefacebook.com 的 Facbook 50万美元,他与扎克伯格关系很好。 但是在Meta公司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上,Peter Thiel不会参与连任竞选,股东大会之后就会退出董事会。 现在的Meta,上周刚刚经历了财报暴雷,股票大跌将近3分之1,这周又传出Peter Thiel退出董事会,确实让很多相信Meta的员工和投资者产生了一点动摇。 一亩三分地里,也有小伙伴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对于现在这个时间点要不要加入meta的建议。 犹记得去年宣布metaverse之后,有人发了几个黑meta的帖子,被员工大骂,现在都是一溜的员工主动出来发贴唱衰了,很多人犹豫要不要去,这里想给出一点个人的建议,分析一下公司走向对于不同人的影响。 对于newgrad来说,我的建议是如果有其他FAANG的offer,就不要去meta。 在meta的代码质量和工作风格,很难学到东西,尤其是产品组,几乎全都是垃圾活。newgrad一般过三五年都是要跳槽的,考虑到这一波大放水扩招,meta在简历上的含金量大大降低了。最坏的情况,过几年meta不行了裁员,市面上全部是meta的前员工。如果你对自己的实力(不是刷题能力)没有自信,那你将来就要靠简历上的brand name吃饭,你就要考虑到meta既不能增加你的实力,brand name还会贬值的事实。 还有就是perm至今没有approve的dp,未来perm audit概率增加也是确定的结果。 对于跳槽来说,我觉得要分两种。一种是为了钱跳槽,这种没什么好说的,看一下meta给你的包(要考虑到股价),再和其他包比一下就好了。 另一种是为了职业发展跳槽。说实话meta内部,从去年开始就已经是人比项目多了。如果你是5想升6,很难找到合适的scope,想转manager就更难了。如果想来meta实现快速升职,很有可能达...

为什么「患者总存活率」更低的医院,反而可能更值得推荐?

  如果你家里有老人生病了,需要做某一项手术,你会如何选择医院? 假设你所在市内有 A、B 两家医院,这 两家医院的手术都做得符合基本规范、术后存活者的生活质量相同、两家医院收费统一,甚至离你家的距离都一样近。而且它们都 非常开放,愿意将所有治疗数据向社会公布。 网上搜索结果显示,A 院近期有 1000 名患者接受这项手术,术后 900 人存活(总存活率 90%);B 院近期有 1000 名患者也做了同样的手术,术后 800 人存活(总存活率 80%)。 你怎么选? 从上面的数据来看,患者总存活率 90% 的 A 院似乎医疗安全性更佳,是就医更加理性的选择。 然而当你仔细查看两个医院的数据,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 真实的数据和你想象的并不一样——我可能会建议你选择总存活率更低的 B 院。 数据的「诡计」:辛普森悖论 在大数据时代,大家越来越清楚数据的重要性,现在不少媒体或者自媒体的文章也经常洋洋洒洒列举一堆数据。 数据自然可贵,我们人生中很多决策往往就基于我们认为可靠的数据。 比如高中生想考大学,他们和父母会先了解某个大学在本省历年来的招生人数; 比如应届毕业生想找一份工作,他们往往会上网查查某个职位的平均薪酬; 比如年轻的情侣想在大城市买一套婚房,他们也许会花很多时间去了解本市某个版块最近几年的房价变化。 数据确实很重要,但数据有时候也会骗人。 「辛普森悖论」 (Simpson’s Paradox) 由英国统计学家 E.H.Simpson 于 1951 年提出,即在某个条件下的两组数据,分别讨论时都会满足某种性质,可是一旦合并考虑,却可能导致相反的结论。 简单来说,在一组统计数据背后存在某些潜在变量 (Lurking variable) ,这些潜在变量会彻底改变结论。 这句话可能还是不太好理解。让我们再回到上面那个「选医院」的问题,这个 例子来自   TE D 的 其中一期演讲 。 大家要记住一点,并不是每个医院所接受的患者病情轻重程度都相同。因此, 让我们将患者按照病情轻重度进行分组后,再来看看两家医院的救治情况。 A 院收到的 1000 名患者中,有 100 名重症患者,做完手术后只有 30 人存活,重症患者存活率为 30%; B 院收到的 1000 患者中,有 400 名重症患者,做完手术后有 210 人存活,重症患者存活率为 52.5%。 ...

俄乌开展

 

skyrocketing national debt

货币是怎么产生的?国家要印多少钱?每个人都要了解的财富密码

谷为中国夺金对美华生存环境的影响

 发信人: YangYuying (深度思考), 信区: Faculty 标  题: 谷为中国夺金对美华生存环境的影响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Feb 10 19:33:26 2022, 美东) 标签与歧视(六) 谷爱凌最近在冬奥会上夺取金牌,伤了很多人的心。Fox News最火的主持人说她是美国 培养出来的,却被中国“用钱收买”了,是忘恩负义。很多美国华人也跟着说。抛开她 到底有没有做什么坏事不谈,很多华人担心她这么干,损害在美国华人的生存环境,让 “主流社会”怀疑华人对国家的忠诚,影响其他华裔草民在美国获得资源的机会。还有 不少人追究所谓的“双重国籍”,和谷爱凌回美国上斯坦福的问题,所以得出结论她也 不“忠于”中国,想两边的好处的。认为这些事情也让美国“主流社会”看不起华人。 反方立场是:首先,人家请教练,买机票参赛都是自己家长出钱,没有美国什么事情, 无需感恩戴德。其次,无利不早起,两边拿好处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另有一剑飘尘前辈 的博文说,“忠于祖国”是中国的概念,美国是民主自由的,不应该有这种说法。 分析一下上述说法,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说谷爱凌的行为道德上有问题的,都 给她贴上了“华人”的标签。而说她的行为很正常,没什么问题的,都把她看成一个“ 人”。作为一个无标签的人,大家都可以赚钱,不用忠于什么。但是作为华人,就不能 忘恩负义,不能两边吃。想一想,如果她是白人,印度人,或者墨西哥人,Fox News还 有兴趣做文章吗?所以说“华人”的标签是冤大头! 我在生活中,接触很多非华人同事,领导,和学生。遇事愿意帮我的,或者碰到事情会 想到找我帮忙的,都不会给我贴“华人”标签。我就是他们的一个朋友,是不是华人, doesn’t matter。相反的,一上来强调我是华人的,多数不是同情我们,就是痛恨我 们。左派喜欢问你们中国是不是很苦?来美国民主社会习惯不?有什么要我帮你的?右 派基本上就是高高在上,不怎么喜欢跟我们来往。这两种人在生活中也不会特别友好, 大家professional,井水不犯河水,就不错了。(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背后捅刀子。) “华人”这个标签,本身就是负面的。中国在世界上各种narrative里面,扮演的就是 撒旦的角色。美国白人(和相当数量的老一...

看看18岁的小谷的格局

 发信人: Ignius (Hyperion), 信区: USANews 标  题: 看看18岁的小谷的格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Feb 10 22:55:50 2022, 美东) “In China, where the extreme sports scene is so underdeveloped compared to the U.S., there are almost none of those idols to look up to in skiing, and there are no female ones,” she said. “I wanted to introduce snow sports and freeskiing in particular to Chinese people, and particularly to youth and girls… if I can just change one young girl’s life and show her one new passion or help break one boundary, then the decision was worth it.” 人家小谷才18岁就知道要全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去努力改变世界了。 本版一帮猥琐川粉们就知道盯着人国籍造谣,眼红人家名利双收. 真是燕雀岂知鸿鹄之志。    发信人: Ignius (Hyperion), 信区: USANews 标  题: 看看18岁的小谷的格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Feb 10 22:56:56 2022, 美东) 再看看小谷怎么回复黑子们: “No matter what I say, if people don’t have a good heart, they won’t believe me, because they can’t empathize with people who do have a good heart,” Gu said. “So in that sense, I feel as though it’s a lot easier to bl...

为什么“谷爱凌”们在哪儿都能赢,而我们不行

  1 2 月 8 日,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国选手谷爱凌夺得金牌, 为奥运中国军团摘得了北京冬奥会上的 第 3 金。 自从 2019 年宣布入籍代表中国征战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后,这位以 “ 北京姑娘 ” 自居的少女,在短短几年中 ,就迅速蹿红成为了一名现象级的运动员。 这次奥运会上的夺冠毫无疑问将给她未来的星途增加新一波助力 ——事实上,我今天从高铁一路坐回来的公交车上,已经看到沿街的站牌都换成有关她的广告了。 美丽、阳光、帅气、开朗、聪慧,若说谷爱凌身上还有什么可能翻车的争议点,那大概是现在有人质疑她到底有没有真的放弃美国国籍这个事情…… 但信息未明的情况下,我们就权且放下这件事不谈吧。即便国籍问题有争议,她的成绩摆在那里,这个女孩作为一个优秀运动员的事实是不容抹杀的。 但我更感兴趣的,是谷爱凌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完美。据公开资料报道,谷爱凌的爱好十分广泛,除了滑雪,她的爱好清单上还有钢琴、芭蕾、攀岩、骑马、射箭、越野跑、篮球、足球、作词作曲……而且每一样的成绩都很不俗。此外,谷爱凌还已经被美国顶级名校斯坦福录取,还是时尚杂志的签约模特。 很多人在看到这份成绩单时可能已经被晃花了眼,觉得这女孩简直“能者无所不能”。但在我看来,这个成绩单本身,恐怕就是谷爱凌之所以能成功的秘诀所在——她的身上体现了一种非常典型的、我们这个时代精英阶层总能“赢得比赛”的秘诀。 这个秘诀是什么呢?那就是: 多头下注,分散风险,一点开花,赢者通吃。 谷爱凌的母亲谷燕北大毕业后留学斯坦福,后来在华尔街搞风险投资,还曾在雷曼兄弟公司任职。多头下注、对冲风险这个风投的基本常识她肯定知道。 而事实上,在对女儿的培养上,她用了非常典型的风投理念 :据她自己介绍经验说,在谷爱凌小时候,她并没有确定对谷爱凌的培养方向,只是想让她尽量多地尝试各种各样的爱好,钢琴芭蕾、骑马射箭、越野足球,啥都尝试一点。直到谷爱凌在滑雪上展露出了天赋之后,她下决心把孩子往这个方向上加力培养。 这种育儿方式其实就非常像风投,因为这位母亲几乎是用了穷举的方式让女儿尝试了所有她有可能出成绩的项目,而我们知道人生而为人,总是会有一两项天赋超于常人,区别只在于他有没有机会发掘自己的这个天赋,并注入资金和精力及时培养起来。 前两天我写足球,有读者留言说 得 好:“中国一定有梅西那样的足球天才,只不过现在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