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如何阅读别人的代码

 

挺多人问过我「如何阅读已有代码」这个问题,希望我能有一个好方法。有些人希望通过阅读「优质项目」(比如 Linux 内核)得到提高,改进自己的代码质量。对于这个问题,我一般都不好回答,因为我很少从阅读别人的代码得到提升。我对自己阅读的代码有很高的标准,因为世界上存在太多风格差劲的代码,阅读它们会损害自己的思维。同样的道理,我也不会阅读风格差劲的文章。

但这并不等于我无法跟其它程序员交流和共事,我有别的办法。比起阅读代码,我更喜欢别人给我讲解他们的代码,用简单的语言或者图形来解释他们的思想。有了思想,我自然知道如何把它变成代码,而且是优雅的代码。很多人的代码我不会去看,但如果他们给我讲,我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有同事请我帮他改进代码,我不会拿起代码埋头就看,因为我知道看代码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完全没用。我会让他们先在白板上给我解释那些代码是什么意思。我的同事们都发现,把我讲明白是需要费一番工夫的。因为我的要求非常高,只要有一点不明白,我就会让他们重新讲。还得画图,我会让他们反复改进画出来的图,直到我能一眼看明白为止。如果图形是 3D 的,我会让他们给我压缩成 2D 的,理解了之后再推广到 3D。我无法理解复杂的,高维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把它给我变得很简单。

所以跟我讲代码可能需要费很多时间,但这是值得的。我明白了之后,往往能挖出其他人都难以看清楚的要点。给我讲解事情,也能提升他们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帮助他们简化思想。很多时候我根本没看代码,通过给我讲解,后来他们自己就把代码给简化了。节省了我的脑力和视力,他们也得到了提高。

我最近一次看别人的代码是在 Intel,我们改了 PyTorch 的代码。那不是一次愉悦的经历,因为虽然很多人觉得 PyTorch 好用,它内部的代码却是晦涩而难以理解的。PyTorch 不是 Intel 自己的东西,所以没有人可以给我讲。修改 PyTorch 代码,增加新功能的时候,我发现很难从代码本身看明白应该改哪里。后来我发现,原因在于 PyTorch 的编译构架里自动生成了很多代码,导致你无法理解一些代码是怎么来的。

比如他们有好几个自己设计的文件格式,里面有一些特殊的文本,决定了如何在编译时生成代码。你得理解这些文件在说什么,而那不是任何已知的语言。这些文件被一些 Python 脚本读进去,吐出来一些奇怪的 C++,CUDA,或者 Python 代码。这其实是一种 DSL,我已经在之前的文章中解释过 DSL 带来的问题。要往 PyTorch 里面加功能,你就得理解这些脚本是如何处理这些 DSL,生成代码。而这些脚本写得也比较混乱和草率,所以就是头痛加头痛。

最后我发现,没有办法完全依靠这些代码本身来理解它。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幸好,网络上有 PyTorch 的内部工程师写了篇 blog,解释 PyTorch 如何组织代码。Blog 的作者 E. Z. Yang 我见过一面,是在一次 PL 学术会议上。他当时在 MIT 读书,一个挺聪明的小伙子。不过看了这 blog 也只能初步知道它做了什么,应该碰大概哪些文件,而这些每天都可能变化。

这篇 blog 还提到,某几个目录里面是历史遗留代码,如果你不知道那是什么,那么请不要碰!看看那几个目录,里面都是一些利用 C 语言的宏处理生成代码的模板,而它使用 C 语言宏的方式还跟普通的用法不一样。在我看来,所谓「宏」(macro)和 「元编程」(metaprogramming) 本身就是巨大的误区,而 PyTorch 对宏的用法还如此奇怪,自作聪明。

你以为看了这篇 blog 就能理解 PyTorch 代码了吗?不,仍然是每天各种碰壁。大量的经验都来自折腾和碰壁。多个人同时在进行这些事情,然后分享自己的经验。讨论会内容经常是:「我发现要做这个,得在这个文件里加这个,然后在那个文件里加那个…… 然后好像就行了。」 下次开会又有人说:「我发现不是像你说的那样,还得改这里和这里,而那里不是关键……」 许多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盲人摸象,因为「所以然」已经被 PyTorch 的作者们掩盖在一堆堆混乱的 DSL 下面了。

所以我从 PyTorch 的代码里面学到了什么呢?什么都没有。我只看到各种软件开发的误区在反复上演。如果他们在早期得到我的建议,根本不可能把代码组织成这种样子,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宏处理,代码生成,DSL。PyTorch 之类的深度学习框架,本质上是某种简单编程语言的解释器,只不过这些语言写出来的函数可以求导而已。

很多人都不知道,有一天我用不到一百行 Scheme 代码就写出了一个「深度学习框架」,它其实是一个小的编程语言。虽然没有性能可言,没有 GPU 加速,功能也不完善,但它抓住了 PyTorch 等大型框架的本质——用这个语言写出来的函数能自动求导。这种洞察力才是最关键的东西,只要抓住了关键,细节都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琢磨出来。几十行代码反复琢磨,往往能帮助你看透上百万行的项目里隐藏的秘密。

很多人以为看大型项目可以提升自己,而没有看到大型项目不过是几十行核心代码的扩展,很多部分是低水平重复。几十行平庸甚至晦涩的代码,重复一万次,就成了几十万行。看那些低水平重复的部分,是得不到什么提升的。造就我今天的编程能力和洞察力的,不是几百万行的大型项目,而是小到几行,几十行之短的练习。不要小看了这些短小的代码,它们就是编程最精髓的东西。反反复复琢磨这些短小的代码,不断改进和提炼里面的结构,磨砺自己的思维。逐渐的,你的认识水平就超越了这些几百万行,让人头痛的项目。

所以我如何阅读别人的代码呢?Don’t。如果有条件,我就让代码的作者给我讲,而不是去阅读它。如果作者不合作,而我真的要使用那个项目的代码,我才会去折腾它。那么如何折腾别人的代码呢?我有另外一套办法。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OWASP Top 10 Threats and Mitigations Exam - Single Select

Last updated 4 Aug 11 Course Title: OWASP Top 10 Threats and Mitigation Exam Questions - Single Select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onsequences is most likely to occur due to an injection attack? Spoofing Cross-site request forgery Denial of service   Correct Insecure direct object references 2) Your application is created using a language that does not support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code and data. Which vulnerability is most likely to occur in your application? Injection   Correct Insecure direct object references Failure to restrict URL access Insufficient transport layer protection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cenarios is most likely to cause an injection attack? Unvalidated input is embedded in an instruction stream.   Correct Unvalidated input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valid instructions. A Web application does not validate a client’s access to a resource. A Web action performs an operation on behalf of the user without checkin...

CKA Simulator Kubernetes 1.22

  https://killer.sh Pre Setup Once you've gained access to your terminal it might be wise to spend ~1 minute to setup your environment. You could set these: alias k = kubectl                         # will already be pre-configured export do = "--dry-run=client -o yaml"     # k get pod x $do export now = "--force --grace-period 0"   # k delete pod x $now Vim To make vim use 2 spaces for a tab edit ~/.vimrc to contain: set tabstop=2 set expandtab set shiftwidth=2 More setup suggestions are in the tips section .     Question 1 | Contexts Task weight: 1%   You have access to multiple clusters from your main terminal through kubectl contexts. Write all those context names into /opt/course/1/contexts . Next write a command to display the current context into /opt/course/1/context_default_kubectl.sh , the command should use kubectl . Finally write a second command doing the same thing in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