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elloguys (Skywalker), 信区: Hardware
标 题: 分享一下家庭无线网的坑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pr 5 22:42:02 2021, 美东)
家庭无线网(WiFi),懂得越多,越容易踩坑,因为看的 review 多了,总觉得这也想要
,那也想要。这里说一下常见的坑。
一、指标坑(specification)
各厂家的标称数字,如果不理解的话,很难做公平比较。譬如 AC5300 与 AC1300,从
数字上看,是不是快了四倍?但在实际使用上,可能是一样的速度,甚至 AC5300 比
AC1300 更慢。为什么?
因为 5300 其实是把三个不同频率的最高速率加起来。但在技术上说,这样的叠加没有
任何意义。因为一台设备(电脑、手机)在同一时间只能工作在一个频率上,不可能同
时在几个频率收发。另外,厂家经常把 MU-MIMO 的数字叠加(多路,或者叫 multiple
stream),但最高速率往往受限于终端设备。譬如 router 支持 4x4 MU-MIMO,但目前
绝大部分的手机、电脑只支持 1x1 或者 2x2,支持 4x4 的终端基本不存在。
那 5300 就算不比 1200 快,也不会比 1200 慢吧?这也不一定。无线信号与路由器的
功率、天线、房屋结构有关。标称 5300 的路由器,不一定就比标称 1200 的快。
二、新技术坑
WIFI6 就是典型的新技术坑。先不说有多少终端支持 WIFI6。就算都支持 WIFI6,衰减
也非常严重,穿墙效果不容乐观。办公室环境跟家用环境的不同。WIFI6E 会好一些,
但目前价格虚贵。
三、“一步到位”坑
许多搞技术的,喜欢一步到位,非要搞个19寸柜,装几个 rack-mount 的交换机、路由
器、防火墙、无线控制器,这样才安心。有句话很有意思:“重要的不是你可以做什么
,而是你可以不做什么”。大道至简,过分追求完美,通常只会让自己不舒服。
总结起来,有几点:
一、AC 目前已经够用。除非你有很多 WIFI6 终端,并且经常呆在路由器旁边上网,否
则上WIFI6路由意义不大。
二、不需要买“最高档”的 AC 产品。如果注重功能,建议考虑 Synology RT2600ac。
如果注重信号,可考虑 TP-Link Deco M5(3-pack mesh)。如果两者都要,就买以上两
个,把 Deco 设置成 AP 模式。
Synology RT2600ac 在 eBay 上一般$100左右。如果地方不大,它的 WIFI 信号就可以
覆盖。Synology 的功能非常多,基本上“人有我有,人家没有我也有”,而且本身就
基于 Linux (BusyBox),开放 SSH 功能。
如果地方较大,信号难覆盖,Deco M5(3-pack mesh)大概$150左右。覆盖四、五千尺的
房子没有压力。M5 是双频,如果不放心,可以上三频的 M9(专门一个频率做 backhaul
),3-pack 大概$200左右。实际使用上,感觉差别不大。Deco 功能不如 Synology 丰
富,但也不差:Parental Control、QoS、Internet Schedule、Monthly Report都有。
如果地方再大些(>5000 sqft),或者对功能要求再多些,就 Synology 搭配 Deco,$
300块钱左右能拿下来。Deco 设置成 AP 模式,加上 Synology 总共有四个无线信号源
。比这便宜的方案有(譬如弄几个神油),比这“强”的方案也有(譬如 UDM + UAP)
。既比这便宜,又比这强的方案,基本没有了。
https://killer.sh Pre Setup Once you've gained access to your terminal it might be wise to spend ~1 minute to setup your environment. You could set these: alias k = kubectl # will already be pre-configured export do = "--dry-run=client -o yaml" # k get pod x $do export now = "--force --grace-period 0" # k delete pod x $now Vim To make vim use 2 spaces for a tab edit ~/.vimrc to contain: set tabstop=2 set expandtab set shiftwidth=2 More setup suggestions are in the tips section . Question 1 | Contexts Task weight: 1% You have access to multiple clusters from your main terminal through kubectl contexts. Write all those context names into /opt/course/1/contexts . Next write a command to display the current context into /opt/course/1/context_default_kubectl.sh , the command should use kubectl . Finally write a second command doing the same thing into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https://gengwg.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