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专家:6万年前,我们共同的祖先走出非洲


2011年08月26日 08:11 来源:解放日报
告诉你“我从哪里来”

——独家专访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理事、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教授

采写/本报记者 曹静

“我从哪里来”,这是人类孜孜不倦追寻的一个终极问题。

将遗传学应用于人类历史研究,追根溯源,我们得到了超乎想象的答案:人类有着
共同的祖先、相同的起源、在漫长的历史中各自迁徙分化,又欣然相遇、互容。每一个
个体之间的生物差异,其实不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很近。

借助遗传学研究,一个超越东西方藩篱和民族界限,描绘出整个人类大家庭生生不
息、迁徙进化过程的大“族谱”,依稀呈现于眼前。

《解放周末》独家专访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理事、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教授,为我
们深入解读。

■像一只探照灯,向幽深的远古射出光芒

解放周末:您曾经在复旦大学作过一个演讲,题目非常有趣——《写在基因中的历
史》。基因和历史有何关系?基因是如何“写”在历史中的?这引起了大家的好奇。

金力:“写在基因中的历史”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我想向大家表达的是,遗传
学与历史学是能够走到一起的。

我们知道,研究人类历史,最主要的窗口当然是史籍,它记载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
的事件。同历史学相关的还有考古学。考古现场往往是一个墓或一个遗址,这是人类活
动留下的痕迹,为历史中发生过的事件及其时间、地点、人物留下了实物证据。

除此之外,我们再增加一个考察坐标,那就是基因。基因虽然不能告诉我们历史事
件中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但它可以告诉我们人群间或个体之间的关系。比如,任何两
个人之间的生物学关系究竟如何,借助遗传学分析就可以作出推测;又比如,不同民族
之间的关系如何,也可以通过遗传学作分析和推测。

所以,基因研究可以把人们关联在一起。如果说史籍记载的是一个一个点,考古也
是研究一个一个的点,通过史籍记载和考古研究,我们可以把这一个一个点有序地连在
一起,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那么,基因研究对于历史研究的贡献,则在于它能把相
同时空或不同时空的人给关联起来,使我们看到了历史学、考古学和基因研究相互融合
、相互交叉的可能。

解放周末:也就是说 ,同历史学、考古学一样,遗传学也可以成为人类了解历史
的一个工具。

金力:是的。我们推测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什么,依靠的是寻找历史的痕迹。这些痕
迹可以从多个学科去分析,比如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甚至古生物学,还有人类学、
气象学、遗传学等等。但是,这些学科所告诉我们的时间纵深度是不一样的。

比如,历史学可以使我们上溯到4000年前,这4000年已经上溯推衍得很远了,像甲
骨文就是上溯推衍到3000年之前。历史语言学则通过语言的比较,去发现语言是如何进
化、怎样分化的,最多的年限可上推到6000年前,如果要推到一万年前,则要借助一些
猜测了。考古学因为有实物保存,从现在的学科发展来看,至少可以追溯到250万年之
前。而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和进化遗传学可以推得很远,因为人类和黑猩猩作为两个物
种在进化上分开是在距今500万年到700万年之间。

解放周末:是否可以这样比喻,遗传学像一只探照灯,向幽深的远古射出光芒?

金力:确实如此。我们通过史籍去推测、了解历史,但对史前史的了解,遗传学和
考古学则是强项,尤其是遗传学,它可以推测史籍上没有记载的东西,为人类研究打开
更宽阔的视野。当遗传学应用到人类历史研究时,我们把它叫作分子人类学。

■这个世界成了一张色彩斑斓的基因地图

解放周末:具体而言,基因中隐藏着怎样的“密码”,分子人类学是如何破解的?

金力:我们知道,人的细胞里有细胞核,细胞核里有23对染色体,把染色体拉长之
后,就能看到DNA。 DNA的双螺旋结构上有很多单位,这些单位叫作碱基对,碱基一共
有四种,A、T、G、C,把DNA“缠绕”起来,压缩之后就成了染色体。在细胞中,除了
一个细胞核,还有其他细胞器,最重要的细胞器就是线粒体,它也有DNA,叫线粒体DNA。

在核基因组里面有30亿个碱基,“包装”成23对染色体。每个人都有两套染色体,
一套来自于父亲,一套来自于母亲,父本和母本的染色体在相同位置会发生交换而把遗
传特征重新组合。但是在基因组里还有不重组的部分——有一种Y染色体,跟其他染色
体不一样,Y染色体不会重组。Y染色体最大的特点是只有男性有,即只有父亲能给下一
代儿子,再由儿子传给下一代儿子。而线粒体DNA则相反,下一代儿子或者女儿只接受
母亲的线粒体DNA,所以,线粒体DNA只是母系遗传。研究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我们可
以推测人类的父系历史和母系历史。

解放周末:能否举个例子?

金力:比如说,要研究著名的历史人物,就可以对他们的后代的基因加以分析。举
个例子,曹操的后代有很多支,根据族谱的记载寻找到他的后代,每一支都取一些样本
,分析他们的Y染色体。因为Y染色体是父系遗传的,曹操后代的Y染色体中,应该有同
样的类型。如果能准确找到这种共同的类型,也就知道曹操的Y染色体是什么样的了。

解放周末:从树状图谱的“枝”上溯到“根”,由今追古。

金力:这是用遗传学分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一个方法。除此之外,遗传学还能揭
示人群与人群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DNA序列是不安分的,它会发生突变,比方说,原来的G突变成T,这造
成什么结果?就是人跟人的基因组不一样了。比如,我们最早的祖先是一个基因组,突
变以后发生分化,形成了不同版本;然后再进一步积累突变后又进一步分化;到现在,
可以看到各种各样不同版本。这些突变发生在不同位置上,把这一个一个突变点串起来
看,就形成个人的特征,成组的突变特征叫作单倍型。全世界人的单倍型很不一样,就
像把不同人群的源流用遗传标记涂上颜色,这个世界便成了一张色彩斑斓的基因地图。

这张基因地图为我们提供了分析的途径:人群分开的时间短,基因相似性就大,分
开的时间长,相似性就小——当然这里面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就是人群分开后不作交流
。通过遗传上的相似性,我们可以去度量人群之间的关系,包括他们的生物学特征关系
,以及非生物学特征关系。

■6万年前,我们共同的祖先走出非洲

解放周末:是否正是在分析“基因地图”的基础上,科学家们得出了人类从非洲起
源的学说?

金力:关于现代人的起源,长期以来有两种学说:一种是“单一地区起源说”,认
为现代人是某一地区的早期智人“侵入”世界各地而形成的;另一种是“多地区起源说
”,认为亚、非、欧各洲的现代人,都是当地的早期智人以至猿人演化而来的。而近年
来的科学研究纷纷证明了“单一地区起源说”,认为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约20万年前起
源于非洲,对此,学术界并无太大争论。根据基因组的多样性分析,东非人群的多样性
积累得最高,并且位于各种遗传材料所构建的群体谱系树的根部。 2001年,我们带领
的研究小组在东亚范围内,采集了12217名亚洲及周边地区男性的Y染色体样本。经过
DNA分析,发现所有Y染色体上都携带了来源于非洲的遗传标志,为“中国人的祖先也来
自非洲”提供了有力证据。至少对父系遗传的Y染色体是这样的。当然,这个证据并不
能排除现代人群中融入了极少量的直立人的基因的可能性。

解放周末:那么,在漫长的几百万年间,人类是怎样“走出非洲”的?

金力:大约6万多年前,由于气候变化和食物短缺,生活在东非,大概在今天的埃
塞俄比亚一带的部分早期人类开始向北迁移。大约5万年前,他们到达了中东地区,在
这里,他们分道扬镳:一支继续往北往西迁徙,成为欧洲人的祖先;另一支向东走,成
为中国人以及其他亚洲人群的祖先。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两支互不交流,各自演化。

解放周末:祖先都是非洲黑人,为何现在的人类却有黄种人、白种人?

金力:继续向北的那支早期人类,由于受到的阳光照射量持续降低,皮肤不需要太
多的“遮光剂”——黑色素的保护,非但如此,还需要摄入足够的紫外线以促进钙质吸
收,因此演化成了白色人种。而我们的祖先受到的阳光照射仍然较强,皮肤里的黑色素
并未丢失太多,最终演化成了黄色人种。通俗地说,他们都基因突变“掉色”了,不同
的是“掉色”的程度不同。当然,迁移过程中,两支人群发生了更多的基因突变,导致
身体特征出现了更多的差异,比如欧洲人是蓝眼睛,而我们的眼睛是黑色的。另外,我
们的祖先与现在的非洲黑人也不是一回事。

解放周末:他们是何时、怎样走入今天的中国这块区域的?

金力:穿越中东后,我们的祖先经过南亚次大陆,来到东南亚半岛。在这里,东亚
人群开始孕育,并且陆续北上进入东亚内地。其中部分人朝北方迁移,大约在3万年前
,抵达广西。还有一支早期人类在缅甸停留了上万年之后,在两万多年前直接从云南进
入了中国。从这个“入口处”(云南和广西)开始,我们的祖先沿着数条路线向我国其他
地方渗透,并在迁移过程中分化出了各个民族的祖先。

解放周末:这样的研究结果具有很大的颠覆性。比如,在大众的普遍认知中,中华
文明从黄河流域起源,人口迁徙自北而南。

金力: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是这样,最多大概距今三四千年。但在更早的万年前
,我们的祖先是从南到北进入中国的:从广西进入中国的祖先一直向东进发,大约在1.
5万年前到达长江下游地区,他们在沿途演化出了侗傣族群;而从云南进入中国的祖先
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沿着不同的线路向其他地区扩散。

其中一支径直向西,大约在1.5万年前进入湖广地区,成为苗瑶族群的祖先。另一
支是汉藏族群的共同祖先,他们沿着云贵高原西侧向北前进,在1万年前左右到达黄河
中上游地区。数千年后,粟谷农业出现,新石器文化开始发展,人口的增长使群体必须
扩增居住地。于是,汉藏族群开始向两个方向迁移。一个群体由黄河流域朝西南方向迁
移,进入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缅甸、阿萨姆地区,最后分化出了藏、羌、
彝、景颇、土家、缅、克伦、那伽等民族。其中一部分大约在3000年前到达喜马拉雅山
脉的东北面,并在这里居住下来,与当地土著混合渐渐形成藏族。另一个亚群向东迁移
,在渭河流域停下了脚步。这个群体就是华夏族的祖先,他们以渭河流域为中心,逐渐
向黄河、长江流域等地区扩散,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汉族。

■4000年前东西方已经相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很近

解放周末:人类走出非洲最多5万年,而全世界人共同的老祖宗距离我们最多约有
20万年,换一个角度来看,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世界上任意两个人之间的差异不超过20
万年?

金力:是的,民族也同样如此,汉族和藏族的分离迄今只有6000年。

而且,以上推测都基于一个前提——走出东非以后,向东、向西的两支人群几乎没
有交流。他们走出非洲的时间大约是5万年前,分开的时间大约是4万年前。在之后的三
四万年内,他们都“看”不到对方。一旦他们相遇、交融,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将更
小、亲缘关系更近。

解放周末:东方与西方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相遇、交汇的?

金力:我们所说的“东方”和“西方”都是广义的。西方,既包括欧洲,也包括中
亚人群。近年来,我们试图通过墓葬中出土的古代遗骸,分析其基因特征,来推测东方
与西方是何时何地相遇的。

在亚洲发现的最早的墓葬之一,在南西伯利亚,距今约3万年左右,具有明显的中
亚特征。在新疆,已知的最古老的墓葬是位于塔里木南部的小河墓地,一共有五层,最
早的距今4100年,此外还有洋海墓地,约3100-3200年前。前段时间,我们和吉林大学
合作,分析这里两个墓地中出土的古代遗骸。

解放周末:得出了怎样的结果?

金力:我们成功解读了52个古尸样本中的35个,经过DNA检测,发现那一地区那一
时代的人,基因基本上都是混合的,既有东方的特征,也有西方的特征。从骨骼的形态
特征看,他/她可能长得像西方人,但基因中有些人却有东方人的特征,或者正好相反
。我们研究了几个名人,其中之一就是“楼兰美女”。从外表特征看,“楼兰美女”是
北欧人的脸部特征,但基因分析却发现,线粒体DNA是东亚人群的典型类型。

解放周末:在已经发掘的墓地中发现了基因混合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金力:说明东方和西方相遇得非常早,早得超出了我们熟知的史籍。据史料记载,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西交流。其实,早在4000年前,尚无文字记载的时候,东
西方就已经开始血缘互动。

为了验证这一结论,我们系统研究了现在的南疆和北疆的不少个体,发现在他们的
基因里东西方基因混合得相当均匀。这也就说明,他们确实混合得非常早,而且混合得
非常彻底。不论是维吾尔族,还是哈萨克族,都是由东亚人群和中亚人群混合而成。与
现在的欧洲人和东亚人样本进行参照,维吾尔族里中亚人群的遗传贡献和东亚人群的贡
献大约各占一半。

解放周末:他们是通过怎样的通道相遇的呢?

金力:我们推测,东亚人群进入新疆有两条通道,一条是河西走廊,另一条则是经
由阿尔泰山北面进入内陆。这两个区域内有高山雪水的灌溉,土地肥沃富饶,适合居住
,交通也不困难。

解放周末:早在张骞公元前100多年的“凿空之旅”之前,民间就已经出现了异族
通婚,民族融合的程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金力:可以肯定,新疆地区是东西方人种支系的交汇点,2500至4000年前的新疆古
代居民是东西欧亚大陆人群的混合人群,东西方交流最迟在那时起就已开始了。


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成立于1989年,旨在促进和协调全球人类基因组的研究
工作,制定统一标准,促进交流与合作。这个非营利性的学术组织,成员超过1000多人
,遍布50多个国家,自1996年以来每年举办一次全球性的人类基因组大会。人类基因组
组织的使命,是致力于实现人类基因组计划,给全球人类基因组测序和绘图。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OWASP Top 10 Threats and Mitigations Exam - Single Select

Last updated 4 Aug 11 Course Title: OWASP Top 10 Threats and Mitigation Exam Questions - Single Select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onsequences is most likely to occur due to an injection attack? Spoofing Cross-site request forgery Denial of service   Correct Insecure direct object references 2) Your application is created using a language that does not support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code and data. Which vulnerability is most likely to occur in your application? Injection   Correct Insecure direct object references Failure to restrict URL access Insufficient transport layer protection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cenarios is most likely to cause an injection attack? Unvalidated input is embedded in an instruction stream.   Correct Unvalidated input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valid instructions. A Web application does not validate a client’s access to a resource. A Web action performs an operation on behalf of the user without checking a shared sec

CKA Simulator Kubernetes 1.22

  https://killer.sh Pre Setup Once you've gained access to your terminal it might be wise to spend ~1 minute to setup your environment. You could set these: alias k = kubectl                         # will already be pre-configured export do = "--dry-run=client -o yaml"     # k get pod x $do export now = "--force --grace-period 0"   # k delete pod x $now Vim To make vim use 2 spaces for a tab edit ~/.vimrc to contain: set tabstop=2 set expandtab set shiftwidth=2 More setup suggestions are in the tips section .     Question 1 | Contexts Task weight: 1%   You have access to multiple clusters from your main terminal through kubectl contexts. Write all those context names into /opt/course/1/contexts . Next write a command to display the current context into /opt/course/1/context_default_kubectl.sh , the command should use kubectl . Finally write a second command doing the same thing into /opt/course/1/context_default_no_kubectl.sh , but without the use of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