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igBlue (#15), 信区: JobHunting
标 题: 报个layoff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r 23 18:33:27 2012, 美东)
是我父亲, 这篇文字也算是回忆他的历程罢.
不想花时间看啰嗦话的, 直接看最后一段好了.
他1965年进大学, 那个年代, 没有CS, EE, 统计, 金融, 商业,
做scientist却是很崇高的理想,
他也就跟风学了化学, 读了一年就中断了.
然后胡闹了几年, 到了1970, 终于说算你们"大学毕业"了, 分配工作.
他被分到一个小县城的化学工业研究所, 工作到70年代末,
期间在那里认识我妈, 生了我. 好象双方都没甚么可选的, 呵呵,
我妈是同单位里唯一上了大学(也是没念完就跟着造反去了)的单身女性,
那时候想调回大城市是不可能的事, 就安定下来了.
到了78还是79年, 机会来了, 恢复高考, 包括研究生, 他考上了,
总算回到他老家, 现在的一个一线城市.
读的还是高分子化学, 花三年拿了个硕士, 然后分配在原地工作.
当时他身边已经有些人出国, 受到启发, 他很快也申请了.
单位很爽快, 还让他"脱产"了几个月到外语学院准备TOEFL.
那时候的申请, 连GRE都不要,
把托福(他考了550, 呵呵, 自称是那个外语学院进修班上二十几个人里#2),
学校成绩单, 硕士导师的推荐信, 加申请表一起寄到美国来, 就完了.
我在他Ph.D.最后一年来到美国, 所以对他的学习过程不甚了解.
系里聚会的时候和他的导师见过一面, 是个1938年在中学时代逃离德国的犹太人,
他对他有敬佩也有过怨言, 不管怎样, 至少毕业后还每年一起吃一次饭.
我刚来的第一年, 他老板的项目已经没钱了,
家里只剩我妈的一份奖学金撑着, 经济很拮据,
我和我弟弟申请而且得到了中学/小学里的免费午餐, 大概3块钱一顿,
批准下来了父母都很高兴.
当时已经有不少在国内大学刚毕业几个月后就到了美国校园的年轻人,
与我父母这样已经40左右的人一起做学生, 是很鲜明的对比.
虽然像他们这样的中年人也还不少, 心态还不至于太不平衡,
但我记得同龄人聚会的时候, 他们一帮相同经历的人, 都强烈感叹过.
毕业的时候得到两个offers: BASF的分公司, 和Bell-Labs的博士后.
他选了前者, 工资是$4万3, 没有pension, 所以给8%的401K match.
他当时的感觉是"如释重负, 心花怒放, 这么多钱, 足够我们全家人用了!!"
他一直想进去的是那些暴利的制药公司, 但从来连面试都没有过.
那个公司做原材料, 注重synthesis, 正好是他学的.
在那里干了10多年, 因为公司付学费, 他中途还拿了附近一个三流大学的MBA,
商业知识是学到了, 但是对他的仕途一点帮助也没有, 还是得做化学的本行,
事后我妈评论说"好高骛远啊, 还不如到社区大学学个烹调厨艺更有用些!",
他也只能苦笑不语.
然后去了L'Oreal, Pepsi, 这两个是要求饮料/化妆品的formulations,
据他自己说还是难度不小的转型. 现在, 也走到头了.
Anyway, 这么多年, 他在工业界的所有成就和提升,
都是在technical track, 一直没有能跨到management track去.
(He really wanted to, and tried.)
最风光的时候, 也只是在R&D部, 一般是每个Ph.D.配一个技术员,
而他的项目有一段相对重要一些, 忙一些, 就给配了三个,
有些专利和ACS的文章, 公司景气的时候去参加过一些学术会议, 仅此而已.
他自己也非常非常遗憾地说, 到最后, 也就是一个bench chemist,
很多实验, 还是得自己设计, 自己做, 自己打报告.
(我想)与40年前在中国相比, 没有基本突破.
他们也知道年青一代华人的工作有很多其他路径,
网上做生意啊, 回国做生意啊, 在学校里就换个热门专业啊,
不断跳槽啊, 不能靠工资要靠股票期权啊, 等等,
但以他们的性格, 即使年轻30岁, 也不会去尝试那些的.
当年在学校的时候, 同组里就有一个台湾人放弃化学, 改读CS去了,
就发生在身边的事情, 但他从来没考虑过自己是否也要这么做.
我问他们的大学/中学同学, 亲戚朋友里, 有没有像网上描述的天花乱坠,
已经脱离原来的轨迹, 发了几千万的大财, 或者已经做部长市长, 风光无限的?
仔细想了想, 说知道的明显比他们混得好的, 分别在香港和德州做医生, 都很低调.
他现在失业了, 虽然并不(太)缺钱, 医疗保险也还有我妈的工作罩着,
但绝没想过是不是就该退休了.
他的第一反应, 唯一反应, 本能反应, 就是得继续工作,
不然就是说不过去的, 就是颓废的, 就是没有道理的.
打电话回家, 我妈说"他现在没工作, 比他有工作的时候还要忙哩!"
知道自己说服不了他, 我就问他的同事中,
有到了他这个地步, 还一定要求找新工作的么?
他倒是很痛快的回答: 当然有! 他这些年来有几个来自台湾的同事,
都是这个年龄, 都是化学Ph.D., 都是这几年被裁掉了或逼退了,
经济状况肯定都不比他差, 都是另找工作.
我听了也目瞪口呆; 可能他们那个年代的人, 心态和观念, 都差不多.
看看我自己身边, 一堆在七十年代拿Ph.D.的同事,
倒也都在老老实实地干活, 没听说谁迫不及待地要退休.
再问他, 你就每天和孩子玩一玩, 锻炼一次, 再跟踪一下时事和自己的爱好,
看一场球赛转播, 最后弄个好吃的晚餐, 不也很有意义, 很充实么?
他很不以为然的反问: 一两天这么调节一下还可以, 但如果天天都这么过,
主次颠倒, 有甚么意义? 有甚么充实? 谈话不欢而散 ...
言归正传, 谁要是在NJ/NY/CT, 需要雇用senior chemist的,
给指个路, 帮老爷子一把罢. 他的热情还是很足, 基本技术还是很硬的.
Permanent hire or consultant都行.
--
标 题: 报个layoff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r 23 18:33:27 2012, 美东)
是我父亲, 这篇文字也算是回忆他的历程罢.
不想花时间看啰嗦话的, 直接看最后一段好了.
他1965年进大学, 那个年代, 没有CS, EE, 统计, 金融, 商业,
做scientist却是很崇高的理想,
他也就跟风学了化学, 读了一年就中断了.
然后胡闹了几年, 到了1970, 终于说算你们"大学毕业"了, 分配工作.
他被分到一个小县城的化学工业研究所, 工作到70年代末,
期间在那里认识我妈, 生了我. 好象双方都没甚么可选的, 呵呵,
我妈是同单位里唯一上了大学(也是没念完就跟着造反去了)的单身女性,
那时候想调回大城市是不可能的事, 就安定下来了.
到了78还是79年, 机会来了, 恢复高考, 包括研究生, 他考上了,
总算回到他老家, 现在的一个一线城市.
读的还是高分子化学, 花三年拿了个硕士, 然后分配在原地工作.
当时他身边已经有些人出国, 受到启发, 他很快也申请了.
单位很爽快, 还让他"脱产"了几个月到外语学院准备TOEFL.
那时候的申请, 连GRE都不要,
把托福(他考了550, 呵呵, 自称是那个外语学院进修班上二十几个人里#2),
学校成绩单, 硕士导师的推荐信, 加申请表一起寄到美国来, 就完了.
我在他Ph.D.最后一年来到美国, 所以对他的学习过程不甚了解.
系里聚会的时候和他的导师见过一面, 是个1938年在中学时代逃离德国的犹太人,
他对他有敬佩也有过怨言, 不管怎样, 至少毕业后还每年一起吃一次饭.
我刚来的第一年, 他老板的项目已经没钱了,
家里只剩我妈的一份奖学金撑着, 经济很拮据,
我和我弟弟申请而且得到了中学/小学里的免费午餐, 大概3块钱一顿,
批准下来了父母都很高兴.
当时已经有不少在国内大学刚毕业几个月后就到了美国校园的年轻人,
与我父母这样已经40左右的人一起做学生, 是很鲜明的对比.
虽然像他们这样的中年人也还不少, 心态还不至于太不平衡,
但我记得同龄人聚会的时候, 他们一帮相同经历的人, 都强烈感叹过.
毕业的时候得到两个offers: BASF的分公司, 和Bell-Labs的博士后.
他选了前者, 工资是$4万3, 没有pension, 所以给8%的401K match.
他当时的感觉是"如释重负, 心花怒放, 这么多钱, 足够我们全家人用了!!"
他一直想进去的是那些暴利的制药公司, 但从来连面试都没有过.
那个公司做原材料, 注重synthesis, 正好是他学的.
在那里干了10多年, 因为公司付学费, 他中途还拿了附近一个三流大学的MBA,
商业知识是学到了, 但是对他的仕途一点帮助也没有, 还是得做化学的本行,
事后我妈评论说"好高骛远啊, 还不如到社区大学学个烹调厨艺更有用些!",
他也只能苦笑不语.
然后去了L'Oreal, Pepsi, 这两个是要求饮料/化妆品的formulations,
据他自己说还是难度不小的转型. 现在, 也走到头了.
Anyway, 这么多年, 他在工业界的所有成就和提升,
都是在technical track, 一直没有能跨到management track去.
(He really wanted to, and tried.)
最风光的时候, 也只是在R&D部, 一般是每个Ph.D.配一个技术员,
而他的项目有一段相对重要一些, 忙一些, 就给配了三个,
有些专利和ACS的文章, 公司景气的时候去参加过一些学术会议, 仅此而已.
他自己也非常非常遗憾地说, 到最后, 也就是一个bench chemist,
很多实验, 还是得自己设计, 自己做, 自己打报告.
(我想)与40年前在中国相比, 没有基本突破.
他们也知道年青一代华人的工作有很多其他路径,
网上做生意啊, 回国做生意啊, 在学校里就换个热门专业啊,
不断跳槽啊, 不能靠工资要靠股票期权啊, 等等,
但以他们的性格, 即使年轻30岁, 也不会去尝试那些的.
当年在学校的时候, 同组里就有一个台湾人放弃化学, 改读CS去了,
就发生在身边的事情, 但他从来没考虑过自己是否也要这么做.
我问他们的大学/中学同学, 亲戚朋友里, 有没有像网上描述的天花乱坠,
已经脱离原来的轨迹, 发了几千万的大财, 或者已经做部长市长, 风光无限的?
仔细想了想, 说知道的明显比他们混得好的, 分别在香港和德州做医生, 都很低调.
他现在失业了, 虽然并不(太)缺钱, 医疗保险也还有我妈的工作罩着,
但绝没想过是不是就该退休了.
他的第一反应, 唯一反应, 本能反应, 就是得继续工作,
不然就是说不过去的, 就是颓废的, 就是没有道理的.
打电话回家, 我妈说"他现在没工作, 比他有工作的时候还要忙哩!"
知道自己说服不了他, 我就问他的同事中,
有到了他这个地步, 还一定要求找新工作的么?
他倒是很痛快的回答: 当然有! 他这些年来有几个来自台湾的同事,
都是这个年龄, 都是化学Ph.D., 都是这几年被裁掉了或逼退了,
经济状况肯定都不比他差, 都是另找工作.
我听了也目瞪口呆; 可能他们那个年代的人, 心态和观念, 都差不多.
看看我自己身边, 一堆在七十年代拿Ph.D.的同事,
倒也都在老老实实地干活, 没听说谁迫不及待地要退休.
再问他, 你就每天和孩子玩一玩, 锻炼一次, 再跟踪一下时事和自己的爱好,
看一场球赛转播, 最后弄个好吃的晚餐, 不也很有意义, 很充实么?
他很不以为然的反问: 一两天这么调节一下还可以, 但如果天天都这么过,
主次颠倒, 有甚么意义? 有甚么充实? 谈话不欢而散 ...
言归正传, 谁要是在NJ/NY/CT, 需要雇用senior chemist的,
给指个路, 帮老爷子一把罢. 他的热情还是很足, 基本技术还是很硬的.
Permanent hire or consultant都行.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https://gengwg.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