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英语Cuban Missile Crisis),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加勒比海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在世界史中人类从未如此近地从一场核战争的边缘擦身而过。

背景

冷战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两个战胜国美国和苏联分别代表两个截然不同的经济思想政策。两个超级大国的策略在于不断使用新的武器来显示自己的优势。
双方的战略考虑均不排除对对方进行核“首发”的措施。这个战略的目的在于对对方进行猛烈的第一次打击,以至于对方瘫痪,无法进行核反击。常规武器的火力无法达到这个目的。
当时两个超级大国所拥有的导弹技术(洲际弹道导弹)可以达到18,000公里外的目标,因此双方均可以从自己的国土打击对方国土内的目标。同时双方的战略轰炸机机队(B-52同温层堡垒轰炸机图波列夫Tu-95)也能够打击对方领土内的目标。但是这些武器的短处在于它们的预警时间太长,因此对方有足够的时间采取反措施。
为了缩短这个预警时间,双方必须将其核导弹尽量布署到对方的领土附近。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土耳其布署了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导弹朱比特导弹,这是后来古巴危机的导火线。
卡斯特罗一开始组织的革命政府中包括多个反对巴蒂斯塔的组织,共产党是其中之一。巴蒂斯塔受美国支持。卡斯特罗的新政府一开始打算保持与美国的关系,但是美国不肯与卡斯特罗交往。卡斯特罗向美国贷款,但是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政府拒绝其要求,并且支持古巴内部的恐怖、破坏和谋杀组织试图推翻卡斯特罗政府。因此卡斯特罗只能向不依靠美国的势力求助。
苏联对这个发展非常关注。1959年5月苏联与古巴新政府建交。古巴获得了一个强大的经济同盟并希望成为拉丁美洲独立国家的榜样。美国则将这个发展看作是不可容忍的、共产主义南美洲中美洲发展的企图。
苏联制的R-12导弹于红场上的展示,该型导弹后续部署至古巴
1960年10月19日美国政府下法令禁止向古巴出口石油,禁止从古巴进口任何货物。赫鲁晓夫政治局立刻对这个封港令做出反应,答应向古巴提供经济和军事支持。一般认为1961年4月17日爆发的猪湾事件是美国对苏联答应帮助古巴的反应。这次行动美国失败,但对于古巴来说它说明约翰·肯尼迪为总统的美国决意使用武力推翻古巴政府。
对于苏联和古巴来说两国之间的联盟对双方有利。苏联可以通过古巴来补偿它的地理劣势,古巴则视苏联为自己最重要的商业伙伴和保护人,苏联是卡斯特罗政府获得生机的保障。

前奏

从1959年开始美国分别在意大利和土耳其布署了30和15枚对准苏联的核导弹。
1960年10月26日和27日美国首次从德克萨斯州的劳夫林空军基地起飞U-2侦察机飞越古巴。1961年9月5日美国侦察机首次拍摄到SA-2地对空导弹以及米格-21战斗机
1962年4月美国在土耳其布署的雷神和朱比特核导弹进入运行,由于这些导弹位于不受保护的地方,很容易被攻击,因此它们明显只是用来进行第一打击使用的。
与此同时美国此时已经拥有可以从水下发射的北极星导弹,这些核潜艇不易被发现和消灭,而苏联当时还没有相应的对抗措施。
1962年5月苏联开始秘密在古巴布署可以装置核弹头的SS-4中程弹道导弹,并布署四万苏联红军士兵来保护古巴,抵御美国的入侵。这样一来苏联还可以补足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布署中程导弹所造成的战略劣势。
1962年8月5日和29日中央情报局通过U-2侦察机以及间谍报告首次在比那尔德里奥省首次发现了导弹发射装置。
1962年9月8日苏联货船“鄂木斯克号”携带SS-4中程导弹赴哈瓦那,但是没有将这批货运到地方卸货。

危机时间表

被击落的美国U-2侦察机的尾部,陈列在哈瓦那革命博物馆
被击落的U-2侦察机的发动机
10月17日拍摄的导弹发射场
真正的危机从1962年10月中开始。
  • 10月14日周日:肯尼迪总统再次下令进行空中侦察。两架从德克萨斯州劳夫林空军基地起飞的U-2侦察机飞越古巴的导弹发射场拍照。
  • 10月15日周一:侦察机拍摄的照片明确地显示了导弹的存在。这些导弹是布署在古巴东北部圣克里斯托佛附近的SS-4导弹,它们可以打击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 10月16日周二:国家安全顾问麦克乔治·邦迪向肯尼迪汇报侦查结果,肯尼迪召集他的执行委员会来讨论各种反应方式。其中包括容忍苏联布署导弹、试图采取外交解决以及军事手段如封港、空袭和入侵。所有这些讨论均是绝密(公众和苏联不知道)。肯尼迪下令继续使用U-2侦察。
  • 10月17日周三:美国派出六架U-2侦察机拍摄导弹发射场,证明当地布署了至少16颗、最多32颗导弹(SS-4SS-5)。这些导弹的最大射程为4500千米,它们可以攻击所有美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包括华盛顿。预警时间只有五分钟。此外苏联还布署了伊留申IL-28轰炸机。
  • 10月18日周四:苏联外长安德烈·葛罗米柯赴白宫与肯尼迪会晤。这次会晤是一次计划已久的会晤。出于策略性考虑肯尼迪在会晤中没有提到古巴问题,双方多次讨论苏联已经多次提出的使得柏林非 军事化的问题。这样一来美国更加相信苏联是打算通过他们在古巴的发展来改善在柏林问题讨论过程中的地位。这个假设也是其它西方盟国的意见,后来证明这个假 设是错误的。在华盛顿不断有苏联大量向古巴出口武器的消息流传。美国军队开始感到不安。美国将军认为封港太软弱,他们认为必须立刻进行空袭,然后入侵。尤 其空军将军寇第斯·艾莫森·李梅(Curtis LeMay)要求进攻:“红狗在挖美国的后院,我们必须惩罚他们。”罗伯特·肯尼迪命令他的司法副部长尼古拉斯·卡赞巴赫审查封港的法律基础。
  • 10月19日周五:卡赞巴赫向执行委员会汇报封港的法律基础。执行委员会被分为数个组,分别研究对付古巴导弹的各种方案。
  • 10月20日周六:虽然肯尼迪的高级顾问要求入侵,执行委员会还是决定进行封港。
  • 10月21日周日:肯尼迪决定封港并召集大报纸的主编来避免报纸过早报道。
  • 10月22日周一:美国军队进入警备状态(三级戒备状态),为了准备入侵,更多的美军被移驻到佛罗里达州, 约200艘舰船围绕古巴。英国、法国、西德和加拿大的政府代表获得通知,这些国家向肯尼迪表示他们的支持。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讲,宣布从10月24日开始对 古巴进行封锁。此外他要求赫鲁晓夫将苏联导弹撤出古巴,并威胁假如美国被攻击的话将进行强大回击。克里姆林宫担心会出大事,可能美国会入侵古巴。
  • 10月23日周二:赫鲁晓夫宣布不接受封锁,但是保证布署的导弹完全是出于防御策略的。美洲国家组织开会投票同意封锁古巴。
  • 10月24日周三:美国对古巴的封锁开始。美国舰只和苏联舰只首次发生冲突。为了防止冲突升级,美国舰只没有总统的直接命令不许开火。苏联舰只进入封锁圈(离古巴海岸500海里),但是美国缩小其封锁圈后所有苏联舰只掉头离开了封锁圈。苏联政府继续表示不做任何让步。
  • 10月25日周四: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会议上美国大使与苏联大使针锋相对,美国首次展示苏联导弹发射场的照片证明。
  • 10月26日周五:苏联不顾封锁,在古巴继续布署导弹。执行委员会讨论军事步骤。强硬派要求空袭,假如必要的话入侵。赫鲁晓夫写信给肯尼迪,表示 假如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的话苏联可以撤离导弹。肯尼迪回复保证不入侵古巴。当时苏联在古巴附近有四艘核潜艇,美国海军很快就确定了所有这四艘潜艇的位置, 但是美国人不知道这些潜艇上带核导弹。由于这些潜艇潜水很深,它们无法与莫斯科通讯。
1962年11月1日的照片
  • 10月27日周六:早晨时分,美国进行了一次运载火箭试验,这次试验没有通知执行委员会。美国海军对一艘苏联核潜艇投深水炸弹。核潜艇上的舰长以为战争已经爆发,决定发射舰上的核导弹,由于大副执意不同意(按照当时苏联核潜艇的规章必须三位最高军官:舰长、政委、大副一致同意才能发射导弹),最后潜艇上浮来请示莫斯科的命令[2][3]。 一架美国U-2侦察机在古巴上空被一枚SA-2反空导弹击中坠毁。另一架美国海军的RF-8A也被37 mm防空炮火击中,当时几乎所有人都预料美国会在数小时内进行报复,第三次世界大战似乎不可避免。肯尼迪决定不报复并表示同意继续谈判。他向赫鲁晓夫密电 表示同意赫鲁晓夫的第二封、比较官方的信中建议的撤回布署在土耳其的导弹。不过肯尼迪并没有通知大多数执行委员会的成员说他答应撤回在土耳其的导弹。与此 同时罗伯特·肯尼迪秘密与苏联驻美国的大使谈判。
  • 10月28日周日:秘密外交谈判终于成功。赫鲁晓夫宣布同意撤回古巴的导弹。美国同意不入侵古巴,并秘密撤回土耳其的导弹和意大利的导弹。赫鲁晓夫在莫斯科电台中宣布撤回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今天一般认为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这件事件的和平解决中起了一定的作用。肯尼迪本人是天主教徒,若望二十三世与赫鲁晓夫之间一直有书信往来。

尾声

1962年11月导弹运走
最后双方达成以下协议:苏联撤回部署在古巴的导弹,美国宣布不再对古巴进行任何入侵行动,美国撤回部署在土耳其意大利的导弹。
为了不使得美国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盟 国感到难堪、另外也出于宣传目的,美国从土耳其撤军比苏联晚一些,而且是秘密撤军。这样美国从表面上来看是这场危机的胜利者。不顾虑这个对外的心理效果的 话苏联在这场危机中获得了一个战术胜利。通过在古巴布署和撤出导弹,苏联达到了美国从苏联的邻国撤出导弹的目的。平心而论,双方都达成了原先所设定的目 标,也都各自保住的面子,算是一个相当圆满的解决。
古巴危机尤其强调了冷战中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爆发核战争的危险。古巴危机后两国均开始考虑如何避免类似的危机。在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建立了美苏热线,这样可以在紧急情况下立刻进行双边首脑谈判来避免危机升级。以色列埃及约旦叙利亚之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不久,1967年6月5日美苏两国第一次使用热线。后来,两国在冷战中还数次使用过热线。

另见

http://gengwg.blogspot.com/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CKA Simulator Kubernetes 1.22

  https://killer.sh Pre Setup Once you've gained access to your terminal it might be wise to spend ~1 minute to setup your environment. You could set these: alias k = kubectl                         # will already be pre-configured export do = "--dry-run=client -o yaml"     # k get pod x $do export now = "--force --grace-period 0"   # k delete pod x $now Vim To make vim use 2 spaces for a tab edit ~/.vimrc to contain: set tabstop=2 set expandtab set shiftwidth=2 More setup suggestions are in the tips section .     Question 1 | Contexts Task weight: 1%   You have access to multiple clusters from your main terminal through kubectl contexts. Write all those context names into /opt/course/1/contexts . Next write a command to display the current context into /opt/course/1/context_default_kubectl.sh , the command should use kubectl . Finally write a second command doing the same thing into ...

OWASP Top 10 Threats and Mitigations Exam - Single Select

Last updated 4 Aug 11 Course Title: OWASP Top 10 Threats and Mitigation Exam Questions - Single Select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onsequences is most likely to occur due to an injection attack? Spoofing Cross-site request forgery Denial of service   Correct Insecure direct object references 2) Your application is created using a language that does not support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code and data. Which vulnerability is most likely to occur in your application? Injection   Correct Insecure direct object references Failure to restrict URL access Insufficient transport layer protection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cenarios is most likely to cause an injection attack? Unvalidated input is embedded in an instruction stream.   Correct Unvalidated input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valid instructions. A Web application does not validate a client’s access to a resource. A Web action performs an operation on behalf of the user without check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