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engwg.blogspot.com/锡安主义(希伯来语:ציונות/Tsiyonut,阿拉伯语:الصهيونية/al-Sahyūnī,英语:Zionism),也称“犹太圣会主义”,中国大陆官方习惯(择其用意)译为“犹太复国主义”,是犹太人发起的一种民族主义政治运动和犹太文化模式,旨在支持或认同于以色列地带重建“犹太家园”的行为,也是建基于犹太人在宗教思想与传统上对以色列土地之联系的一种意识形态。
犹太人是一个源自古代近东地区黎凡特的特殊民族[1],其居住地迦南(即以色列地)在历史上一直断断续续地存在过犹太王国及其自治领。根据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教义,以色列地带为犹太人的应许之地。有人类学研究认为,该地区曾经于铁器时代存在过犹太部落王国,时间约在公元前10世纪或公元9世纪[2]。
在犹太复国运动发展初期,锡安主义是世俗化的,也是一定程度上对19世纪时在欧洲的以天主教徒为首的社会中十分猖獗的反犹主义的一种回应。从1世纪开始,犹太人遭受来自罗马天主教会不同程度的歧视和迫害,原因是犹太人被认为对耶稣受难有不可推卸的责任[3]。而居住在阿拉伯和北非地区的犹太人则得以和当地人和睦相处[4]。在经过一连串的进展和挫折,以及在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大屠杀中摧毁了欧洲的犹太族群后,锡安主义的民粹运动于1948年(尤其是以色列建国前后)达到了高潮。
目录 [隐藏]
1 词源
2 锡安主义的分类
3 锡安主义运动的建立
4 锡安主义者的主张
5 为巴勒斯坦而战
6 锡安主义与以色列
7 非犹太人的锡安主义
7.1 国际对锡安主义的支持
8 反锡安主义
9 参考文献
9.1 引用
9.2 文章
9.3 书籍
10 外部链接
10.1 犹太教各派对锡安主义的看法
11 参见
词源[编辑]
“锡安主义”来自“锡安”(希伯来语:ציון,读:Tzi-yon)一词,也就是位于耶路撒冷附近的锡安山,有代指“耶路撒冷”之意。在旧约圣经里,章节《撒母耳记下 5:7》提到:“锡安的堡垒,大卫的城”(fortress of Zion, city of David)。在大卫王的统治下,“锡安”一词成为“耶路撒冷”和“以色列之地”的代名词。在圣经的各种版本中,以色列人或犹太人多被通称为“锡安之子(女)”或“锡安的人民”。
纵观整个东欧,有许多草根组织都在犹太人的“居民安置”议题上进行宣传和提供协助,皆因他们认为“祖先的家园”是希伯来语得以孕育和振兴的源泉。这些社会团体被史学家统称为“圣山狂热派”(希伯来语:חובבי ציון)。
“锡安主义”一词首次出现在由奥地利犹太出版商纳坦·伯恩鲍姆于1890年所出版的《自我解放》(Selbstemanzipation)期刊当中,而此人也是犹太人学生运动组织“卡迪玛”的创始人[5] 。
锡安主义的分类[编辑]
更多资料:基督教犹太复国主义
自以色列立国开始,锡安主义这名词变得常用于指对以色列国的支持。但是,一系列不同,而且互相竞争的支持以色列的意识形态切合了锡安主义的广义范畴。于是,锡安主义有时也会用作指定形容这些意识形态的活动,例如鼓励犹太人移居以色列的活动。在一些情况下,锡安主义者会比用作泛指所有犹太人,以作为对反犹太主义的一种美化和掩饰,1968年的波兰反犹运动就是一例。
锡安主义运动的建立[编辑]
犹太人返回故土的愿望已经成为当今全球犹太人的中心主题。在历经犹太人大起义失败、罗马帝国在公元70年对耶路撒冷的毁灭、以及公元135年的“巴尔科赫巴起义”失败之后,犹太人散居到了帝国的其他地方;即便是在希腊化时代,许多犹太人也自愿决定离开巴勒斯坦而移居到地中海盆地的其他地方[6] (这些移居所造就的著名的人士中包括亚历山大的斐洛)。
如同摩西·赫斯在1862年的著作《罗马与耶路撒冷:最后的民族问题》所论,有些犹太思想家认为犹太人定居巴勒斯坦是一个民族问题。
发动现代犹太复国主义的一个关键事件是1894年发生在法国的德雷福斯事件。 犹太人被这起在他们认为是自由与启蒙的发源地的国家发生的反犹太主义事件深深地震动了。这个事件的一个见证者是犹太裔奥地利人西奥多·赫茨尔。在1896年他出版的一个叫做《犹太国》的小册子中,他将这个事件描述成一个转折点——在德雷福斯事件以前,赫茨尔曾经是一个反犹太复国主义者;在事件以后他变成了一个犹太复国主义的热烈追随者。然而,历史学家们一直没有重视赫茨尔的自述,转而指出推动现代犹太复国主义普及的主要因素是煽动政治家卡尔·鲁埃格所持有的反犹太人主义观点的流行化。[7] 1897年,赫茨尔在瑞士的巴塞尔召开了第一次犹太复国主义者大会。这次大会成立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组织(WZO),通过了锡安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巴塞尔计划》,并推选赫茨尔为这个组织的第一任主席。
锡安主义者的主张[编辑]
虽然犹太复国主义是以犹太教为根据将犹太人与以色列地区联系在一起的,现代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本来是非宗教性质的,开始是作为对19世纪末叶在欧洲猖狂的反犹太主义的一个回击。它是犹太人对在东欧——主要是俄国——发生对犹太人大屠杀的一个反击。
为巴勒斯坦而战[编辑]
1918年奥斯曼帝国瓦解,巴勒斯坦不再受制,犹太复国运动进入崭新的局面。首先扩大在巴勒斯坦的犹太屯垦区,开始国家公共基础建设和筹募建设基金,并且劝阻或迫使英国当局不可采取任何将导致巴勒斯坦地区成为阿拉伯人占多数的动作。1920年代犹太人口稳定成长,犹太建制亦具国家雏形,但同时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兴起,对犹太人移入的抵制升高。
锡安主义与以色列[编辑]

二战后从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前往巴勒斯坦的三位犹太儿童
1947年英国宣布了他们从巴勒斯坦撤出的愿望,然后在同年的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投票通过了一项将巴勒斯坦分割成一个阿拉伯国家和一个犹太国的议案(耶路撒冷成为国际领土)。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马上爆发了内战。1948年5月14日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领导人宣布独立,从而建立了以色列国。这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历史中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运动的主要目标已经达成了。许多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采用了新方针,而那三个军事组织也组合而成了以色列国防军。
在独立战争时期,大多数阿拉伯人口或是逃离了巴勒斯坦,或是被驱逐出境,所以犹太人在1948年停火线中的地区人口中占多数。直到1967年以前,这停火线变成了以色列实际上的边境。1950年以色列国会通过了回归法令,给所有犹太人移民到以色列的权利。这法令,和从欧洲来的犹太难民潮与之后的被阿拉伯国家驱逐出境的犹太人潮一起令以色列的人口变为犹太人占了绝大多数,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尤其是以巴和平协议的签订,阿拉伯人口比例急剧提高,再加上被迫迁移走的巴勒斯坦难民,以色列的人口慢慢多了其它种族。
以色列建国后,世界锡安主义大会于1951年通过了《耶路撒冷计划》,以取代《巴塞尔计划》作为锡安主义运动纲领之功能。目前耶路撒冷计划最新版本为2004年修订之“新耶路撒冷计划”,内容如下[8]:
锡安主义的基石为:
犹太民族的团结、与历史上故土的羁绊、以及以色列及其首都耶路撒冷作为该国生活之核心。
从所有国家移入以色列,以及所有移民有效融入以色列社会。
将以色列强化为一犹太的、锡安主义的及民主的国家,并将其形塑为一个带有相互尊重多元犹太民族的,及根植于先知预言之独特道德及精神特质的模范社会。致力于达成和平,并为构筑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
透过深化犹太、希伯来及锡安主义教育,确保犹太民族之未来及独特性,强化精神及文化价值,并教导希伯来语为国语。
培养相互的犹太责任,捍卫犹太人作为个人及民族的权利,代表犹太民族锡安主义利益,并为抵抗展现反犹太主义之活动而奋斗。
将国家设定为是锡安主义的具体表现。
非犹太人的锡安主义[编辑]
国际对锡安主义的支持[编辑]
国际联盟的《1922年巴勒斯坦托管方案》和联合国的《1947年巴勒斯坦分治方案》均赞同锡安主义目标。后者是美国和苏联在冷战时期罕有意见一致的产物。
反锡安主义[编辑]
不少人反对锡安主义,认为锡安主义使一些居于当地的巴勒斯坦人失去家园,导致犹太人成为巴勒斯坦的侵略者。锡安主义的极端走向并造成无数针对巴勒斯坦民族的大屠杀和以色列社会普遍针对阿拉伯人的种族仇恨,在追求和平的时代趋势里是不得见容的。
反锡安主义在2009年加沙战争结束后,已在全世界普遍蔓延开来。反锡安主义团体正借由推动“抵制、撤资、制裁”行动,迫使以色列减轻和放弃对巴勒斯坦的不人道政策。
也有犹太人认为建立以色列是对上帝的不敬,因为等于人为地加快弥赛亚降临。
犹太人是一个源自古代近东地区黎凡特的特殊民族[1],其居住地迦南(即以色列地)在历史上一直断断续续地存在过犹太王国及其自治领。根据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教义,以色列地带为犹太人的应许之地。有人类学研究认为,该地区曾经于铁器时代存在过犹太部落王国,时间约在公元前10世纪或公元9世纪[2]。
在犹太复国运动发展初期,锡安主义是世俗化的,也是一定程度上对19世纪时在欧洲的以天主教徒为首的社会中十分猖獗的反犹主义的一种回应。从1世纪开始,犹太人遭受来自罗马天主教会不同程度的歧视和迫害,原因是犹太人被认为对耶稣受难有不可推卸的责任[3]。而居住在阿拉伯和北非地区的犹太人则得以和当地人和睦相处[4]。在经过一连串的进展和挫折,以及在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大屠杀中摧毁了欧洲的犹太族群后,锡安主义的民粹运动于1948年(尤其是以色列建国前后)达到了高潮。
目录 [隐藏]
1 词源
2 锡安主义的分类
3 锡安主义运动的建立
4 锡安主义者的主张
5 为巴勒斯坦而战
6 锡安主义与以色列
7 非犹太人的锡安主义
7.1 国际对锡安主义的支持
8 反锡安主义
9 参考文献
9.1 引用
9.2 文章
9.3 书籍
10 外部链接
10.1 犹太教各派对锡安主义的看法
11 参见
词源[编辑]
“锡安主义”来自“锡安”(希伯来语:ציון,读:Tzi-yon)一词,也就是位于耶路撒冷附近的锡安山,有代指“耶路撒冷”之意。在旧约圣经里,章节《撒母耳记下 5:7》提到:“锡安的堡垒,大卫的城”(fortress of Zion, city of David)。在大卫王的统治下,“锡安”一词成为“耶路撒冷”和“以色列之地”的代名词。在圣经的各种版本中,以色列人或犹太人多被通称为“锡安之子(女)”或“锡安的人民”。
纵观整个东欧,有许多草根组织都在犹太人的“居民安置”议题上进行宣传和提供协助,皆因他们认为“祖先的家园”是希伯来语得以孕育和振兴的源泉。这些社会团体被史学家统称为“圣山狂热派”(希伯来语:חובבי ציון)。
“锡安主义”一词首次出现在由奥地利犹太出版商纳坦·伯恩鲍姆于1890年所出版的《自我解放》(Selbstemanzipation)期刊当中,而此人也是犹太人学生运动组织“卡迪玛”的创始人[5] 。
锡安主义的分类[编辑]
更多资料:基督教犹太复国主义
自以色列立国开始,锡安主义这名词变得常用于指对以色列国的支持。但是,一系列不同,而且互相竞争的支持以色列的意识形态切合了锡安主义的广义范畴。于是,锡安主义有时也会用作指定形容这些意识形态的活动,例如鼓励犹太人移居以色列的活动。在一些情况下,锡安主义者会比用作泛指所有犹太人,以作为对反犹太主义的一种美化和掩饰,1968年的波兰反犹运动就是一例。
锡安主义运动的建立[编辑]
犹太人返回故土的愿望已经成为当今全球犹太人的中心主题。在历经犹太人大起义失败、罗马帝国在公元70年对耶路撒冷的毁灭、以及公元135年的“巴尔科赫巴起义”失败之后,犹太人散居到了帝国的其他地方;即便是在希腊化时代,许多犹太人也自愿决定离开巴勒斯坦而移居到地中海盆地的其他地方[6] (这些移居所造就的著名的人士中包括亚历山大的斐洛)。
如同摩西·赫斯在1862年的著作《罗马与耶路撒冷:最后的民族问题》所论,有些犹太思想家认为犹太人定居巴勒斯坦是一个民族问题。
发动现代犹太复国主义的一个关键事件是1894年发生在法国的德雷福斯事件。 犹太人被这起在他们认为是自由与启蒙的发源地的国家发生的反犹太主义事件深深地震动了。这个事件的一个见证者是犹太裔奥地利人西奥多·赫茨尔。在1896年他出版的一个叫做《犹太国》的小册子中,他将这个事件描述成一个转折点——在德雷福斯事件以前,赫茨尔曾经是一个反犹太复国主义者;在事件以后他变成了一个犹太复国主义的热烈追随者。然而,历史学家们一直没有重视赫茨尔的自述,转而指出推动现代犹太复国主义普及的主要因素是煽动政治家卡尔·鲁埃格所持有的反犹太人主义观点的流行化。[7] 1897年,赫茨尔在瑞士的巴塞尔召开了第一次犹太复国主义者大会。这次大会成立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组织(WZO),通过了锡安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巴塞尔计划》,并推选赫茨尔为这个组织的第一任主席。
锡安主义者的主张[编辑]
虽然犹太复国主义是以犹太教为根据将犹太人与以色列地区联系在一起的,现代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本来是非宗教性质的,开始是作为对19世纪末叶在欧洲猖狂的反犹太主义的一个回击。它是犹太人对在东欧——主要是俄国——发生对犹太人大屠杀的一个反击。
为巴勒斯坦而战[编辑]
1918年奥斯曼帝国瓦解,巴勒斯坦不再受制,犹太复国运动进入崭新的局面。首先扩大在巴勒斯坦的犹太屯垦区,开始国家公共基础建设和筹募建设基金,并且劝阻或迫使英国当局不可采取任何将导致巴勒斯坦地区成为阿拉伯人占多数的动作。1920年代犹太人口稳定成长,犹太建制亦具国家雏形,但同时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兴起,对犹太人移入的抵制升高。
锡安主义与以色列[编辑]

二战后从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前往巴勒斯坦的三位犹太儿童
1947年英国宣布了他们从巴勒斯坦撤出的愿望,然后在同年的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投票通过了一项将巴勒斯坦分割成一个阿拉伯国家和一个犹太国的议案(耶路撒冷成为国际领土)。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马上爆发了内战。1948年5月14日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领导人宣布独立,从而建立了以色列国。这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历史中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运动的主要目标已经达成了。许多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采用了新方针,而那三个军事组织也组合而成了以色列国防军。
在独立战争时期,大多数阿拉伯人口或是逃离了巴勒斯坦,或是被驱逐出境,所以犹太人在1948年停火线中的地区人口中占多数。直到1967年以前,这停火线变成了以色列实际上的边境。1950年以色列国会通过了回归法令,给所有犹太人移民到以色列的权利。这法令,和从欧洲来的犹太难民潮与之后的被阿拉伯国家驱逐出境的犹太人潮一起令以色列的人口变为犹太人占了绝大多数,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尤其是以巴和平协议的签订,阿拉伯人口比例急剧提高,再加上被迫迁移走的巴勒斯坦难民,以色列的人口慢慢多了其它种族。
以色列建国后,世界锡安主义大会于1951年通过了《耶路撒冷计划》,以取代《巴塞尔计划》作为锡安主义运动纲领之功能。目前耶路撒冷计划最新版本为2004年修订之“新耶路撒冷计划”,内容如下[8]:
锡安主义的基石为:
犹太民族的团结、与历史上故土的羁绊、以及以色列及其首都耶路撒冷作为该国生活之核心。
从所有国家移入以色列,以及所有移民有效融入以色列社会。
将以色列强化为一犹太的、锡安主义的及民主的国家,并将其形塑为一个带有相互尊重多元犹太民族的,及根植于先知预言之独特道德及精神特质的模范社会。致力于达成和平,并为构筑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
透过深化犹太、希伯来及锡安主义教育,确保犹太民族之未来及独特性,强化精神及文化价值,并教导希伯来语为国语。
培养相互的犹太责任,捍卫犹太人作为个人及民族的权利,代表犹太民族锡安主义利益,并为抵抗展现反犹太主义之活动而奋斗。
将国家设定为是锡安主义的具体表现。
非犹太人的锡安主义[编辑]
国际对锡安主义的支持[编辑]
国际联盟的《1922年巴勒斯坦托管方案》和联合国的《1947年巴勒斯坦分治方案》均赞同锡安主义目标。后者是美国和苏联在冷战时期罕有意见一致的产物。
反锡安主义[编辑]
不少人反对锡安主义,认为锡安主义使一些居于当地的巴勒斯坦人失去家园,导致犹太人成为巴勒斯坦的侵略者。锡安主义的极端走向并造成无数针对巴勒斯坦民族的大屠杀和以色列社会普遍针对阿拉伯人的种族仇恨,在追求和平的时代趋势里是不得见容的。
反锡安主义在2009年加沙战争结束后,已在全世界普遍蔓延开来。反锡安主义团体正借由推动“抵制、撤资、制裁”行动,迫使以色列减轻和放弃对巴勒斯坦的不人道政策。
也有犹太人认为建立以色列是对上帝的不敬,因为等于人为地加快弥赛亚降临。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https://gengwg.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