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立大学的华人数学家张益唐这段时间非常热门。他在数学研究上取得
了一个重大突破,有多重大呢?我也说不清楚,只知道这个突破大到让所有搞数学和不
搞数学的人都羡慕嫉妒恨。我从媒体上看到的描述是这样的:它是关于“孪生素数猜想
”的证明,这个猜想是古希腊时候的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来的,几千来没有人能够证明
它。张益唐在这个猜想的证明上前进了一大步,几乎证明了它,虽然还没有完全证明。
他证明了“存在无穷多个素数对相差都小于7000万”,相当于把大海捞针的难度缩小到
游泳池捞针。老张把他的证明发给了数学界的最高刊物《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编辑们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就决定接受了他的文章,通常这个刊物的审
稿时间 是24个月到几年 – 呃,据说严肃刊物都这样的。然后就是一夜成名了,各种
媒体专业的如《自然》非专业的如《纽约时报》大幅报道,各个著名大学如哈佛、哥伦
比亚纷纷邀请他讲座,一些相干不相干的人等也出来八卦。我也很高兴,虽然我对数学
一窍不通,但同是华人,足够让我高兴了。还有呢现在我开始八卦。
老张是我学长—
呵呵,是真的,我们都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度大学(Purdue University) 毕业。不
过他1985年从北京到普度大学数学系读博士的时候我仍然在中国,那时候我刚一岁。我
到普度大学读室内设计本科的时候老张早就离开了。自然我不认识他,他更不认识我。
如果老张成名早的话我也会认识他,比如普度另一个学长很有名气的邓稼先,物理系博
士,我就认识,是中国的两弹元勋,当然他不认识我。老张原来是北京大学数学系78级
的高材生, 不管哪个学校的78级似乎都是个很牛的年级,北大数学系的78级更是牛人
辈出,老张又是78级里的尖子,自然是大牛了。老张1985年来普度大学数学系读博士,
导师叫莫宗坚,是原籍台湾的数学家。老张的博士读了7年,嗯,7年,很恐怖吧?我在
普度时候有数学系的朋友,听他说过数学系博士读7年再正常不过,8年也有,唉,没办
法,数学太难了。老张当时选得课题是“雅可比猜想”,这个名字我听了几遍也记不住
,现在还是从别人的文章里抄来的。这也是他导师研究的方向,我在普度时候就听数学
系的朋友说起过,上周我们系莫教授宣称他解决了“雅克比猜想”!我问什么是“雅克
比猜”?朋友说就是一个很难的难题,能解决的话不亚于获诺贝尔奖。我肃然起敬,我
们学校历史上也只有一个化学系的教授得过诺贝尔奖。朋友接着笑说,“不过听莫教授
的学生说,过去这些年莫教授已经宣称过好几次了”。老张花了7年时间,毕业前也认
为自己证明了这个“雅克比猜想”,准备答辩发论文了,忽然发现自己证明过程中用到
的一个推理,这个推理是自己的导师莫教授证明过的,现在发现莫教授的当初的证明是
错的!老张的沮丧可想而知,7年心血付之东流。我不知道莫教授当时是什么反应,后
来有传闻老张跟导师关系并不和睦不知道跟这有没有关系。最后老张还是拿到了博士学
位,毕竟答辩是对能力的肯定,不一定要求必须出成果。但是老张自己选择论文不发表
,是他要求完美的性格使然。
然后老张开始找工作。只有学位,没有文章发表,甚至连导师的推荐信都没有,据说在
他们的领域里是很难找到位置,连博士后的位置也难找。当然那个年代博士后也不象现
在这么普遍。老张把所有的家当装在汽车的后备箱里,开着车一个接一个大学试讲,但
是最终也没找到一个教职,对于搞纯数学的人,学术这条路似乎走到头了。后来怎么样
没人确切知道,听说老张在纽约的中餐馆里做过帮工,送过一段时间外卖,也做过临时
会计,后来在一家赛百味(Subway)餐馆工作了一段时间,这家餐馆是老张一位学化学
的北大校友开的,他请老张来管理餐馆,这样老张就有固定的收入,还有时间研究自己
喜欢的数学。到了1999年,又是老张北大的同学,这次是数学系的几个同学,都已经在
美国各个大学有教职了,他们跟老张失去联系很久了,辗转找到老张,其中一位帮老张
在自己的大学里找了一个“讲师(Lecturer)”的职位,就是新罕布什尔州立大学。什
么是“讲师(lecturer)”呢?就是大学里只教课,不做研究的教师,不能算教授(
professor),当然也没有机会升到终身教授(Non-Tenure Track)。从收入上讲也比
tenure-track的教授们要少,更重要的是工作没有保障,因为讲师(Lecturer)是合同
制的,不像教授,一旦拿到tenure (终身教授)就不用担心丢工作。怎么说呢,对学术
圈的人来说,这个似乎只能算外围,还没真正回到圈子里。但是对老张来说似乎足够了
,不管怎么样回到了自己的领域,有了固定收入,还可以参加系里每周一次的研讨会,
这对他了解学科的前沿进展很有帮助。老张在这里一呆就是十几年,直到今年,他解决
了这个“孪生素数猜想”一举成名。然后数学界的人就奇怪,这个人是谁?从前没听说
过。也难怪,这么多年老张一共就发表过两篇文章,还包括最近这篇《数学年刊》上的
文章。一些早年认识老张的人都几乎把他忘了,以为他已经早退出数学界了。事实上老
张一些同学确实转了其他专业,收入高生活也不错。以老张的才智转学计算机或金融的
话,也应该有很高收入。在上,美国最大的中国留学生网站,就有些人评论说,很敬佩
老张,但是不羡慕他,毕竟清苦几十年的生活不是每个人都能过的。
老张出名后没几天,他的导师普度的莫教授写了一篇文章《张益唐在普度的日子》放在
普度大学的网页上。莫教授写到,当年他跟哈佛、哥伦比亚以及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几位
数学教授去中国讲学,老张和其他几个中国学生是他从中国带回普度的。当时人们对中
国了解很少,他说服系里接受了这些中国学生,并一一推荐给不同教授,老张是唯一一
个师从他的。后来这些中国学生也没又一个让他失望。莫教授回忆说老张的中国古典文
学素养不错,他们在一起有时候谈论古文。老张还做过中国学生会的主席,不知道那个
年代的中国学生会是什么样子,我在普度的时候中国学生会主要负责每年春节中秋组织
中国学生开晚会还有就是中国领导人到访的时候召集大家坐免费大巴去列队欢迎就是你
在电视上看到的拿着小红旗挥舞的那种,然后每人发二十美金补贴。老张当时选题“雅
克比猜想”莫教授有些意外,因为这个题目太难了。但是最后老张做得不错。莫教授还
提到他后悔当年毕业时没有帮老张找一个工作,多年来老张也没回来向他要过推荐信。
但是他马上解释了当时是“终身教授”制度刚兴起的时候,虽然他帮以前的学生找了工
作,但是新制度下大家都要自己找工作而不是导师帮忙找
--- 他也是这么告诉老张的。莫教授接着说,如果当年帮他找了个工作,“谁知道到底
是不是个好事情呢?”“他有个不羁的灵魂,无法忍受按部就班职称晋升的束缚”,莫
教授这样解释。莫教授在文章最后用一个章节写到,他的早年关于关于“雅克比猜想”
工作得到了某某、某某和某某的承认,如果谁对他的成果有质疑欢迎写文章指出。莫教
授为什么在写老张的文章里提这个,不有点奇怪吗?
好像没人确切知道老张跟莫教授之间发生了什么,也没看到老张怎么说这件事,但影响
是明显的,在推荐信制度下跟导师闹翻了的老张几十年来被排斥在学术圈外,连生活也
几乎潦倒。莫教授的文章也证实了心高气傲的老张从此再没找莫教授要推荐信。曾有传
说老张一直单身,考虑到他多年朝不保夕的经济状况这也不奇怪。实际上老张自己说结
婚了,只是夫人远在加州工作,在美国这个重家庭的社会里也跟单身差不多了。在他最
困难的时候一直有人在想方设法帮他,说明老张除了自己有才气值得帮助之外,为人也
肯定不错。出名之后老张也没提起过去的事情,倒是莫教授及时写了篇文章以正视听,
这本身多少说明一点问题。有个网站叫“评价我的教授(ratemyprofessor.com)”,是
各个学校的学生评论自己的教授的,老张的学生们对他的评价相当不错,有人八卦说有
女生对老张好感,这我不太信,毕竟老张五十几岁了,他教的那些学生不过二十岁左右
吧。老张也有过回国工作的机会,当年毕业后在美国找不到教职的时候,北大丁石孙教
授曾邀请他回国,由于一些原因老张谢绝了。再就是最近清华邀请老张回去,呵呵清华
又来摘桃子,听说老张也同样原因谢绝了。
老张说他自己很幸运,因为他坚持下来了,还很幸运是在美国这个环境,可以比较容易
解决温饱问题,才有条件坚持自己的爱好,最后还幸运地解决了一个数千年的难题从而
得到举世公认。我觉得他虽然自谦,说的也有道理。不过还有一点他没说到,我觉得他
很幸运学的是数学,离开校园甚至在餐馆打工之余只要有纸和笔就能研究数学。数学有
客观的标准,就说这个“孪生素数猜想”,解决了就是解决了,马上就可以得到广泛认
可。如果他学的是艺术比如画画,评价标准恐怕就没那么客观,圈内的大家故意排斥你
的话,那么就很有可能就多了一个离世多年以后作品才被认可的画家。如果他学的是物
理、化学、生物呢?离开学术圈,离开实验室,他连坚持这点爱好的条件都没有了,那
么多年之后他的导师也没必要再写篇文章回忆他的普度生活了。
有没有不幸运的呢? 我在普度读书时候认识一个国内某中央级民乐团的古筝演奏家,
多年前来美国,在普度校园附近开了一个发廊,收入还行,至于专业上的机会呢,她每
年都在中国学生会的春节晚会上弹古筝。纽约时代广场上画肖像画的几乎都是中国人,
据说也大都是国内一流美术院校出来的,陈逸飞也在这里画过。谭盾好像也在地铁里拉
过小提琴。餐馆里 更是藏龙卧虎,有些留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又种种原因不能回国就
送外卖或在厨房帮工。
网上看来的,国内某大学少年班的天才生,到加拿大留学数年拿到博士学位,但是冷门
专业,找不到工作。无奈又花几年修了另外一个专业的博士,可是到他毕业时过境迁,
这个专业的工作也不好找了。心灰意冷,四十几岁的他在温哥华自杀。另有国内某大学
高材生,在美国名校博士毕业,本来在美国已经有不错的位置,又想有更大发展携全家
海归国内另一名校,不料事业生活全不如当初预想那么顺利,压力之下跳楼自杀,只有
三十多岁。当然这些都是极端的例子了。毕竟逆袭成功者太少了。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https://gengwg.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