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改变命运:软能力——在竞争中胜出


改变命运:软能力——在竞争中胜出

者:鲁鸣 版:北京出版社


书中提出的性角色投资、独处、当众言说、体育运动、诚信和公共事务参与这6大能力,咋一看去似乎与职场相关性不大,但是认真琢磨,成功在职场之外,细节决定成败,才发现这6大能力所涵盖的点滴对于我们的一言一行有着远超于我们自我认识之外的深远影响。职场并非完全独立于日常生活而存在,我们作为男(女)人的魅力,我们通过体育运动锻炼的坚毅品格,等等,无疑最终都会让我们的职场生涯受益良多。按照书中的方法,时时提醒自己,天天训练自己,要不了多久,脱胎换骨的你赢得的不仅将是成功的职场,更是幸福无比的人生!


1节:章节标题



  谨将此书献给

  母校南开大学和故乡柳州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国库的殷实,也不取决于它城堡的坚固或公共设施的华丽;而在于它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尚。这才是真正的要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

  生活既是战场又是市场,不胜不赢等于下岗,哪怕你有一份工作,还活着。

  ——作者题记

  专家书评

  这是一本关于我们这个民族再造的温和而切实的读物。在全球化这一残酷的背景下,我们的新生代无可逃避,唯有再造新人格,才可生存致胜。作者不仅以其睿智指明了方向,而且强调了紧迫性。此书的出版,乃中国人之福!

   ──资深媒体人、美国网络电视USWTV.COM总裁 杨皓

  我们都认可,伟大的人有伟大的品格,成功的人有成功的性格。我遇到很多大学生,都有宏伟的职业目标,但是看不到他们有长时间的耐心和坚持。《软能力——在竞争中胜出》所讲的正是最终成就目标所需要的成功性格和品格,对于那些刚踏上、即将踏上职业之路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来的正是时候!

   ──前程无忧 CEO 甄荣辉

  全球一体化的时代需要更多的国际性人才,但是我们更需要懂得中国市场的国际化人才,希望通过《软能力——在竞争中胜出》来提升国际化人才,给那些想成为未来国际化人才的群体一些引导和帮助。

  ──微软(中国)终身名誉总裁、盛大集团董事、新华都总裁兼CEO 唐骏

  中国以三十年的努力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腾飞。中国人仍需以同样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去实现国民素质的总体提升。鲁鸣的书为达到这一中长期的宏伟目标提供了一种普及版的路线图。

   ──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助理院长、《细读美国大学》作者 程星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多年来游走于中美文化之间的鲁鸣,通过细微的对比为国人点出了个中的要义。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杨龙

  推荐序

  软能力 硬实力

  在当前关于教育改革的讨论中,学生负担过重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显而易见,我们的学校教育,从小到大,充满了关于学科知识的过度教育,许多过难、过深的内容不仅是无用的,甚至是摧残儿童的反教育。对高分数、高学历、名牌学校的追逐,造就了不少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从而模糊了人的自我实现、提高人的生存能力、获得幸福快乐人生这一教育的真正目标。

  《软能力——在竞争中胜出》提出的什么是好的教育、有用的教育,正是教育学的基本问题。不用做深入研究,回顾四周,比较一下走上社会之后当年同学的不同发展,就不难发现,社会的选择和评价与考试和分数的学校标准完全不同。那些心智健全、自信开朗、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善于与人相处、有责任感的学生,哪怕他当年的学习成绩并不太好,往往能取得更大的社会成就。孩子从来不会输在分数的起跑线上,社会真正竞争的,归根结底是做人的能力,是诚信、善良、自立、认真、爱学习、不拒绝做小事,是人情练达,善于交往与表达,是专业技能之外的软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努力去做一个身心健康、快乐、有教养的人吧,那才是真正的成功之路!

  杨东平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

2节:作者自序


  作者自序

  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中国年轻人从名校毕业,硬能力很强,这和他们从小受的严格教育和重视专业学习有关。他们的专业知识技术常远超过美国人。他们的英语远比我这一代人到美国时强多了,其大多受过新东方的培训。但是,后来他们在职场上的发展往往不是那么回事,得不到很好的升迁机会。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多年。显然,软能力不强导致了硬能力很强的许多人没有在职场上获胜,留下遗憾。这些人在学校的辉煌成了历史,等到他们醒悟,往往太晚了。很多硬能力强的人才就这样没落了。

  这几年,我常常回国,去一些大学举办讲座,讲述我的上述思考,反响很强烈。学生们希望我以后回国能再去讲。我很愿意再去讲,但远隔重洋谈何容易。于是,有了写《软能力——在竞争中胜出》这本书的想法。

  本书写给所有一心想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而更上一层楼的年轻人。它对年轻家长们培养孩子想必也有参考价值。全书围绕着一个中心——我们最迫切需要提高哪些软能力。

  今天,书店和网站到处都是有关成功人士的书籍和励志读物。我们的媒体报道了大量的各行各业精英。比如,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先生、原盛大公司总裁唐骏先生和时尚杂志界的洪晃女士。他们都极富人格魅力,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的一些特质:敢闯敢干敢冒风险,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这些却不是我们从小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所推崇和引导的。教育专家和我们自己都意识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和我们学校人才培养之间是脱轨的。这种脱轨,自1978年开放后来来回回讨论了30年,并没有实质变化。相反,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忽略培养软能力的教育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已经蔓延到起跑线”——幼儿园了。

  我们不能坐等教育改革来改变我们自身。趁我们还年轻,我们自己需要提升自己。

  本书就所讨论的软能力对中美差异进行了对比。就总体而言,与同等程度者相比,美国老百姓的硬能力比我们差。美国公司里干技术硬活者、大学理工科的博士生和科技研究者,大多数都是外国人和移民。美国高中生的数理化和国际地理等知识,普遍不如中国高中生。美国人的强项在于他们的软能力的确普遍比我们好,比如,正式场合里当众言说能力和独立能力。

  我不是要一味地批判或吹捧中美文化。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各有所长、各有其短。《人民日报》记者丁刚先生曾提出脱美国化:不是美国什么都好,我们不是要把中国变成另一个美国。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衰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丁先生说得好: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美国,真正从美国学到我们想学的东西。

  我希望这本书,从个人和社会的双向,能帮助读者真正学到美国好的东西而不是其文化垃圾,帮助年轻人了解什么才是提高自己素质的当务之急——在保持硬能力的同时加强软能力!这也是在回答我自己曾困惑的问题: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的中国大学生和哈佛、普林斯顿等名牌大学的美国大学生相比,咱们很多学生的智商很高,比美国学生勤奋,为什么我们学生的领导才干和当众言说能力普遍不如别人?当然,这是涉及许多领域的话题,包括意识形态、教育制度、社会心理、遗传基因等诸多因素。希望这本书能引起众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探讨。

  著名法国哲学家福柯指出,知识分子的角色并不是告诉别人他们应该做什么,而是不停地对设定不言自明的公理提出疑问,动摇人们的心理习惯、行为方式,拆解熟悉的被认可的事物,重新审查规则和体制,在此基础上重新问题化。我正是沿着这一思路来写这本书的。做人的原则是行为者知道前面的方向,如果不知道,有旁观者给指一下路,就省麻烦省时了。

  有位家长,有一天听了我的讲座后很有信心,斩钉截铁地说:我们的孩子将来一定比我们出色!但愿。这是我写这本书的希望所在。

   有一句英文是这样说的:To teach is to touch a person?s life. 中文意思就是:教育就是去触动一个人的生命。我所教过的学生和听我演讲或实况节目的听众里,或多或少,有些生命是被我触动过的。但愿这本书也有如此效果。因为这是令人喜悦的生命意义上的转让和增值,是金钱交易所不能比拟的。我不求这是一本完美的书,只求它可读性强,哪怕有一个人的生命因此而增值,这本书的价值就很高了。如果有读者说:我花掉比坐一趟出租车还少的钱来买这本书,实在很值。我就很开心了。
3节:目录


  目

  第一章 软硬兼备托起中国梦

  我们很多人的专业素质很出色。但是,小时了了,大未必然。什么阻碍了我们在求职和职场上的成功?是我们的软能力!我们的素质只有软硬兼备,才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这是全球大趋势。

  1何谓软能力 /

  2我们最需提高哪些软能力 /

  3软能力不强已成就业软肋 /

  4你的,我的,他的,全球化的中国梦 /

  第二章你性感吗?

  ——性角色塑造能力

  性角色是一个元概念。它集合了人一生中许多角色:儿女、父母、夫妻。无论是在职场还是休闲场所,人们根据性别对一个人的言行,有不同期待和要求。性角色永远存在,永远是那个决定你人生的无形巨手。

  5性感与性商 /

  6什么样的男人才够MAN /

  7职场急需,社会急需精神不阳痿的硬汉 /

  8阴盛但不能阳衰 /

  9女人就该有女人味儿 /

  10新一代呼唤高素质的全职母亲 /

  第三章 能说会道吗?

  ——当众言说能力

  当众言说能力是指在大众面前,在正式场合里的言说能力。这种能力的缺失已成为我们职场晋升的绊脚石,却往往被我们忽略。中国传统的内向文化总是教导我们,少说话,多做事。如何突破这一桎梏?

  11突破内向文化,秀出自我 /

  12培养当众言说能力,从重视专业陈述开始 /

  13营销、演讲和表演是三剂灵丹妙药 /

  14不做职场残疾者/

  157步提高你的当众言说能力 /

  第四章你懂得享受孤独吗?

  ——独处能力

  成功往往从独处开始。我们常常强调社交的重要性,却忽略了会独处是更高层次的一种能力。独处深化自我内涵,是提高社交档次的途径。独处的心理经验对人的成长极其重要。

  16给自己内省的机会,提高人文修养 /

  17独处能力是更重要的能力 /

  18职场成功从快乐独处开始 /

  19独处让我自主坚强 /

  20每周独处一次 /

  21不做高学历文盲 /

  第五章你具备身体优势吗?

  ——体育运动能力

  我们大多忽略体育运动和身体形象的塑造,没意识到体育运动是最健康的、不可替代的社交方式,同时也是和平年代培养勇敢冒险精神和竞争能力的最佳途径。头脑要发达,肢体更要发达,在生命中弘扬奥运精神!

  22源自身体的心理弱势 /

  23头脑要发达,肢体更要发达 /

  24不要让身体弱势成为你职场的绊脚石 /

  25体育运动是不可替代的社交方式 /

  26投资体育=投资幸福 /

  第六章你挣足面子了吗?

  ——诚信能力

  拥有是为了促进成长,而不是为了炫耀和 面子有光。真正有面子,是用过硬的真本事去努力实现既定的目标。在挫折中体验和承受丢面子,为一个人的成长和大气豁达,带来终身受用的巨大价值。

  27面子的代价 /

  28重建面子观,要做出头鸟 /

  29讲诚信才真正有面子 /

  30没有诚信会断送我们的职场生涯 /

  31诚信是需要重新学习的品格 /

  第七章你了解公共意识对自己的重要性吗?

  ——公共事务参与能力

  个人主义盛行,强调个人利益,保护隐私。可惜,我们没学到个人主义的另一面,即尊重他人作为个人而存在。是否具备很强的公共事务参与能力,对个人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就是最好的证明。

  32让公共意识成为我们的心理定式 /

  33善良也是一种软能力 /

  34公共事务,贵在主动参与 /

  35热心公益,成长在高品位的环境中 /

  36花旗银行:雇员参与公益活动 /

  37大家庭:社区 /

  38大难兴邦:公共意识大觉醒 /

  第八章积聚能量,闪耀职场

  培养软能力的目的不是为了软能力本身,而是为了更具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各种软能力积累叠加而表现出来的能量和吸引力。只做金钱的赢者是不够的,只有人格的赢者才会永远带给自己成功,带给别人快乐。
  39一周软能力自修计划 /

  40人格魅力从何而来 /

  41以幽默练就难挡的人格魅力 /

  42人格魅力照亮职场,贯穿一生 /

  后记 /
4节:1 何谓软能力



  第一章 软硬兼备托起中国梦

  1 何谓软能力

  硬能力,是可定量的专业能力,是你从事某职业所必需的工作技能。如果你是医生,你的医学院毕业证书和医生执照,都是硬能力的指标;你治好了或救活了多少病人,这种业绩可定量来显示你的硬能力。如果你是学生,你的学习能力就是硬能力,它可用你的每科成绩和学历来定量。

   相反,专业以外的能力都可称为软能力,通常没有证书执照作为考核的指标,大多很难定量。比如,团队精神、当众言说能力和社交能力,等等。有的软能力可定量,比如非运动员的体育运动能力,它是一种非常好的软能力,它本身又衍生出很多让我们生活快乐和职场成功的软能力——吃苦耐劳, 无畏,敢于冒险,不怕竞争……

   软能力是社会心理学术语。它们和人的情商很有关系。它们是人格特质、社交礼仪、语言沟通能力、个人习惯、品德和乐观态度的体现。它们把我们个人与同等硬能力的他人区别开来。而硬能力是职场上对专业技术的要求,更多的是智商的体现。2000年,中国留学生魏力和美籍华人汤姆一起从美国一家常春藤名校物理系毕业。当时美国一家顶尖银行正在筹备亚太部, 他们经过层层考核,一起进入这家银行。

   魏力拥有物理学博士学位,眼睛深度近视,有严重的鼻炎,性格内向, 给人的第一印象不佳。他的英文相当好,但是当众言说能力差。公司雇用他,是因为他数学很好,可以帮银行搞信用风险模型。在这里,学位和英语水平是硬能力,身体素质、性格和当众言说是软能力。显然,魏力硬能力很强,软能力欠缺。银行在两轮面试后就给了他正式的OFFER。虽然当时有面试官对于其交流能力略有顾虑,但是他有一流的建模能力,属于当时银行亟需的人才。魏力靠硬实力轻松得到了他梦想的工作。

  汤姆是本科生,美国土生土长的华人。他身上很好地融合了美国人的自信和中国人的谦逊。他很自信、当众言说能力很棒、中文也不错、精力充沛、很有魄力,这些都是非常出色的软能力。 面试官都很喜爱他。虽然,他硬能力不强,只有本科学历,数学远不及魏力,但有很多挺棒的软能力,多次面试后,还是让他得到了工作。但是职位和工资低于魏力。

  在一个项目运作的过程中,多次加班后魏力病倒了,关键的第一次presentation(专业陈述,即工作汇报),他没法参加,只好由汤姆顶替。汤姆不懂之处,在电话里向魏力请教。出成果后的工作汇报,魏力本来可弥补上次的缺席,可他在几个大老板和整个部门员工面前表现紧张,陈述得很令人失望,大老板们都听不懂好在哪里,统计结果又如何解释。最后还是汤姆帮他解围,他用简明扼要的通俗语言解释给大老板们听。

  2004年年底,汤姆成功晋升为亚太信用风险首席官的高级助理,而魏力却因为多年没有得到晋升,逐渐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在2005年年底被迫辞职。魏力在2006年农历新年独自去旅行了一段时间, 认真反思了自己6年的工作经历,开始认识到只追求技术上的成功,忽视软能力的自我培养,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已经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旅行结束,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为自己请了一位演说教练,参加演讲俱乐部。经过3年不懈的努力,多方面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魏力逐渐改变了他人对他的固有看法,工作和家庭都进入一个非常好的良性状态。 虽然2008年年中,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魏力失去了工作, 但是他很快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重新学习, 5个月后又找到了工作。从一个典型的书呆子到今天,魏力的软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今天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 学习能力都非常强,只要我们认清自己的能力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不断努力和自我提高,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5节:2 我们最需提高哪些软能力


  2 我们最需提高哪些软能力

  软能力,如前所述涵盖面非常广。并且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尽相同。譬如说,我儿子在纽约当地的初中今年强调character education(性格教育),往年有good citizenship (好公民)sense of community(社区意识)教育。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软能力部分。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强调能力培养和潜力开发,很多都是软能力,读者将在本书中陆续看到这一点。

  我不可能在这本书里囊括所有的软能力。任何一部书都难以做到。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想抛砖引玉,给读者提供这样的思考角度:只具备硬能力而缺乏软能力的人是跛子,是有饺子倒不出来的茶壶。缺乏软能力实为影响今日中国年轻一代就业的死穴。只有软硬结合,才能胜任职场的需求。

   我认为,我们目前最迫切需要提高的软能力是:性角色塑造能力、当众言说能力、独处能力、体育运动能力、诚信能力和公共事务参与能力。

   读者可能会问,为什么挑选这六种软能力来讨论?理由很简单。(1)这是根据我在中美两国分别生活、工作了这么多年的经历,以及这10来年经常回国与年轻人的接触而得出的结论。(2)其他很重要的软能力,比如,社交能力,已被大家广泛注重,相关书籍很多,我认为没有重复的必要。

  这六种软能力,是我们国人整体最缺乏而又普遍被忽略的。然而,我必须指出,对于个体的读者,这些软能力的缺乏并不在同一层次。甚至相反,有些读者的上述某种软能力很强。跳过本书引言未读的读者,我希望你这时不妨回头去读。

  我们中国人在全球的整体印象,总的来说是正面多过负面:重视教育,聪明勤奋,吃苦耐劳,数学好……在这本书里,我讲的是我们的差距和心理弱势。我相信,读者不会因此而误解。

  我的用意不是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差距而自卑,而是正视自己,接受自己,扬长避短,改变素质。像我这样年龄的人,身上的缺陷很难改了。但是,回首沧桑,积半生之所悟,将对我这一代的认识与反省加以梳理,在社会上传播,形成新观念,期望能帮助年轻人吸取我们的教训,早点培养自己的软能力。因为软能力不像英语那样可以通过专业学校的短期突击得以迅速提高的。

6节:3 软能力不强已成就业软肋



  3 软能力不强已成就业软肋

  北京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公司对2007届大学毕业生做了一项工作能力分析研究。麦可思把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分为35项基本工作能力,在调查就业的应届毕业生时,请他/她们评估各项能力在自己工作中的重要性、工作要求的水平和自己离校时掌握的水平。调查结果显示,重要性最高的5项基本能力包括积极学习、有效的口头沟通、理解他人、学习方法和积极聆听。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的这5项能力普遍达不到工作要求的水平。

   教育部这两年统计,每4个大学毕业生中就有1个难以找到工作。从2006年到2010年,中国有2500万大学生毕业。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56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趋紧,预计将有150万人难以找到工作。受到金融风暴和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这个数字也许会更大更惊人。大学毕业即可能失业,已是不争的残酷现实。进大学不再是龙门跳,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我的职场在哪里?我未来的成功取决于什么?这是我们每个大学生、每位求职者和关心孩子未来的家长,不得不问的问题。

  强调专业以外的软能力,这是职场大趋势。与其被动,不如主动。我们的未来取决于现在。如果我们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不在专业之外多方面提高自己的软能力,未来的职业发展必然艰辛坎坷。中国《就业促进法》和新《劳动合同法》出台后,企业的辞退成本加大,需要承担的合同风险、法律风险都更大了。企业在招聘雇员时会更加小心,更加挑剔。一份工作的竞争,或一个高级主管的位置,被挑上面试的候选人之间的硬能力,其实已不相上下。中国妇联有一次招人,一个空缺有800多人申请;北京崇文区党校需要一个哲学教师,有200多人竞争。这两个职位的申请者中不少人有博士学位。最后的赢者都得益于他们专业之外的软能力,如,沟通能力、团体合作精神、当众言说能力以及亲和力等个性特征。

  在求职者的硬能力越来越出色的今天,软能力在职场中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兼备软能力,让你与其他求职者拉开差距。从执掌微软中国公司到入主盛大网络,再以10亿元身价转会新华都,唐骏几乎成就了所有经理人遥不可及的梦想。这位被称为中国身价最高的职业经理人,对职场成功的理解有其独到之处:一个成功的人,应该是先做人,后做事,偶尔做做秀。他所说的先做人,其实就是指软能力。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让部分人开始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在正确的轨道上,但是更多的人,尤其是更多的家长们却偏执于硬能力的盲目崇拜中。工作不好找,那就接着读更高的学历。

  上名校,获得更高的学历,永远是一件大好事。但是,把筹码一根筋地全压在名校高文凭上面,全然不顾国际国内的形势早就几个180度的大转弯了,进入社会后要想不碰壁,简直不可能!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一类孩子:他们在校学习非常优秀,但是软能力很差。而父母对他们也只有关于学习方面的要求,觉得其他都是小事。我一次回国做讲座时碰到一所高校的领导,在闲聊时他说:不必搭理政府有关素质教育的宣传,文凭才最重要,其他全是胡扯。他说自己的孩子幸亏没上当,好好学习,上了重点大学。只是毕业后运气不佳,工作一直不顺利,2年的时间已经换了3份工作。在他看来,自己孩子该学的都学了,可是为什么没有像样的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呢?找不出原因,他很迷茫。能想到的还是要求孩子考研究生,孩子不愿意考,他又开始继续说教,而早已对此反感不已的孩子,干脆去了外地。  中国年轻人最缺乏的是软能力!愿我们听到这一声音,看到这一巨大缺口。培养适应全球化的中国后代,已刻不容缓。美国金融危机后,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前银行家Joshua Pershy,不幸失去了工作,失业前他拿的是六位数美金的薪酬。在失业6个月后,他把自己打扮成求职三明治,身前身后挂了两大张求职广告牌,在繁华的华尔街游走,终于获得了新工作。 Joshua敢想敢干,拼命去争取工作的精神,使得他在硬能力高手云集的华尔街,在一片裁员的哀鸣声中胜出,找到了宝贵的工作。具备了这样的软能力,什么金融危机,什么就业危机,能奈他何?!

   反观我们某些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开始实行驼鸟政策,跟风考研究生、考公务员,更有甚者,干脆成了毕婚族、急婚族(刚毕业就找大款结婚)、啃老族(不上班靠爸妈养活)……如果我们寄予厚望的独生子女,变成了新一代的寄生虫,那将是何等令人痛心!

   纵观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职场,很多人没有名校的文凭,他们以出色的软能力抓住了时代的机遇,成为今天中国发展的核心力量,并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得到社会的认可。我相信,几乎每个读者都能看到或听到这样的成功者。很遗憾,这个我们生活中的基本事实,作为职场上的常识却被我们大家忽略了。

   本书只讨论软能力,乃是因为大家都认可硬能力的重要,普遍已注重它的培养。我们的现状是,整个社会和学校往往不重视软能力的培养。家长往往只盯孩子的学习而忽略人品(这是很重要的软能力)和其他软能力。我不是说硬能力不重要,不是说不需要成功的其他因素(比如,人际资源和运气),而是想强调我们需要警醒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硬能力固然很重要,然而其重要性只有在软能力的强势下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才能竞争中胜出。否则,我们在职场上永远是被动的。

  只有软硬兼施,我们才能成功!
7节:4 你的,我的,他的,全球化的中国梦


  4 你的,我的,他的,全球化的中国梦

  据《纽约时报》报道,由于美国保姆介绍所满足不了美国家庭对华人保姆的需求,有些美国家庭索性自己通过华人朋友的帮忙,从中国找到英语流利而愿意当保姆的大学毕业生,再由美国保姆介绍所帮助办理来美的手续,从而早日使自己的孩子从小能接受华语教育。一家保姆介绍所负责人表示,来自北京的高级保姆非常吃香,大富翁愿花10万美元聘其教孩子学中文。量子基金创办人之一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特意花了半年时间,为两岁的爱女物色理想的华人保姆。罗杰斯还特意请来华人朋友充当顾问,判断应征者的口音是否标准。罗杰斯的豪宅更贴满中文字牌,让女儿随时活学活用牛奶早晨等中文名词。


  学中文在全球成为热潮。2005年,中文正式成为可供美国高中生选修的大学预修课程。这是美国中文教育的里程碑。全美已有2500多所中小学开设中文课。学中文的外国人达3000万,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中文课,累计37万人次参加国内外近200个考点的中国汉语水平考试。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已意识到中国的强大,有远见的富人们更是未雨绸缪,已经开始提前为自己的后代规划中国梦!

  如果说过去半个多世纪走向美国就是走向世界,那么如今走向中国就是走向世界。即便我们一天不出国门,也处在当今世界的风头上。对于13亿多中国人乃至全球许多跨国公司,最重要的是拥有中国梦。

  从个人来说,美国梦是指人们在美国追求梦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发财致富,寻求个人发展空间。那么,用中国梦来表达我们和外国人如今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追求这种同样的梦想,是最贴切不过的了。就国家而言,美国梦的民主自由,中国梦的和谐社会,都是为了更大地实现自我价值。如果说美国梦在美国200多年历史中对移民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动力,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以中国梦来鼓励自己。

  中国梦,已经存在。今天许多人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仅就财富而言,2006年,中国富豪榜前10名身价都在100亿元以上。2008年,身价10亿美元的中国人就有42人。这几年,无数留学生海归奔向祖国,就是为了实现他们的中国梦。许多外国公司如麦当劳一样,都在实现其中国梦。如同当初很多中国人去美国实现梦想, 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来到中国争夺饭碗, 就是来中国实现他们的梦想!

  中国梦,就是世界梦。

  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成长,是全球化的成长;竞争,是全球化的竞争。在这进程中,人想发展优势,以求最佳的生存模式、生活质量和发展空间。于是,人流、物流和文化交错冲破国界束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这种影响是多方位的,既可能是思想意识观念,也可能是消费行为,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包括就业和私生活方式。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子。它不但使美国蒙受巨大损失,而且直接影响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市场。

   整个地球已是一个互联网。我们与国外互动已频繁到分分秒秒,我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心理构架已逐步建立在一个全球化的背景里。不了解全球市场动态,尤其是不了解全球化背景对这支队伍的要求,我们就会掉队。

   从个人角度看,竞争失利只是影响他们自身的前途及其家庭。可是,当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当他们代表我们的国家去竞争时,我们看到的是国家利益的受损。如果年轻的一代不努力提高自身的软能力,在愈演愈烈的全球化竞争中,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将面临危机。

   就社会风貌来说,无论白领和蓝领,我们的文明素质的确与我们飞速发展的物质文明还有很大的距离。这种距离,却缺少必要的社会觉醒。而没有一种强大的社会觉醒,没有因这种社会觉醒的大众反思和努力,要想改进国民的素质,效果很可能微乎其微。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生活是一个战场,它一直是而且永远是战场。一旦它不再是这样,那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所谓全球化,即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战场,从商业利润的角度来说就是市场。实质都一样,充满竞争。

  生活既是战场又是市场,不胜不赢,那就是下岗,哪怕你有一份工作,还活着。我们只有以自己的高素质才能点亮中国梦的火炬。

   软能力,大多难以某种指标来具体量化。所以很多人很困惑,模糊地知道有问题,可是又说不出问题所在,更不知道如果去提升自己。本书阐述六种软能力,给出提高的具体建议和方法,就是希望帮助这一代年轻人,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付诸行动。

  幸福和痛苦,成功和失败,差别往往就在于软能力。

   我们必须问自己:面临全球化的挑战,我准备好了吗?我的素质是否软硬兼备?我能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吗?
8节: 5 性感与性商(1)


  第二章 你性感吗?——性角色塑造能力

  5 性感与性商

  中国人或中国家长对自己和孩子的期望有很多种,大都是关乎成功和挣钱的,逃不出名和利。但是,他们通常对自己或孩子是否足够性感基本没有期望。他们几乎没想过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要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男人(女人)。

  性感是什么?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可能有不同的定义。性感在中国是一个被禁锢多年的话题。在我年轻的时候, 如果一个男士对一位女士说你真性感,估计只有两个结果:要么被狠狠地抽一巴掌,要么收获一个女朋友。即便是在我们自认为已经相当开放的今天,估计也没有很多中国人会在大众场合用性感这个词来当面夸奖他人。

  那么,在我们中国人眼中性感到底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很多中文媒体,在这里,我想和我的读者朋友分享深圳《晶报》上的一篇文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见美丽是一种人们在普遍意义上都非常认可的特质。但正如一首老歌里唱的:美丽是种脆弱的东西。凋零的美丽也同样是人们最容易慨叹的原因。美丽如此,性感却并非如此。

  性感,并非是某些狭隘的人理解的风骚,更不是穿得少、露得多的薄透露。相对于美丽这个仅从视觉的感官上反映出的现象,性感则是一个更为深层次和更为立体的全景体现。虽说美丽的人不一定都性感,但我认为性感的人肯定都美丽,而且不光是美丽,性感这个概念还包括着一种极具个性的气质、一股能够吸引别人的个人魅力和一份可以恰到好处地展现内在和自身优势的智慧。既然如此,难得的美丽在性感面前便显得平凡和短促了许多。

  近来,英国一家媒体举行了100位史上最性感明星的评选。参与这次评选的人们难得地、慷慨地、一致地将性感明星的称号献给了影坛上的诸位老帅哥——79岁的保罗?纽曼、74岁的史蒂夫?麦奎因、67岁的杰克?尼科尔森。据称,纽曼之所以最性感,是因为他不仅有迷人的外貌、非凡的演技,而且他还具有勇于尝试不同的角色的进取心、独特的个人爱好(赛车和拳击)以及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瞧瞧,这性感的概念里可算是包罗万象了吧,所谓最性感似乎也可以做最完美的解释了。

  较英国人对纽曼的全面了解,作为只是他影迷的我而言,纽曼这个人我只能从他塑造的银幕形象中去欣赏和体会。《虎豹小霸王》中的西部朋克、《骗中骗》中的潇洒老千、《金钱本色》中睿智的台球老手,纽曼给我的感觉和马龙?白兰度、格里高利?派克、肖恩?康纳利等老牌影星都不一样,他既有白兰度的嚣张,也有派克的高贵,还有康纳利的幽默。更为难得的是,纽曼始终给人一种平和而亲近的感觉,他的话语和眼神总是能令人感到温暖和希望。我觉得这是纽曼最性感的地方,而且历久弥香。

  在写这篇东西的同时,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在一旁感叹道:真是男人越老越吃香,女人越老越沧桑。我对她报以微笑:非也非也,只要心存美好,美丽和性感都是永不会消亡的。这话,但愿她懂。 这篇文章在网络上被广为转载,我看到甚至有很多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热烈跟帖感叹纽曼的性感魅力。这篇文章中对性感的诠释我也很认同,只是有一点让我比较诧异,为什么当我们提到性感的时候,一定要以西方人为例呢?难道我们本土就找不到一个性感的代言人吗?前不久回国,我突然想起了这个问题,晚上特意在广告黄金时段翻看了40多个频道,想找找我们本土的性感明星。我看到了美丽英俊,可惜就是没有一个让我有脱口而出真性感的感觉。在这里,我想请读者朋友参与调查,回答一个问题:

  你心目中最性感的中国人是谁?

  性感这两个字,如今在咱们中国已是正面词语,响亮闪光。它是衡量人类生理、心理、健康等许多方面的一个重要指数。可是这个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里仍然还是纯生理概念。我们很少用性感这个话语来描述一个人、群体或民族的心理和健康洋溢的面貌。
9节: 5 性感与性商(2)


  性感是人符合其性角色的身材相貌、穿着打扮、举止言行,是让旁人产生美或兴奋的感觉。性感这个概念包括着极具个性的气质、能吸引别人的个人魅力和可以恰到好处地展现内在和自身优势的智慧。性生活是隐私。只限于性生活的狭义性感,不是我在此讨论的话题。本书所说的性感是广义的,是公开的感染力。性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内在气质;第二是举手投足引起的感觉;第三是迷人的体形和健硕的外表。固然,有迷人的身体无疑在第一印象中起重要作用。然而,空有它而没有文化教养和良好素质,不会在公共场合下吸引大众,更不可能成为领导者或成功的职场高手。

  性感是心理优势化和自信的加速器。

  性感是身强力壮的主要标志,它是一个人健美的果实,是气质的展现。身体是性感的基础。当中国阴柔文化遭遇美国阳刚文化时,我们自身的缺陷被凸显出来:因身体不健美而缺乏性感,使我们心理和精神面貌有意无意地受到打击,降低了自信。我们轻蔑肌肉发达、不重视健壮的身体。我们年轻人普遍不重视健身,怎么可能有很阳光灿烂的吸引力?我们的家长大多忽略孩子或自己的体育运动能力,使我们难以性感起来。我会在第五章专门讨论这个问题。

  性角色是一个元概念。它集合了人一生中许多角色:儿女、父母、夫妻。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休闲消费娱乐场所,人们根据性别对一个人的言行有不同期待和要求。性角色永远存在。有人的地方就有性角色。性感无疑是促使人出色完成性角色的发动机。这点可以从我们的多媒体广告里表现出来。当人出现在广告中,他()的性感无疑是非常精彩的亮点。这就是为什么全世界各国的具象广告,都喜欢找运动员来当模特儿。他()们的健美,是最好的性感。否则,仅仅从知名度来说,他们不见得比其他行业名人更有声誉。为什么不找一个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或大众喜爱的畅销书作家做广告呢?后者恐怕难找到一个性感的。有些名作家忧郁病态,身体萎靡或臃肿,哪里还有什么性感可言?

  男女都需要性感。但鉴于我国阴盛阳衰的实际情况,男子的情况比较糟糕。中国男子,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年轻人,普遍缺少雄风,没有阳刚气质。这是一个停留在我们全社会老百姓潜意识层里,然而却是非常显著的社会现象。我们每年应在大学生和研究生中举办中国男子汉之类的评选活动,从各省市抓起,强调科学知识、人文素质和身体素质并进。这种偶像,远比单纯书呆子的高考状元或精神阳痿的博士、硕士要好。后者,不但有损我们民族的形象,而且国家遇到危机时难以成为栋梁。

  回到前面的那个问题,你心目中最性感的中国人是谁?有人告诉我这样一个男人,他是山东的一个公司老板, 2008512日,他看到汶川发生地震的新闻后,立刻买了大量物品,当天启程,千里迢迢赶往四川,谁也劝不了他!

  这才是真正的男人,这样的男子,没有人关心他的外貌是不是年轻俊美,但是,很多人会感佩他的阳刚性感!他也许会损失一些公司利益,但是,任何时候他都是家人和公司的擎天柱。每个人都愿意和这样性感的男人合作共事,和这样的人成为朋友。还有秦怡,虽然岁月侵蚀了她的美貌,但是,她照顾自己残疾的儿子一生,内心无忧无烦,汶川地震后又将自己全部积蓄捐助灾区,虽然80岁高龄,但是,看到那些80后提起她喜爱的语气和迷恋的眼神,就知道她是多么性感的女人!

  对于性感,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相同的是,大家都认可性感就是那样一种说不出来的美好的感觉。让人感觉说不出来的顺畅,因为那是上帝造我们的时候,男人和女人最本真、最自然、最理所应当的样子,就像看到一片从来没有人刻意修饰的原生态美景一样。

  我们要使中国梦更美,要对我们个人和整个民族的形象和精神面貌有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理直气壮地进行性感教育,要让我们的年轻人懂得一个人性感并不只是单纯的性概念,它贯穿其心理和自信水平,关乎他()的一生,对其职场的吸引力即个人魅力以及家庭生活,都起着正加速的作用。
10节: 5 性感与性商(3)


  世界知名的一位巴西性学专家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性商。它已开始被引用和使用。如果说这本书大部分内容涉及我们的情商,那么,我希望这一章能促使读者重视对性商的培养。

  仅有高智商和高情商还不够,还需要高性商。智商、情商和性商并进,是如今这个新时代所需要的。

  性商(简称SQ)是指人性生活的指数总和,它既包括性渴望度、勃起功能、持久能力和自控能力,也包括帮助配偶达到性愉悦的能力。性商指数采用了自测问卷的形式,主要针对男性。这是因为男性在性生活上常常居于主导地位。这个测试将帮助他们了解自身情况,与伴侣沟通,改善性生活质量。完整的性商指数测试,读者可以在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umingchen中找到。但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性商不仅是生理层面上的,也是心理上的。它涉及一个人所受的性教育、个性行为习惯、文化和周围环境等四个方面的综合影响。作为性商指数,其内容还有待完善。

  年轻男子,性能力强否对其心理影响甚大,会直接影响他整个工作和生活的质量。一个年轻男子幸福与否,性能力显然是头号指数之一。曾在美国某著名银行做投资总监的张先生,事业上很成功。前几年辞职做了海归,在国内开办了自己的投资公司。可出人意料之外,他私下里并不快乐。朋友们都不理解他,以为是他两地分居,因为他夫人和孩子都在美国。后来,他离了婚。追他的女孩风起云涌,可只听风不见雨,没有一个开花结果。谁都没有看见他和哪位姑娘约会。甚至有人怀疑他是位同志。一直到最近,有个女人状告他,说被他酒后诱奸,要求赔偿巨款。他的秘密才透露出来:原来他有严重性勃起障碍。经过性专家鉴定,才证实了他的清白。医学表明,美满的性爱能促进荷尔蒙的正常分泌,使人快乐、充实、有自信。心理学家也有同感,性满足能增强一个人应付生活难题的能力。性商高的人通常心理相当健康,有绝佳的自信,重视自己的感受,也有强盛的自我观念,对于因生活压力而造成的身心病症或忧郁症,都有强大的抵抗力,不会轻易受挫一蹶不振。确切地说,一个年轻人的性能力高低,带动其作为男(女)人的自信度的高低。

  要想使性商指数拔尖,仅仅靠婚后的性生活来提高已经太晚了。这个素质,和本书所讨论的其他素质一样,来自教育和培养。性知识和性技巧,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性信息的网络时代里,满天都是。我这一代人当年两耳不闻性事的岁月已一去不复返了。如今中国人在性知识和性技巧方面的信息,拥有前辈们不可比较的巨大容量。他们在性功能上,理应也要超过祖辈。然而,知识和技巧不等于能力。

  要想有很高的性商,大展雄风,最关键还是要增强体质以及相关心理素质,没有捷径可走。

  本书所讨论的所有素质,都是相关的。人某个方面的素质,无疑是受相关素质制约的。显然,性商高的人,身体健壮,有无畏精神,主动意识也强。一个很要面子的人,一定不是性感的人,在性生活中遇到相关问题时,他很可能不会运用一定手段,不会主动和性伴侣沟通,不会去找心理医生或性专家寻求指导。

  毋庸赘述,性角色对增加个人幸福和人格魅力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不管干什么,不管去哪里工作,都是为了使自己和所爱的人幸福,都希望自己有足够的魅力。从这意义上说,性角色是贯穿人大半辈子以上的社会角色,而性商在其中起着隐秘的作用。我用隐秘两字,因为性商和智商、情商不一样,它属于隐私的范围。因此,成年人要提高性商,重振雄风,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自己的努力。年轻人应该结合美容、健身、性技巧和个人修炼,还有多学习一些心理知识,提高自己的性商。
11节:6 什么样的男人才够MAN(1)


  6 什么样的男人才够MAN

  什么样的男人才够MAN?不仅形体上要健壮,而且气质个性上要阳刚。

  好莱坞明星施瓦辛格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并不是一位帅哥,而且英语有口音(他是奥地利移民)。然而,他却在激烈竞选中获胜成为现任加州州长。凭什么?除了知名度,其资本就是他从里到外充满了阳刚之气。施瓦辛格从影前是一位健美冠军,他在电影中塑造了很多肌肉发达、个性勇猛的英雄。当他参加竞选时,人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他本人的气质个性也是这样阳刚时,无疑被他吸引而投他的票。他够MAN,老百姓相信他。他被称为硬汉州长,可见其魅力。舆论界指出,如果施瓦辛格是在美国出生,他完全有能力竞选总统而成为步里根之后由好莱坞走向政坛的总统。

  不少人已发出呼吁,咱们男孩大多数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没有阳刚气质。这几年,关于中国男人女性化的文章很多。如果上网搜索中国男人女性化,你可看到75万条网帖。所谓男人女性化,不仅是说咱们中国男人普遍在形体上缺乏健壮的形象,最主要的是缺乏阳刚的气质个性:强悍、勇猛、侠义、敢担当责任、敢于冒险、不怕失败、刚正、磊落、豪迈、无畏、大度,等等。自古以来男性所特有的这些特性和优点,如今在中国男人身上普遍消逝,已很少有士可杀不可辱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然而,很多年轻人自己却没意识到这一点:这是他们不性福或在职场上不能得到提升的原因。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种困境,也是一种悲哀。

  从美国海归的陆晓在北京工作后,30多岁的她在《北京青年报》专为海归背景的高级企管服务的婚介所报了名。一个和她见面的银行高级管理说:我就不理解美国人为什么喜欢在跑步机上跑得一身臭汗?这样,在见了一连串的高级白领后,陆晓很失望。她说:他们多数抽烟喝酒,牙齿泛黄。虽然西装革履,可是名牌衣服下面都不健壮,没有肌肉,没有男性的阳刚之美……”简言之,这些男人不够MAN

  中国男人越来越。最典型的例子是2007年的一个电视选秀节目。选手大多打扮得花里胡哨,表情动作无一不和那些深闺中的女孩惟妙惟肖,甚至羞羞答答。很多选手在唱歌时手和脸部表情动作,和女孩子几乎一模一样。评委们反复纠正让选手不要有太多的妖艳的动作,但一些选手还是改不了那些女性化的小动作。

  对此最有感触的莫过于中国影视界导演。他们当中很多人感叹:在中国要找到一个外形和气质个性上都阳刚的男演员,太难了!在美国,这样的男演员多如牛毛,太好找了。这一点都不夸张,这和崇尚性感有关。

  中国男人女性化,使得男人性角色弱势化。这种弱势不但表现在爱情上被动与落后,散发不出男人的性感,而且表现在性生活上不强。在上海开幕的拜耳亚太地区男科论坛上公布的中国当代两性关系调查显示,国人在性生活问题上满意率普遍不高,最根本原因在于很多中国男人实在是不强壮。

  中国男人这种阴柔的身心特质,使他们参与全球化竞争时感到精力上和心理上不适,无法发挥自己的潜力。内在特质与外在规则之间的矛盾造成了他们的心理阴影。许多中国男人,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擅长、不愿意去做有攻击性、冒失败风险的事,他们也很难接受对手以这样的方式战胜他们。也就是说,他们在骨子里不适应阳刚的方式,于是比女同胞更感到压抑。即使身在美国的很多中国男人也比他们同在异国的妻子,会更感到文化差异让他们没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心中常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忧郁。

  在美国一家机构担任主任的杨女士有一次听了我的演讲后,专门和我聊了她丈夫:不知怎么搞的,我发现很多中国男人没有一种豁出去的精神,总是说得多,做得少,像个女人似的,整天唠唠叨叨埋怨发牢骚,有什么用呢?有本事你就去干啊!失败了也没关系。你不干,怎么知道会不会失败?!要回国就回,不回就在美国踏实地干,承担后果。老是在心里嘀咕,回国吧,觉得自己没法创业,最好让美国公司派回去做首席代表,或在国内企业当个CEO、高级主管什么的。可能吗?

  她丈夫在美国读了两个学位,金融硕士和MBA,目前在美国政府机构做财务工作。因为不是名校毕业,又没有企业管理经验,担心回国没人要,但学过金融、有MBA的学位而只做财务,又觉得在美国屈才,可以回国发挥潜力。在这种矛盾心态中度日如年,他常常早上一起来就感叹:这日子就这么过下去?杨女士说,这样的华人男子在美国太多了,她见到很多。她的结论是,在美国的很多华人男人不如女同胞有平常心,但又死要面子,做事不大胆,没有大丈夫气概。
12节:6 什么样的男人才够MAN(2)


  杨女士所说的,其实就是中国男人缺乏阳刚气质的问题。阳刚,不仅指肌肉发达、身材健壮、精力旺盛,它更包括气质、举止、言行的坚强刚毅、无畏、敢于冒险、敢于承担,等等。阴柔指温柔、灵巧、细腻、顺服,等等。每个人都具有阴柔和阳刚的一面,但不管我们是哪国人,我们都不可否认有男女之别。就人类学而言,男人阳刚多于阴柔,女人阴柔多于阳刚。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开拓创新、健壮勇敢、敢于冒险,一直是美国人所崇尚的。美国之所以在短短的200多年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与它特别重视以西部牛仔为代表的阳刚文化很有关系:重视肢体发达、提倡主动进攻、自强不息、强调竞争能力,等等。即使在都市文化左右美国当代社会的今天,牛仔们大无畏的刚性形象,无论在文学艺术上,还是在商业广告媒体上,都占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西部牛仔引领着美国阳刚文化和开拓精神。

  中国文化偏重阴柔文化。我们不重视肢体发达,缺乏冒险无畏精神。咱们中国从古到今,阳刚男人吃苦头,阴柔男人却吃香上台面,造成了整个民族羸弱,底气不足。一个男性在中国不阳刚,不影响他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存在,甚至依旧可以混得很不错。

  在美国的华人深有体会,就群体而言,华人女子比华人男子受美国人欢迎。人家留着面子,不好意思捅破我们,我们自己心里很清楚:华人男子阳刚不足,没有男子汉的魅力;而女子不涉及阳刚这问题,反而华人女性大多比美国女子更苗条、更聪颖温柔、更水灵。

  我们偏爱所谓斯文的儒雅男人。2006年,我在上海看过一个电视节目:单身男女在电视上头次相见,确定是否继续约会。一个戴着眼镜长相斯文的男青年,被节目观众评为喜爱指数最高的男子,他也是场上唯一被女孩相中愿意继续约会的小伙子,旁边一个一米八多稳健的高个子小伙子反而落选。按理说,无论外形还是气质,这个高个小伙子都比那位戴眼镜长相斯文的男青年有魅力。可是,连节目现场采访的观众也说那个戴眼镜男青年最有吸引力,其中一对夫妻带着女儿,那妻子大声说:我如果找女婿,就要找像那个戴眼镜男青年那样的,很斯文、很帅!要说斯文,还谈得上;要说帅,我怎么也看不出那戴眼镜男青年有多帅。这是我们很多人的眼光:斯文等于帅。在这里,我不是抨击斯文,并不是说斯文不好,只是我们的审美观走了极端。正是我们一味要求男人斯文,中国男人阳刚的翅膀就萎缩了,甚至不见了。

  小时候,我特别不理解为什么梅兰芳要去演女人,为什么越剧《红楼梦》这出戏里的贾宝玉要由女演员来演。不能否认,最初的男演女或女演男,是因为中国那时男女授受不亲,不要说女人不能演戏,就是看戏也不可能。可是五四以后,有了女观众席。梅兰芳等四大名旦大红大紫时,女人早已唱戏了。这种形式为什么还一直能保留着呢?说穿了,就是我们偏爱儒雅的男人,甚至有男色消费的意义。梅兰芳尽管把女人演得入木三分,但他终究是个男人,他的身体器官是雄性的。这在观众心理上是无法改变的。在观众的意识层面上,梅兰芳是展现女人很成功的艺术家,他是中国历史名人里最儒雅的男人,人们喜爱他。这是梅兰芳很受欢迎的观众心理所在。而女演男自然不可能完全逃脱女性的妩媚,看起来也有几分儒雅男人的味道,这同样顺应我们大众的心理。电影《梅兰芳》的上演,可能会加剧这种心理。

  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之最,这无可争议。然而,自从它问世以来,中国读者对贾宝玉的喜爱程度,恐怕是性感男人没法理解的。贾宝玉是非常女性化的男人,固然他疼爱女人这一点值得我们现实里的男人学习,但是,这个人物是我们偏爱儒雅男人的心理折射。无论是从贾宝玉的心态,还是他的为人,假如曹雪芹没有把他定性为男人,我读不出他是一个男性,丝毫没有一点硬汉的阳刚,完全是软绵绵的、娇滴滴的。电影版的越剧《红楼梦》当年在全国上演,贾宝玉这角色是由女演员演的,大受欢迎,更无形中强化了男人的女性化特征。人们把这种特征整合内化到自我的深层之中。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还要花巨资再拍,可见一斑。我担心它会再次有意无意地影响国人的性角色意识。
13节:6 什么样的男人才够MAN(3)


  女性化的贾宝玉,本来在曹雪芹那里是象征着一块假()宝玉的石头,可却成了中国男人阴柔有余而毫无阳刚气的最佳形象,而这个形象两百多年来中国女人不但不反感,相反备感亲切。这和中国过分强调儒雅的阴柔文化一脉相承,使得中国女人钟情偶像逃脱不了贾宝玉式的儒雅男人。根据需求法则,女人这种情爱趣味和择偶倾向,是导致中国男人缺乏阳刚性感的原因之一。因为女人没有这种要求,男人自然无需在这方面加强。这符合市场需求法则。

  儒雅,本来有更深的意义,不仅是指学者风度,更是指对中国古典文化有很深的功底。

  我们现在所谓儒雅型的男人,多只是外表斯文罢了。有几个所谓儒雅的明星或主持人对中国古典文化有很深的功底?有学者风度?这是我们审美观的误区。有一次,我和两个朋友去逛王府井步行街,朋友中有一位是戴近视眼镜的。有位妇女上来向我们兜售东西。我们3个人都想要她卖的一种工艺品,可只有最后一个了。猜她说什么?她说:我卖给这位戴眼镜的朋友。他多儒雅啊!戴眼镜=斯文=儒雅,这是我们很多人对男人的审美观。也许,正是这种审美观,使得我们的大学生中戴眼镜的层出不穷,却没有作为健康问题引起足够重视。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端木教授指出,中国男人女性化的传统文化原因有三个:第一,从经济基础看,中国过去一直是农耕经济,种地不需要攻击和冒险,需要的是女性般的精细与忍耐,文化性格便趋向于女性化。第二,从政治体制上讲,长达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也可能造成中国男人的女性化。具体来讲,三纲五常这些玩意儿就是要斩人阳刚之气,直接后果就是皇帝君父化,大臣子妾化,后宫里的男人干脆阉掉,中国男人就这么被统治者玩弄于股掌之上。第三,从意识形态上讲是儒道佛三家。佛无性,道阴柔,儒家虽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表面上刚柔相济,可惜后来的发展,忠孝义三把剑齐下,导致中国儒家文化犹如被阉割的文化,男人膝盖从此直不起来,吞声忍气多于进取冒险。

  在后面几章里,我将讨论文化根源以及现状对我们年轻人素质的负面影响。那些负面影响,也是中国男人普遍女性化的同源,包括:(1)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内向文化,枪打出头鸟,个性张扬的人容易被认为浮躁而不被重用;(2)几十年苦难不断,使人们习惯了吞声忍气,沉缅痛苦或遗忘伤痕,意志消沉;(3)公共意识差,没有公民主动参与意识;(4)缺乏大无畏精神;(5)现今父母对子女过于宠爱;(6)太要面子,不敢承担失败。
14节:7 职场社会急需精神不阳痿硬汉(1)


  7 职场急需,社会急需精神不阳痿的硬汉

  社会心理学家们发现,自我实现的典型人物具有强支配和外向的性格。他们具有相当的主动性,能够使自我的潜力直接向外发挥出来,即具有阳刚特质的人。全球化竞争规则和激烈残酷的局面,有利于阳刚的人发挥自我潜力。虽然,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定势难以改变,要花很大的工夫,然而,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呼唤,却是可能的。只有在社会意识和大众理念上改变文化的因子,才能改变社会和教育的平台,才能把我们的男孩培养成未来职场上的硬汉。

  培养的力量凭个人是不可能建立起强大攻势的,它需要人们相互交流、传递与激励。当这种力量以社会方式培养起来后,它就能够参与修改规则,改变社会体制,以利于其发挥。只有经过这样内外契合的过程,未来中国男子汉才能走出阴柔的负面。我这里提负面,是想说明阴柔也有很正面的东西,如温柔、灵巧、细腻。我的意思绝不是说阳刚的男子汉不需要刚中有柔。

  全球化这种超国界的竞争,是全方位的,是赤裸裸的。所谓合作,是各国竞争者们制订出彼此能妥协的竞争规则,然后大家按照规则去竞争。说穿了,合作是为了更好地竞争。我们不但要和本国人竞争,还要和外国人竞争。这就是为什么世界贸易组织无论到哪国开会,都会遭到该国示威者的激烈抗议。谁都想保护自己国家的利益,甚至政府也玩弄规则加以干涉。中国公司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遭美政府阻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显然易见,全球化本身发出呼唤:中国需要硬汉!需要既富有智慧又无畏勇敢,这种精神不阳痿的男子汉。否则,这将会成为咱们中国人被欺负的一个突破口。这必须引起中国全社会的关注。这种呼唤,如果身为男孩不意识到,不从现在起培养男子汉气魄,即使有名牌大学的学历和很高的智商也没有用,因为我们所面临的全球化不欣赏贾宝玉似的男人。

  年轻人,把自己培养成这样的硬汉吧!不管就业形势多么严峻,一定难不倒你。

  中国当前的教育必须重新建立中国男人的楷模——忽略已久的中华民族男子汉英雄主义。特别是在文化和社会环境这两方面的指数上,我们需要政府、媒体和家长们下工夫才行。学校的人文读本、媒体话语、艺术文本和政府平台,都应该增加英雄男子汉的内容。那种今天已不是英雄的时代的观点,对青少年是有害的。

  男子汉大丈夫,不是大男子主义。做一个平凡的老百姓,也可以是一个有骨气、敢于挑战吃苦、勇于承担失败、爱家、有社会责任的男子汉。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男人的确任重而道远。如果不意识到这一点,如果我们不在这方面作出调整和改进,如果我们忽视了性角色的培养,中国经济的崛起难以变成中国人本身的崛起,甚至在10年后很可能会走向衰退。

  很多中国家庭重男轻女,家长对独生男孩有众多的限制,时时刻刻护着他们。有一个小男生在作文里写道:放假的时候妈妈不许我出去,就买了只小动物陪我。我看着那只小动物在往外爬就想,连动物都想得到自由,自己为什么得不到自由?由于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男人是所谓儒雅型的,女人大都喜欢嫁儒雅的丈夫,可又找不到这样的男人,因为中国男人外形阳刚和内在阳刚往往是脱节的,有知识的男人通常身体不健美,而健壮男子少得可怜,且往往没知识少文化。这种社会现象对喜欢偶像并需要有楷模的青少年,是致幻剂。

  不少人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幼儿园中小学的老师70%~80% 都是女性,男学生没有模仿对象。是的,儿童是在无意中模仿长大的。不过,美国的幼儿园、中小学同样也是女老师为多,为什么美国男孩长大后普遍比较阳刚,没有中国男孩这种问题。无意的模仿里,最重要还是文化和来自父亲的影响。美国阳刚文化,不但体现在电影、艺术、广告时尚媒体上,还体现在父辈的言行和为人上。孩子处于儿童期时,父亲是否阳刚对孩子影响很大。一旦孩子到了自我意识很强的时候和青少年性发育期间,他们模仿的对象很可能不是老师,而是他们所崇拜的同性偶像,如伟人和各种明星。可是,从社会到家庭却很少有阳刚硬汉可供我们的男孩做榜样。

  我国某著名篮球明星刚到美国时给观众留下最大的遗憾是虽然身高占有绝对优势,但肌肉不够发达,不能从视觉形象上给对手以野性的威慑。我认为这是中国男人普遍的通病,显然和我们成长的阴柔环境有关。但是,这不是不可改变的。就像我们看到这位篮球明星在美国这几年的可喜成长,其勇猛、刚烈的男性魅力,在场上的活力和对抗性让我们从心里为他而自豪。

  因此,我们特别需要对男孩进行阳刚教育,重新塑造新一代的男子汉。教育必须包括性角色教育。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地将男性定位成阳刚,女性定位成温柔。不是说男孩子拥有细心、文静温柔、忍让的性格不好,或女孩子不能刚毅泼辣。然而,在社会和家庭里,男女确实扮演着不同的性角色,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等等。由于性别而具备和产生不同的身心体力特征,是需要我们从小加以区别对待和培养的。花木兰也可从军保家卫国,但是,一个国家的士兵99%还是要靠男子来担当。这是上帝造人时就造好的,不是人类自己决定的。培养阳刚男孩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要给男孩不同的成长空间,帮助男孩培养自己的阳刚性角色。

  我们应该把中国武术和足球作为男孩的必修课。如果学校不开设这些课,家长则应设法请私人老师或把孩子送到体校和校外武术班学习。这是培养男孩阳刚个性最好的两项体育运动。高中和大学应对所有学生开设性角色课和家政课,而不是仅仅开设性教育课。后者只传授性知识,却没有传授男女在家庭和社会的性角色以及承担性角色的技能。孩子们的人文读本和影视节目中也应该增加培养阳刚男子汉的内容。
15节:7 职场社会急需精神不阳痿硬汉(2)


  性角色是人由性别而产生的自我意识、心理定势和行为习惯。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男人像男人,女人像女人,社会对此有期望和要求。不管社会如何变迁,性角色如何变化,有一点永远不会改变,即人以自己的性别进行条件反射,产生心理行为和变化。然而,我们对男孩子的教育大多是压制性教育。温顺、听话、文静是好孩子。男孩的个性教育被严重压制和压抑,更别提性角色的教育了。我大姐住在上海,她有两个上小学的双胞胎外孙。外孙每天放学,她要去接他们。外孙喜欢蹦蹦跳跳,只要他们不闯祸、不违反交通规则、不影响别人,我姐姐就让他们自由自在,开开心心。可是,周围很多人不喜欢孩子们蹦蹦跳跳,尤其是学校里的女老师,总希望他们文文静静。

  杭州办了一所男生学校叫西点男孩训练中心。校长万国英说:现在学校里普遍阴盛阳衰,男孩子娇骄二气,缺乏阳刚之气,这样下去,我不敢想象我们未来的民族气质。创办西点男孩训练中心的目的,就是想借助美国西点军校的理念,以全封闭、军事化管理的模式,将男孩打造成真正的男子汉。西点的努力和探索,也许可以给社会特别是教育界一个思考。除了平时严格要求之外,学校的体制中甚至包括体罚。学校周末的课程表都排得很满。8点半到9点起床洗漱,半小时早餐;之后萨克斯管训练一直到中午11点半;中午12点到14点半围棋训练;14点半到17点练习跆拳道。西点每两个月安排一次学生远游,以拓展孩子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才干。学校的最终目的是打造性格坚强、举止优雅的阳刚男孩,打造健康、睿智、幽默、豁达的未来男子汉。

  且不说杭州西点男孩训练中心的做法是否都对,但至少这个学校的出现,暴露了我们儿童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培养男孩刚毅个性和健壮身体。一个国家的男人不刚毅、不健壮,到了国家危难时,别指望他们能站出来。如果家里遇险碰到坏人,也别指望他会冲出来保护,即便他能挺身而出,可能也是一败涂地。

  为什么中国人到海外容易被人欺负、被人抢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男人普遍不刚毅、不健壮。一副文弱的样子,谁怕你?远的历史就不说了。从东南亚对华人的歧视,包括1998年印度尼西亚对华人的屠杀、强奸和抢劫,到这几年我们到海外旅游被人抢劫,我们的学者和媒体并没有从中国男人不阳刚、不健壮这个角度去反思。

  中国男人缺乏阳刚,在心理学上这是性角色偏差或性角色畸形,即一个人的言行不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和要求。

  我和山东诗人路也女士探讨过这个问题。她颇有同感地说,现在的中国男人不男不女。旧时代的男人虽然大男子主义,但至少还有承担失败的责任,保国养家,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视死如归,有大丈夫英雄气概;而现在的男人既没有了这种阳刚,又不懂温柔体贴。一些教育学家开始呼吁:要关注男孩教育,发现男孩独特的长处,给孩子留出成长空间。但是,作为一个大国,家长们还没有普遍意识到这个问题。急切的人们甚至提出,我们应该恢复战国时代的尚武精神,不能厚此薄彼地只重文化素质而不重性角色的培养。

  我们必须站在这样一个基点上:男女有别,我们不应以差别去歧视对方,而要尊重这种差别,尊重对方作为一个女人或男人而存在。若为了男女平等,我们的女人没有女人味,我们的男人没有男人味,那就得不偿失了。谁都不会否认性别差异。男人力气比女人大,块头大,这是男女生理上的差别,而男女在思维、心理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然而,我们的教育忽略了性别差异。

  众所周知,男孩比女孩成熟得晚。可是,我们的好学校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对男女生都是同等考试录取标准,这使得成熟晚而又聪明出色的男孩被排斥在好学校之外,使得他们失去了在良好学校环境里接受最好师资教育的机会。鉴于男孩成熟晚的特点,重点中小学的录取应该男女有别,让更多极聪明但不重视学习成绩,还没像聪明女孩那么早领悟的男孩子有机会得到最好的中小学教育。现在大学女生越来越多,甚至有些大学女生人数超过男生。高考状元女生一年比一年多,固然这与现今时代女性受到同等关怀和她们自身努力有关,然而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这很可能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教育必须尊重男女有别的自然规律。
16节:8 阴盛但不能阳衰


  8 阴盛但不能阳衰

  清晰的阴阳世界混乱的阴阳世界上图左侧是一个清晰的阴阳世界,这个图我们非常熟悉。很多人因为参透这张图而成就了一番事业。它说明了这个世界最和谐的模样,阴中略有点阳,女子除了原本的女人味之外,应略带点男子的刚烈;阳中略有点阴,男子除了具备真正的男性品质之外,也需要有一点女子的柔情。这个度应该怎么把握,图中显示得非常清楚。右图是一个混乱的阴阳世界,这种状态下,出现不好看的事情是不奇怪的。

  阴盛阳衰这个词,自从中国女排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后,这些年我们常听到。它是我们对自己社会中男女能力与性格的相对状况所进行的描述和评价。尽管其涉及范围和程度需要细致地讨论,但这个词表达了人们真实的想法。今天,除了乒乓球、羽毛球和跳水以及体操这些需要柔性很强的体育运动,篮球、排球、足球、网球、游泳和整个中国体育界都给人们留下阴盛阳衰的印象。这种印象的范围继续扩展,在我们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

  电影界也是如此。中国女演员张曼玉、巩俐和章子怡现在得到了世界影坛的承认,男演员却很落后,跟不上步伐。不是说我们男演员没有演技好的,但大都是奶油小生和所谓儒雅型的,没有鲜明的男性特征和气质,即缺乏性感,与全球化大时代格格不入。性感的男人固然高大为佳,中国男演员里不是没有高大的,还拍写真集呢。但是,硬汉气质不是靠身材高大就可表现出来的,它们是性角色丰富的积累和储蓄。肌肉健壮和硬汉气质,这两样都具备的中国男演员寥寥无几。男演员不断拍写真集,这本身就很女性化,是典型的青春期女孩对镜顾影的自恋行为。

  近些年来,在职场竞争中,人们都能发现,很多女性积极表现自己,参与竞争,而许多男性却好面子,回避正面竞争。许多男性在竞争中输给了女性。以前,我们常说,女孩小学初中强,到了高中女孩就被男孩赶上了。现在却不是这样的了,高中大学甚至到研究生和职场,很多最出色的优秀者是女性。甚至有媒体疾呼,我们进入了她时代!我们为女杰骄傲的同时,恐怕没意识到:很多女性大踏步前进的同时,她们的男伙伴们却没有以快速的步伐跟上。就社会和历史而言,男子的起步本来比女性高。当女子迎头赶上时,他们如果原地踏步或不加速前进,自然就落在女子的后面。

  这种阴盛阳衰的事实令我们深思:平时是孩子,结婚后是妻管严,这是中国许多都市男人的真实写照。日本、韩国对男孩实行野性教育,跆拳道、柔道、摔跤、拳击和足球是男学生的必修课。我们在这些方面差距很大,家长怕摔坏了孩子,学校也怕,所以,体育活动越来越向贵族化发展。阴盛阳衰在现实生活里越发普遍,与性角色期待反差太明显。

  就妇女就业率来说,中国在全球占领先地位。这个功劳要归于毛主席的妇女能顶半边天和中国政府多年来坚持妇女解放的政策。天津市城调队曾对天津1500户居民家庭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女生比男生高出两成。这与人们男生容易找工作的传统观念恰恰相反。在被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应届大学毕业生中男性有53?3%实现就业,而女性为77?8%。当然,咱们城乡差异太大。在中国农村,妇女地位远远比城市里的妇女地位低多了,不能同日而语。

  妇女能顶半边天,指向男女平等,非常正确,作为思想意识已融入了我们现代文化。在这一点上中国比美国做得更好。美国表面上民主自由,其实文化骨子里相当保守。电视新闻报道里经常听到丈夫是一家之主这样的言论。以基督教为文化根基的美国,男人是头,女人是他身上的一条肋骨的观念根深蒂固,至少是大多数美国人潜意识里的一部分。我认识不少在中国工作和生活过的美国人,他们都具有硕士以上的学位,而且有两位还是中文博士,对中国相当了解。他们当中很多人以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得出结论,中国都市妇女的地位绝对不比美国都市妇女地位低。在2008年的美国大选中,希拉里在接受《华盛顿邮报》的采访时甚至说:在美国,性别歧视现象比种族歧视更加普遍

  一个社会必须阴阳平衡。我们在为女同胞欢呼的同时,要为我们男人而悲哀。悲哀不是丧气,而是要痛心疾首奋起直追。中国正在努力创建一个和谐社会。这个和谐不应仅仅是经济政治发展的平衡,还必须包含男女性角色同步发展的平衡,使我们的中国梦不只是经济上的富足,更是男欢女爱和家庭幸福。

  阴盛,但不能阳衰!
17节:9 女人就该有女人味儿



  9 女人就该有女人味儿

  既然承认男女差异,我们就不得不顺其自然。在社会化过程中,必须根据性别差异来提高我们的素质。道理很简单,即使女人当了总统,我们也希望她是一个漂亮、优雅、飘逸的女人,而不是一个硬汉似的男人化的女人。克林顿夫人之所以一直不被很多美国人看好,就是因为她缺乏女人味,尽管大家都承认她从政能力非常强。这也是她在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竞选中失败的原因之一。

  国内许多高学历的女子婚姻和家庭生活都不如意。大城市中高学历、高收入的单身女子很多。这是他们的父母以及她们自己多年来太片面注重把自己培养成才女和成功人士,而忽视了她们是女人的缘故。这样的女子虽然工作和学习非常出色,甚至外貌也是标准的漂亮女人,但是,骨子里并没有女子的魅力,令男人敬而远之,即使结婚,也很难令丈夫和孩子有幸福的感觉。

  西方女权主义者在争取男女平等的过程中,提出以做女人为自豪,强调作为女性的自身完善和美丽。如果女人没有作为女人的魅力,实质上就是女人无性化。然而,从审美观来说,女人中性或假小子不会引起人们的普遍反感,相反可能还会受欢迎。特别是,阴柔的男人可能更容易喜欢辣妹和野蛮女友。

  我在美国接触了许多从中国台湾来的女性。台湾女性从整体上要比大陆女性更有女性的温柔,而大陆女人则普遍比台湾女人泼辣。妻子在众人面前指责丈夫(当然我也反对男子当众责妻),这在中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若和邻国比,日本女人和韩国女人在女性的温柔方面也普遍比我们的女性强,更有女人味儿。

  我们培养孩子和衡量男女社会地位差异时,不要看男女有多少财富或有几个人当了国家领导人,而是要强调这个人是不是发挥潜能,能做他(她)所能做的事,他(她)是否幸福快乐和让别人幸福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在性角色的培养中却常常忽略了这一点。女人当总统或总裁,只要她有能力把国家或企业管好,我们尊重她作为一名领袖的本事,而不是性别。同样,领导岗位上的男人多一些也没关系,只要他们有能力、有资格。关键是具备同样能力、资格的女子有多少。如果仅因其是女性而不被提拔,那才是问题。衡量女人的地位,并不在于谁当领导,而是人们是否尊重她作为女人而存在。美国建国以来,1884位参议员里有33位女士,只占1?75%,但这并不妨碍男女平等的进程。现在,美国已有过3任女国务卿。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女人一方面要求男女平等;另一方面在男女性角色中却又要求不平等,认为男子天经地义就要让着女人,这是自相矛盾的。我们常常会听到中国夫妻或男女恋人吵架,女方说类似这样的话:亏你是个男人,你为什么不让着我呢?中国影视里也常常会有类似的台词出现。家长当着女孩的面教育男孩子时,也常常会说:你是个男的,要让女孩子。这实质上是说,女人要男人让步,才能成功,才能生活,等于说女人就是不如男人。这和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思想有偏差。如果男孩比女孩大,正确说法应该是:你是哥哥,比她大,应该更懂事,让她一下。反之,如果女孩比男孩大,女孩应让男孩,因为她比他大,应更懂事。如果两个孩子一样大,则应该这样教育:看谁懂事,谁大方,能主动让一下。宽容大方,是男女双方都应学习的一门功课。反之,遇到矛盾和问题,女人就指望男人让步,没完没了地唠唠叨叨,这本身就会让男人受不了而逆反,不是沉默就是爆发。
  这种和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思想有偏差的现象,典型地反映在我国体育界。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唯一这样做的国家,即派男运动员牺牲自己的前途去做女运动员的陪练,丧失了自己作为运动员的夺冠权利。这本质上是对妇女自强平等的扭曲和讽刺:没有男运动员的牺牲,不少中国女运动员拿不到金牌。男女有别,出色的女运动员应该在平时训练中与别的女运动员较量产生,比赛只是较量的测定。否则,男女没必要分开比赛;否则,女运动员拿到世界冠军后,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宣布那些牺牲了自己前途的男陪练运动员的名单,大大地公开奖励他们,甚至比那些夺冠的女运动员获更多的奖励,因为他们才是这些女运动员夺冠背后真正的世界冠军。

  类似这样的偏差在我们生活中很多。希望中国的女权主义者、妇女问题专家和男性专家能对这种偏差给予研究。忽略了偏差,妇女能顶半边天很可能是假、大、空,会直接影响我们年轻人性角色以及作为个体而生存的质量。

18节:10 新一代呼唤高素质的全职母亲(1)



  10 新一代呼唤高素质的全职母亲

  我居住在纽约郊外。当地在家照顾孩子的全职母亲99%以上都受过高等教育,其中有博士和硕士,很多人辞职前有很好的职业。这些高学位的全职母亲们给社区带来不同凡响的面貌。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她们的知识层面以及辞职前的工作经验、全方位投入、对社区和学校教育的参与和帮助,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个既富有又健康向上的环境。在这些家庭中,父亲们在全职母亲们的带动下,也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从小就树立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

  举个例子,学校不可能什么体育场地都有。这就需要社区作出整体的体育设施规划和建设,使孩子们从事的某项体育运动在学校没有场地时能照常进行。过去30年来,除了体育设施规划由村委会提议、居民们投票通过,而具体执行落实,几乎都由这些妈妈义工们完成。我住的这个村庄,免费的公共体育运动场地包括2个棒球场、4个篮球场、3个足球场、3个网球场,有些小区和家庭后院还有自己的游泳池和网球场,孩子们不愁没有运动场地。

  这是一个全球化现象:高学位的女士越来越多。今天,我们在中国到处都可碰到女博士和女硕士。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然而,我们和美国最大的不同是:美国许多高学位女性辞职在家做全职母亲。现在,韩国和日本等许多东方发达国家也是如此。

  这里有一个基本前提,即丈夫的工资足以养家。不过,在美国,所谓丈夫的收入能养家,不等于家里没借钱。妻子在家做全职母亲的美国家庭,约99%都有房屋贷款、汽车贷款,等等。在此,有3点值得说明。

  第一,美国一人工作养全家的家庭中并不都是非常有钱的。其中大多数都是中产阶级,离不开向银行借钱过日子。这是文化观念和消费观念在起作用。大多数美国人不怕借钱,只怕借不到钱。当然,美国人很少向父母和亲戚借钱,更不会向朋友和同事借,除了偶尔没带钱时临时借钱应急,朋友间在钱这个问题上都尽量回避。

  我有一个朋友在纽约当过几年幼儿园老师。她所在的幼儿园,有些孩子入托是靠父母贷款而得以维持下去。这个幼儿园在一家医院附近,收费较高,这些孩子的父母很多是住院实习医生,没有很多钱。这些父母只能借钱,将来实习结束正式工作后再还。

  第二,这些在家做全职母亲的美国妇女通常都有过工作经验,知道在企业里看老板眼色做事、听老板使唤并不是容易的事。因而,她们愿意待在家里养育孩子,理解和体贴丈夫工作养家的辛苦,很多全职母亲觉得在家培养孩子比上班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一旦孩子长大,她们大多数都回到就业市场。

  第三,美国劳力很贵,一般的中产阶级请不起保姆,而幼儿园不接收2岁以下的幼儿,孩子上学下午3点就放学。即使孩子放学后在学校交钱参加课外活动,也只能待到5点半。如果父母工作的地点远,在大都市上班,家住郊外,就来不及接孩子。迟到的收费非常昂贵,按每分钟计算,因为把学校关门和老师的下班时间给耽误了。这也促使了很多母亲全职在家。如果妻子不是自由职业者,不是医生、律师或高级主管挣很多钱,而丈夫的收入加上贷款能维持生活,她在生孩子后就很可能辞职在家做全职母亲,一心养育孩子。
19节:10 新一代呼唤高素质的全职母亲(2)


  另外,美国个人收入按家庭报税,两人合报税比单独保税或单身要少,还可根据孩子的多少退回或少收税。在美国,如果妻子年薪不到5万美元,请人帮看孩子是划不来的。扣除各种联邦税、州税、养老金税、社会医疗税(老年医疗的钱来自这个税)后,年薪5万者到手的钱约是3?5万,假如付给保姆一年2万,加上交通费和午饭钱,所剩无几。而按家庭计征税更使得收入不高的母亲从经济上考虑没必要工作。同时,美国消费越来越高,现在一人工资能养活全家的比例比40年前降低了60%。按照婚姻经济学的原则,高学历女性的丈夫通常也都是有高学历拿高薪的。女高男低的现象不是没有,但毕竟是少数。

  这样一来,美国白领家庭的全职母亲几乎都是清一色受过良好教育的妇女。这带来了一个根本性变化,即她们的素质比以往任何一代的美国母亲要高得多。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科技普遍应用在家用电器上,这一代的母亲不需要像她们的母亲和祖辈那样凡事亲历亲为,她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养育孩子身上。带孩子们去参加体育运动、去图书馆,与其他母亲们在一起交流经验,安排孩子们在一起玩乐。这些母亲最大的特点是有知识,她们充分利用美国公立图书馆的普及和便利,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查询资料和读书,根据儿童心理学书籍来充实和补充自己做母亲的知识技能。

  我在纽约中文学校有一次讲座提到体育运动对培养新一代的重要,很多华人母亲对我说,这个讲座应该多让那些做父亲的男人来听。培养孩子对体育运动的爱好,通常而言父亲身体力行最为重要,其实现实中全职母亲对孩子的培养,起的作用更为直接和有效。因为父亲只有周末才有时间陪孩子。平常对孩子性角色的灌溉和培养主要靠这些全职母亲。与华裔母亲相比,美国其他族裔的母亲体育运动水平普遍较高,并且后者对孩子性角色的期待,远远要比华裔母亲高。

  我认识好些移民美国的中国高学历全职母亲。她们当中除了有一位坚持散步之外,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喜欢锻炼身体,更不用说有什么体育特长。有几位早上睡到9点后,甚至11点钟才起床。在这些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几乎都是一个模式的:没有体育特长,身材不健美。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青少年期间受母亲的影响常常会大于受父亲的影响,体育锻炼也是如此。不信的话,读者自己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的家庭,孩子是否喜爱体育和锻练身体,和母亲相关的系数很大。不喜欢体育锻练的人,往往缺乏坚强的意志和恒久的毅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团体精神。

  高学历全职母亲们对美国白领阶层和富有家庭的孩子们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个作用可能美国人自己并不大张旗鼓,因为对其而言,孩子是上帝的礼物,养育孩子是爱心付出,为孩子成长的社区和学校做义工,理所当然,是爱心的一部分。对于中国移民来说,却还处在一个认识的阶段。不少在美国的中国移民,一开始很难接受做全职母亲。随着环境的变化,这种情况已有改变。在我居住的这个村庄里,有8家中国移民,其妻子都受过大学以上的教育,其中5家妻子是全职母亲。

  中国现在一些家庭,从经济条件而言,妻子可辞职做全职母亲。然而,要中国高学历母亲们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辞职在家,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接受。在国内大多数人的脑海里,一提到全职母亲,多半只会联想到那些没受过高等教育、没有任何职场经验的、唠唠叨叨的家庭主妇。这需要环境和观念的转变。

  为了培育高素质的后代,我们对于放弃工作的全职母亲要在法律上给予保护。例如,离婚时在财产上对女方予以倾斜;丈夫若发生意外或去世,其家庭可每月领到他的养老金;无职业的妻子可享受其丈夫的养老金、保险金等。

  有人可能会认为,既然要做全职母亲,读硕士、读博士是浪费人才、浪费时间,国家白白培养了。其实不然。从正常统计分布来说,学位和知识是成正比的。硕士、博士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专业知识上。知识不是真空单一的东西,是可以转化和举一反三的。一个人只要不是书呆子到了没救的地步,她在攻读研究生时的方法、那种动脑筋的本事、吃苦的耐心和品质,同样可以用在培育孩子身上。道理很简单,一个不愿吃苦、不愿动脑筋、没有耐心的妈妈,是不会在培育孩子上花工夫的。我们现在的问题是:高学历女性当了母亲后更忙了,又要照顾孩子,又要忙职场,她哪里还有很多精力时间去精心培育孩子?
  现在,美国很多公司允许职员在家工作或采用灵活的上班时间。中国的企业也可根据工作性质,以不影响工作为前提,允许女性职员在孩子年幼时有相对灵活的工作时间。美国还有相当一部分母亲半职工作,等孩子长大了再恢复全职工作。从长远来看,这对社会是有利的。对于提供这类工作岗位的中国企业我们也应给予某种鼓励和免税的优惠。如果中国全职母亲里高学位者越来越多,对我们后代素质的提高将是巨大贡献,对中国在全球化中保持竞争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0节:11 突破内向文化,秀出自我(1)



  第三章 能说会道吗?——当众言说能力

  11 突破内向文化,秀出自我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2年前,汤姆和魏力一起进了如今是中国一家大型外资银行的金融公司。魏力拥有常春藤名校物理学博士学位,眼睛深度近视,有严重的鼻炎,性格内向。他的英文相当好,但是当众言说能力差,在正式场合陈述水平差。公司雇用他,是因为他数学很好,能帮银行设计信用风险模型。汤姆是人文学院毕业的本科生,数学远不及魏力,但却很自信,当众言说能力很棒,中文也不错,发音很标准,谈笑风生且幽默,很阳光,一副明星绅士的长相和派头,精力充沛,很有魄力,上到老板下到员工都很喜爱他。在建模型的初级阶段,因为常常要加班,魏力病倒了,模型建成后关键的第一次presentation(专业陈述,即工作汇报),他没法参加,只好由汤姆顶替。汤姆有不懂之处,就在电话里向魏力请教。

  模型出成果后的工作汇报,魏力本来可弥补上次的缺席,可他在几个大老板和整个部门员工面前很紧张,陈述得很令人失望,结结巴巴,大老板们都听不懂这模型到底好在哪里,统计结果如何解释。最后,汤姆不得不帮他解围,用非常简明扼要的通俗语言解释给大老板们听。如今,汤姆已是美国一家大公司亚洲信用风险首席官,而魏力去年被裁员后一直在家。虽然他的专业素质远高于汤姆,但是软能力的缺失导致他成为金融危机的牺牲品。

  美国华人,特别是那些想在美国公司里崭露头角的华人,常常会议论为什么华人在美国难以进入管理层。大家的共识集中在两点:(1)我们是少数民族,种族歧视使得我们高升艰难;(2)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语言使我们在沟通上吃亏。

  我不否认上述两点影响中国移民在美国社会的高升。然而,平心而论,我们华人自己就是很歧视别人的一个民族,看不起外地人、乡下人,大城市的人歧视小地方的人。我们一生都在追求高人一等,衣锦还乡。我们华人普遍非常歧视非裔。在一次纽约华人聚会上,我问大家:如果你和一个美国黑人相爱,你会不会和他()结婚?一位在华尔街工作的女士立刻回答说:你的这个问题本身不会成立。如果对方是黑人,我根本不会爱他。另一个男士说:就算我爱她,我怎么把她带回中国去见父母、家人以及朋友?大家七嘴八舌,所有结论最后归结为以上这两个回答。这让我大吃一惊:我们在谴责白人歧视我们的同时,却如此根深蒂固地歧视非裔。

  我们要反歧视,首先要反我们自己灵魂深处的歧视观念。我们需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反思一下。至于语言问题,如果我们真想做高级主管,为什么不花钱请语言专家培训矫正呢?难道这不需要花大钱投资吗?况且,我们现在年轻一代,不少人英语非常好。

  至于在美国出生的华人,根本不存在语言问题。可是就整体而言,他们的当众言说能力和其他美国人相比,显然要逊色。为什么?华人父母本身当众言说能力差或不重视这方面的培养,无疑对其有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我周末在纽约教中文,学生中有一个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人学生,高中学习成绩很优秀,如果在中国,凭高考成绩一定能进最好的大学。可是,在美国进最好的大学读本科,如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都要经过面试。这位学生性格内向,当众言说能力很差,因而他所报考的所有一流大学都没要他,最后,他只有委屈地进了二流学校。
21节:11 突破内向文化,秀出自我(2)


  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我们讨论的当众言说能力是指在大众面前正式场合里的言说能力。有的朋友问,有没有从非正式场合到正式场合的当众言说能力的飞跃。我的回答是:没有!它们可能相关或平行,非正式场合言说能力好,固然有助于你正式场合的当众言说,但不可能飞跃。你必须经常有正式场合当众言说的机会,才可能提高当众言说能力。

  在非正式场合,你可以用多种方式活跃气氛,嬉皮笑脸,甚至说个成人笑话,都无伤大雅,但在正式场合你却不能这样。最主要的是,正式场合的气氛、心理承受和期待值与非正式场合大不一样。一个人可能在好友或家人面前滔滔不绝,在非正式场合能说会道,极善言辩,可是到了正式场合,在众人面前就怯场,磕磕巴巴,判若两人。或者,虽然话很多却说不到要点上,让听众很反感。这种情况,在我们很多人身上表现得很明显。反之,一个在正式场合很会言说的人,在非正式场合说话不一定吸引人。比方说,有的教师上课讲得很好很动听,课下却很木讷。

  一位听过我的讲座现在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最近打电话告诉我,他学习上最大的压力是在讨论会和课堂上当众发言。除了英语词汇不如中文是一个障碍,如何使自己的言说富有吸引力,怎么在言说中营销自己的观点和表现自己,怎样让听众信服自己,是成千上万的中国留学生和其他华人碰到的难题。在求职中更是如此,如何让雇主看上你,要靠你在面试中去说服对方。

  相比之下,我们在这方面比较差,学校教育没有这方面的训练。且不说一般老百姓,很多领导者发表讲话,都会或多或少表情呆板,有的甚至完全是照本宣科。在这种情况下,难怪听众厌烦,打瞌睡,甚至拒绝参加会议。再加上一些空话假话,大家更觉腻味。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我们领导者的自我表现,削减了其个人魅力。

  我们一定要反省自己:我当众言说能力是不是足以秀出我的个人魅力?

  当众言说能力,不仅是运用语言的能力,还涉及题材、对象、场合、情境、规则、策略、方法、技巧等具体内容。言说不仅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智慧,一种交际、情感、思想表达的艺术。当众言说能力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涵养、风度和认知水平,能展示自我存在。光说得流利还不行,还需要善于把握重点,能让读者听完后记住讲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而不是云山雾罩,已经说跑了题却收不回来。

  当众言说能力,不仅仅是指一个人能否在众人面前有胆量发表讲话,说得如平时一样自然,还包括说得有条有理,言行得体。文化差异总是相对而言的。被美国人认为言行不得体之处,中国人可能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得体。反之亦然。比方说,中国南方人通常说话很快,在国内人们已司空见惯,大家在台下听了并不会觉得南方籍的领导或老板讲话有什么不得体。但是,南方人讲话地方口音重,ZHZCHC不分,RL这些发音有困难,如果英语说得很快,就很难让外国人欣赏我们的口头表达。

  要培养当众言说能力,首先要了解我们为什么这方面的能力差。我在自己的另一本书《缺少拥抱的中国人》里对文化提出了几个概念,其中一个概念是内向文化,即我们中国文化是内向文化。我所说的内向和外向,不是简单的话少或话多,而是当众言说中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放得开,潇洒自如。话可以不多,但说到点子上,引人注目。在内向文化里,内向的人会被看成是老实、不闹事、不夸夸其谈、做事踏踏实实;而个性张扬的人则容易被认为浮躁而不被重用。有了好成绩的人一犯错误,就被扣上骄傲自满的帽子。

  我初中数理化语文成绩在班上都名列前茅,我的班主任动不动就说我骄傲自满,弄得我非常痛苦。初中阶段我只有1214岁,家庭出身不好,我根本不敢骄傲,还总帮同学解决学习难题。可我是个少年,不可能没有缺点或不犯错误。有一次全校在操场集合,我和同学在一起兴高采烈,说了几句话,班主任当着全校老师同学们的面,对我大吼,说我骄傲透顶。我感到委屈极了。有了这个心理阴影,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当众说话时总觉得不对劲。
22节:11 突破内向文化,秀出自我(3)


  我有个姐姐小时候学习成绩非常好,活泼可爱。文革期间,她上初中后,虽然学习成绩仍很优秀,可人却变得很内向,不喜欢交朋友。前几年我回老家和她谈起往事才知道:原来,上初中第一天,学校工宣队长因我父亲坐过牢,对她说,不要乱说乱动,争取做一个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这使她背上了很大的心理包袱,内心很压抑,唯恐自己在学校里说错话、做错事而被上纲上线,不再对人敞开心扉。从反右到文革结束,甚至到20世纪80年代末,有我姐姐这样人生经历的人何止千万。

  今天,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我们整个文化内向的胎记还很深。这个胎记,恐怕是导致我们当众言说能力普遍比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传统文化历来宣扬枪打出头鸟。过去,我们这一代人总是被教导要少说话,多做事,无形之中把我们培养成了内向的人,没有良好的当众言说能力。虽然,现在很多年轻人已不接受传统文化,但是内向文化使得整个社会、学校教育和家长们都没有重视培养孩子的当众言说能力。

  我们的内向,很可能受生物基因行为遗传的影响。如果我们开放一两百年之后,我们当众言行仍然不像美国人那么放得开,那么也许可归结为我们的神经系统遗传基因不同于美国人。有一个中欧美合作研究项目,发现中国的婴儿一生下来就比西方的婴儿乖、安静。生物有遗传也有变异。从总体而言,华人天生比西方人内向。然而,如果我们都觉得外向好一些,努力改变自己和教育后代,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种天生的现象是可以改变的。

  在出国前,我碰到的来华美国人和几个要好的美国朋友,他们当众言说能力都比较好。那时我就想,也许这些到中国来的美国人属于比较优秀的。到了美国我才发现,美国社会上上下下,从总统到普通老百姓,很多人当众言说起来非常自然,和平时说话没什么两样,表情丰富,头头是道,非常有吸引力,没有私下和在公众面前判若两人的情形。在美国采访一个人或请他当众讲话太容易了,他会像平时一样很轻松。我甚至觉得美国人大多可以当演员,因为他们当众言行自如,很放得开,带有自然夸张的味道,就像演戏一样。到美国后,我才知道他们从小在学校都有正式场合当众言说的训练,即陈述(presentation)

  在美国,一个人想当政府官员,小到村长,大到总统,都要通过到处当众言说让老百姓知道其政治主张,表现其个人魅力,来击败竞争对手。这种公开竞争机制,借助媒体的放大效应,整个社区和国家,都会被竞争者的当众言说所鼓动、所感染,或喜欢,或讨厌,人们讨论的都是竞争者演说的内容。可见,公开的竞争机制大大有助外向文化的形成。

  在外向文化里,家长们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主张,整个社会有一股尊重个人主张的风气:我不同意你所说的,但我尊重你这个人有自己的见解。因而,少年儿童生活在这样的文化之中,自然而然就会重视,甚至不自觉地培养当众言说的能力。可是,不少华人家长常常会训孩子:你懂什么?这非常容易扼杀孩子畅所欲言的天性和独立个性。我9岁时父亲去世,小时候,比我大8岁的哥哥动不动就大声训斥我,骂我笨,而且他的嗓门大,火气也特别大,弄得年幼的我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有时他叫我帮忙干活,由于他很凶,我很害怕,反而帮倒忙,所以,我从小就以为自己在干活方面很笨。一直到我来美国后,一切都得靠自己,我才发现自己一点都不像原本想象的那样笨。

  很多中国家长都有类似我哥哥这种情况。我现在只要听到有家长对孩子说你懂什么?就特反感。因为这太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抹杀他们敢说敢干的个性,使他们变得唯唯诺诺。常有美国人说,你们中国的孩子真是听话。听话固然好,但希望不要扼杀了孩子畅所欲言的天性。希望所有的家长读了这本书后,永远不要对你的孩子说:你懂什么?如果你需要对你的孩子严厉,不要吼叫,不要大声训斥,不要说他或她笨。不过,语气要严肃,让孩子明白你有原则,并不过分溺爱。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忠孝节悌,自古青少年成长就要遵循各种各样的祖训、父母之命、兄长之言,不敢声张。好的一面是可以培养孩子谦逊有礼的品格,坏的一面是压抑了孩子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当然,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好的一面还是有必要保持的,谦逊有礼也是现代人的重要品格之一,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坏的一面越来越显示出其不合时宜的弊端,是必须克服的。谦逊有礼并不妨碍一个人积极表达自己的主张,尊重他人也不意味着放弃自己。
23节:12 培养当众言说能力从专业陈述开始



  12 培养当众言说能力,从重视专业陈述开始

  我们从中国到美国来留学,开始英语不够好,不能尽意表达想说的东西。等到我们英语足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我们才意识到自己在陈述方面没有受过任何训练。这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更是如何陈述的问题——要说得恰到好处,时间有限,既不能太啰嗦让别人不耐烦,又不能话太少了冷场;要有足够的证据和说服力让听众接受,不能有任何自相矛盾的地方。此外,还有陈述以外的因素也影响我们当众言说的效果,例如,嗓音大小、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和外表穿着。北大毕业的高先生,在美国读完MBA后,在美国一家大银行工作。他很快就发现,尽管他在美国拿了工商管理的学位,无论他有多么聪明,他都很难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因为他当众言说能力不行。他的MBA在校成绩不错,唯一的缺陷是专业陈述不出色。银行当时录用他,是希望让他通过银行各部门轮流工作的经理选拔项目而改进自己。由于在国内受教育十几年从来没有受过任何专业陈述的培养和指导,加上他性格内向且外表很瘦,没有魅力,心理自然受到影响。每次向老板和在部门会议做presentation,他都很没有自信,显得非常紧张和局促,效果很不理想。为期27个月的选拔项目结束后,他没有得到经理职位,只得到一份做报表的工作。  Presentation是指当众提出计划或显示成果、表达自己的看法的陈述过程。一个好的专业陈述或报告,不仅要当众言说得有理有据,而且陈述的方法、词语的表达都要尽可能吸引听众。如果陈述者知识渊博又不乏幽默,那就更加吸引人,会收到绝佳的效果。在企业里,这种陈述,也就是正式的工作成果汇报或计划讨论。

  专业陈述的培养是当众言说能力提高的关键。

  尤其是在时间这么宝贵的今天,很多专业陈述不是举办讲座和演讲,不允许长篇大论,通常最多给你半小时。一般都是5分钟、10分钟或15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要表达的东西陈述得好,既让听者明白,又要把该说的都说清楚,没有经过经验积累或培训,是不容易做到的。

  无论是在公司还是在学校,美国非常重视专业陈述。在美国学校,专业陈述不是一般的课堂发言。它要求陈述者对要讲的课题或计划做一番研究,拿出可信的论证来说服听众。美国从小学高年级到大学研究生,每学期会布置几个课题(projects),让学生到图书馆去查阅,做总结,写成报告,陈述给同学们听。这种报告,通常都有图片或数据,展示给大家看,陈述者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把所讲内容简单扼要又清晰明白地告诉大家,随后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

  当众言说技巧和雄辩术是美国高等院校的课程。在美国大学里,尤其是读研究生课程,很多课都是以研讨会(seminar)的形式进行的。学生参与这种研讨会,总担心自己没有思想,只要有想法就想表露出来,而且说出的想法要让听众心服口服。在整个学期里,要么轮流陈述,要么期末进行。陈述完后,其报告或文章就是这门课的成绩。这种研讨会,鼓励讨论交流,鼓励批判质疑,鼓励思想上的冒险和创新,这不仅仅培养一个人的当众言说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无畏精神很有帮助。学生把专业陈述的经验和技巧进一步强化,为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美国职场,那些有领导才干的人不但组织能力强,并且有出色的当众言说能力。加上美国外向文化的熏陶,使得他们如鱼得水,在和华人面对面的交锋或竞争主管职位时,占有优势,容易获胜。所以,我们常听到在美的华人移民抱怨:我们会做,美国人会说。
  我们的学校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或者研究生院,都不重视当众言说能力,专业陈述完全被忽略,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实,不仅仅是中文和外语需要听说读写,专业课也需要听说读写齐头并进。遗憾的是,我们长期以来完全忽略了专业陈述。也许,我们的外语说得很流利,可我们的中文水平却不如文革前的初中生,更何况我们从没有在专业上受过陈述训练,我们怎么可能在正式场合有精彩的当众言说?

  我们很会做研究,我们的学生很会考试,TOFELGRE考高分,甚至能考满分,令人惊奇不已,然而,当众言说能力却差得一塌糊涂。美国大学研究生院怀疑中国学生的考分,不能说没有道理。既然我们这么优秀,TOFEL能考满分,为什么说不出来呢?既然我们GRE专业课都考得如此高分、在国际一流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为什么当众我们却连个要点都说不清楚呢?为什么不能陈述得令人信服呢?为什么还要一字一句照稿念?人家自然而然怀疑我们考分的真实性,是不是因为别人代考,我们的研究是不是别人做的或我们剽窃别人的。
24节:13 营销演讲表演是三剂灵丹妙药(1)



  13 营销、演讲和表演是三剂灵丹妙药

  山东建筑大学大学生就业、创业走访调查社会实践团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调查发现,相对于简历上的学历及成绩等硬指标,在个人软能力要求上,招聘者最看重的是应聘者的营销能力。受访的济南南瑞通信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振全表示,他一般通过大学生在应聘时的表现来考察。他说,应聘时,大学生应首先会营销自己,工作起来,营销产品和企业时才能得心应手。

  如何培养营销能力?调查的受访者普遍建议,营销能力需要在课外专业实习或社会实践中锻炼出来。如今,大学生可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营销能力,其中最普遍的方式是做销售工作,从而提高自己的当众言说能力。当众言说能力的本质就是营销,包括推荐自己、观念和产品。

  在瑞士保险公司任高级执行副总裁的巴索里金先生是从营销员做起的。在做营销员那两年里,他经常到私人客户处推销保险,到企业、大学和政府机构等处举办保险产品的推介会。他认为自己今天之所以能成为高级执行副总裁,应归功于那些产品推介会。每次会议,少说有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如果说,在私人客户处推销帮助他学会了如何说服客户购买保险,那么,推介会则迫使他学会把有说服力的论证在众人面前以富有吸引力的方式表达出来。他说:大型推介会需要我在作陈述时自然放松,不仅要用专业词语来解释保险产品,还要即兴地联系生活中的常识让大家很快能理解产品。我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尽量做到风趣生动,如何通过向听众提问来带动整个推介会的气氛。每次会后我都认真总结教训,并将这次的收获应用到下一次会议中去,不断提高陈述的质量。这种经验,对我后来在职场上高升帮助很大。

  巴索里金先生建议,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都应该去做一两年营销员,然后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业。不管将来做什么,营销经验能使一个人终生受益。如果营销的是将来所从事行业的产品,则是最好不过的,那样既提高了当众言说能力,又了解了本行业行情。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听从了他的建议,大学毕业后都做过13年的营销员。三个孩子如今都很成功。巴索里金的大儿子汉斯性格原来比较内向,一开始不愿意去做营销。巴索里金鼓励他:正因为你性格内向,你更需要通过做营销来使自己主动与人交往。汉斯回顾自己当营销员的经历,非常感谢他父亲。


  他说:若不是父亲给我这个建议,今天我不可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大学教授。我在一家儿童玩具公司做了3年的营销员,那彻底改变了我的一生。知道自己内向,我第一次去商场做产品介绍前,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请邻居小孩来玩我要营销的玩具,问他们为什么喜欢那玩具。当我在商场做产品介绍时,我便从邻居小孩为什么喜欢那玩具讲起,我有些紧张,幸亏我边玩边进行展示,或多或少转移了我的紧张。由于做营销,我不得不主动和别人说话,不得不考虑我该怎样说才能打动客户,使我的当众言说能力大大提高,而且因为营销儿童玩具,使我对儿童心理很感兴趣。3年后,我上研究生院,选择了儿童心理学作为我的终身职业。我博士论文课题就是研究如何通过玩玩具开发儿童的智力。  现在我国有些地方也举行一些演讲比赛,可惜没有普及。由于我们的内向文化和国情,我们必须大力推广它。我们应该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研究生,都开设演讲课、表演课。通过学习演讲,提高我们的当众言说能力。不过,演讲和我这里说的当众言说不完全是一回事。
25节:13 营销演讲表演是三剂灵丹妙药(2)


  演讲,顾名思义,它是带有表演成分的当众言说,甚至表演性质可以很浓厚,语调语气都可以夸张。而一般的当众言说最好自然些,如果听众觉得言说者表演成分太浓会反感,不但不能说服听众,相反,听众可能因为言说者语调语气的夸张而怀疑所说内容的真实性,或不买账。若言说者是商品营销员,在产品营销会上把当众言说完全等同于演讲,顾客反而可能不相信,不买他的东西。

  当众言说的范围远远比演讲广。演讲只是众多当众言说里特殊的一种。对大多数人来说,一生中演讲的机会可能是零,可当众言说尤其是专业陈述却总是需要的。一个演讲能力非常好的人,其当众言说能力未必很强,就像有些演员在众人面前表演时可以是出色的演员,却在非演戏的真实状态下当众言说能力很差。不过,两者很相似,目的都是要打动或说服听众。通过掌握演讲和表演技巧,能帮助我们提高当众言说能力。美国前总统里根被誉为美国历史上当众言说最有魅力的总统,这和他的演员出身很有关系。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演讲当众言说经常被视为同义词。我之所以在此强调两者的不同,是要说明一点:能说会道,在今天已经不是贬义的。我们可能一生中永远不需要上台演讲,然而,无论我们准备干什么职业,当众言说却是必需的。

  人作为会说话的产品 (学校教育的产品,或自学的产品,或家庭教育的产品,社会的产品),需要用言说来表现自己,辅助自己获得成功。否则,产品再好,别人可能不采用,至少不可能重用。世界上只有人这种产品会说话。当众言说能力不行,无疑会使你失去进入最好市场的机会。

  美国和西欧有钱的贵族家庭送孩子去学表演,大多不是为了要孩子当演员,而是培养其公众言说能力,培养他们怎样说话得体吸引人,怎样举止,怎样和别人合作表演。我们中国家长很少会从这方面着想。如果我们送孩子去学戏剧或影视表演,那多半是为了让孩子将来走影星之路。我们需要转变观念,要把学表演当做培养孩子当众言说能力的桥梁,犹如我们需要把体育运动当做一种社交,来培养孩子敢于冒险、敢于竞争的个性。

26节:14 不做职场残疾者


  14 不做职场残疾者

  除了文学奖外,2006年所有诺贝尔奖都被美国人所获。《德国之声》当即发表了一篇报道《为什么美国人包揽诺贝尔奖》,指出亚洲和欧洲同样有一流的科学家,他们也许同样有获得这些大奖的资格,并非美国有比其他国家更好的科学家,而是美国科学家们有远胜于其他国家的宣传和院外活动能力。

  从1901年至今,美国共获得了228次诺贝尔奖。排在第二位的英国只获得了75次,排在第三的德国只有65次。而英国和德国的诺贝尔奖大多数还是在1901年至1950年间获得的。美国已成为科学领域的绝对霸主、超级大国。美国靠的是什么?其实就是美国科学家出色的当众言说能力。他们更善于利用当众言说进行专业陈述,宣传自己的成就,经常在媒体上露面,生动诱人地使观众对他们的课题产生浓厚兴趣。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们不是没有这样做,而是当众言说能力远不如美国科学家,他们更多的则只埋头在研究所和实验室的象牙塔里。

  长期以来,正因为美国教育部门看到了当众言说能力的作用,在学校要求学生做专业陈述,在大学开设演讲、辩论的课程,才使得当众言说在美国具有超常的力量。美国人越来越依靠当众言说之道,来赢得职场上的成功。只会干活而不会说,只会做研究而不会专业陈述,等于走路少了一条腿,在职场很容易跌跟头。

  许多美国政要把当众言说当做成名致富的途径。前总统里根和克林顿便是典型的例子。里根的成功很大程度靠他极具魅力的当众言说。克林顿在下台后,靠他出色的当众言说,继续风靡全球。他来中国当众言说,一个小时收费25万美元。尽管他的当众言说有些是义务的,但他2001年和2002年当众言说的收入,分别高达920万美元和950万美元。


  优秀领导者都有很好的当众言说能力,特别是那些著名政治家,无一例外是当众言说的高手。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当年就是靠炉边谈话的力量给美国人民以无穷的信心,把美国从大萧条的困境和危机中挽救过来。奥巴马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其最大的软能力就是出色的当众言说能力。他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演说,让在场的75000多人如痴如醉。当他演说完毕,全场听众就像发疯了似的。20087月在柏林,听他演说的居然有20万人。如此之多的外国人听一位尚未当选的总统候选者演说,这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前例。

  当众言说的作用在于让听众明白自己的观点,并鼓动他人认同这些观点。就此而言,任何一名领导者都必须有出色的当众言说能力。当众言说能力的意义并不局限于当众言说本身,它除了可以提高陈述水平之外,还能增强我们的自信和反应能力,这些素质会使我们在对外交往和管理下属时游刃有余。当众言说是领导部下的一部分,也是领导者形象的一部分,更是凝聚人心的强有力手段。一个有强大吸引力的领导者一定具备一流的当众言说能力,它是领导者的必要素质。

  美国劳工部长赵小兰在2007年美国联邦亚裔职场晋升会议上指出,出色的领导者应有5项特征:(1)清晰而具说服力的言说和书写沟通能力;(2)与团体效率合作的能力;(3)对职务内外环境及形势的理解与掌握;(4)以最高道德标准为核心价值;(5)不断实践,增进领导技巧。这5项特征里,首要特征就是言说能力。

  我读到一篇文章,它谈的是中国产业转型的问题。文章说,我们因为当众言说能力差,大学生毕业后普遍英语口语不好,因而中国不可能在10年甚至20年内从以便宜劳务获益的资本转型为以高质量的服务(services)赢利的资本积累。而印度大学生毕业后普遍英语口语好,可胜任以言说为主包括专业陈述或当众言说能力相当重要的服务行业,因此,许多国际企业和金融公司纷纷把全球客户服务行业搬迁到印度,甚至美国国内的电话客户服务中心也转移到印度。

  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之所以英语口语不好,不是英语本身问题,也不仅仅是英语不是我们的官方语(我们可考虑把英语作为官方教学语言之一),而是我们的教育和职业培训从来都不注重专业口头陈述的训练。

  现在,国内和美国一样,招聘都要面试应聘者。有经验的招聘单位和一流公司,尤其是咨询公司和市场开发公司,往往除了面试,还要特别考察应试者的当众言说能力,甚至一些小公司也这样做。因为很多企业都需要雇员与顾客打交道,比方保险公司、银行财富管理或医药公司都需要在众人面前介绍产品。所以,招聘者常常会叫应试者在一群人面前作专业陈述,把应试者曾做过的工作或论文用半个小时陈述出来。他们要考察其是否自然从容,情绪稳定,口齿清晰,能说较为流利的普通话或英语,话语是否流畅,用词是否恰当,对专业的分析是否全面深入,是否熟练掌握叙述、说明、议论等表达技能,表述是否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应试者陈述完后,他们问他一些问题,看他是否反应迅速、思维敏捷。当然,他们还观察他的穿着打扮、手势、面部表情和目光接触,等等。

  总之,不尽早提高我们的当众言说能力,不经过专业陈述的训练,我们很快就会在职场竞争中落伍。我们必须在专业上要求自己学会口头陈述,训练如何陈述自己的成果。这种在正式场合陈述自己对其专业上的想法和成果,是我们每个人走向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毫不夸张地说,这种能力是我们将来能不能在职场上取得成功的关键。

  200410月底,江苏卫视对省级干部的公推公选当众言说答辩进行现场直播。在此次当众言说答辩中,所有竞聘者在评委测评、群众旁听中所得的分数都会被当场亮出。每一个公推公选岗位的5名候选人经过此轮角逐,将直接淘汰3人,余下2人进入下一轮。这的确开了一个好头,有利于选出素质高而且当众言说能力强的干部。
  在欧洲国家,德国人作为整体,相对比较内向少言。这是为什么希特勒当年能够以其出色的当众言说能力哗众取宠,让成千上万的德国人对他敬佩至极,崇拜得五体投地,导致产生一场浩劫的法西斯统治。当时,也有很多人反对他,但是,如果这些反对者能有比希特勒更胜一筹的演说能力,使得大众对希特勒的崇拜彻底瓦解,那么,可以使多少人免遭灾难。这个例子从反面告诉我们,无论在哪个国家,出色的当众言说能力是领导者吸引人的最大亮点之一。没有出色的当众言说能力,我们难以成为领导者。即使是政府机构和国企,在不久的将来,当众言说能力必定会被视为提拔管理者的首要标准之一。
27节:15 7步提高你的当众言说能力(1)



  15 7步提高你的当众言说能力

  在众人眼里,温文尔雅的谷歌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像是天生的当众言说家,无论是在大学校园还是商业会议上,无论面对怎样的听众,他都可以用引人入胜的当众言说将自己的影响力充分展现。李开复透露,这天分其实是他坚持练习的结果。以前,他和人交谈都会脸红,曾是每次上台言说都会拘谨或退缩的学生。做助教时,学生甚至嘲弄他,给他取了个开复剧场的绰号。这个例子表明,一个人的当众言说能力主要与他当众言说的次数成正比。实际上,万事开头难。只要克服了心理障碍,当众言说并没有什么难度。即便我们是口才很差的人,只要不断当众言说,就会不断进步,甚至成为当众言说的高手。

  优秀的当众言说者,应该有渊博的知识,否则,词语就会空洞可笑。当众言说本身的构成不仅依靠选择词语,而且还依赖细心地遣词造句。因为当众言说中的一切力量和技艺都在于激起听众的注意力和情绪。无论回答问题还是辩驳,应敏捷而简洁,举止体面而文雅。要注重身体动作、姿势和外观,语调要有变化。

  培养当众言说能力的唯一可行办法就是让自己有更多的当众言说的机会。

  (1)从人少的场合开始锻炼

  如果我们比较胆怯,可以先在人少的场合开始锻炼。我认识一位家长,她让儿子每次念课文的时候都站着朗读。别小看这一站,却使孩子在父母面前有一种正式的感觉,读起来声情并茂,这有益于培养当众言说能力。不要以为婴儿无须社交。孩子出生后,让他()经常有机会与别的小孩相处。即使家里请保姆或祖辈带小孩,也应该送去幼儿园。在人多的地方长大的小孩,自然不容易怯场,这样的小孩当众言说能力形成较早。

  有客人来家里做客或者到别人家做客,有时可特意造成一个比较正式的场合,在这种场合里让孩子介绍自己或讲故事、表演,锻炼在人多的场合开口说话。实践表明,这种方法既不花钱又有效果。

  (2)参加学校或社区的俱乐部

  积极参加俱乐部的活动,例如,话剧社、演讲比赛、辩论队等,如果没有合适的俱乐部,也可自己组织。要等学校或社区有现成的俱乐部,不符合我们目前国情。不能等,要行动。唯有行动,才能改变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

  (3)自我练习很重要,专家指导画龙点睛

  在当众言说中,除非特殊情形,注意嗓音要大(但不要喊叫),吐字要清晰,语速要慢,身体姿势和手势要配合。如果自己心中没有数,一定要请专家或朋友先来做听众,帮你纠正,或在落地镜前多练习。

  (4)做一个要点列表

  事先一定要清楚言说的目的,越具体越好。把当众言说的主要事项或要点做一个列表,以防漏掉要点。这样可确保自己在言说时不会走题。一旦发现自己走题,可根据要点列表马上回到主题,不至于浪费了很多时间才发现自己走题。

  永远不要照稿子念。否则,听众干吗要花时间去听,把稿子发给大家看不就完了吗?照稿言说,失去了言说的魅力和吸引力。尽量把要讲的内容背下来。若不能脱稿讲,大方地看一眼稿子,然后脱稿讲完一个要点后,再看一眼稿子。如此言说,听众不会觉得言说者不行,反而有可能认为他作了充分的准备,很重视。只要不是照稿子念,陈述生动,和听众始终有目光交流就很好。
28节:15 7步提高你的当众言说能力(2)


  当众言说一定要首先大声向听众问好(比方说:晚上好!”“大家好!),以引起听众的注意和获得好感。若无人介绍言说者,应马上自我介绍。开始后第一时间告诉听众要言说什么,结束言说时再把要点重新提示一遍,以便让听众容易记住。要点最好是3个,不要超过5个,否则大多数听众听完后记不住所说的全部要点。

  把握好时间。事先一定要估计好每个要点需要多少时间。在练习时考虑时间的进程。这样不至于在言说时因时间不够而惊慌失措。不过,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宁可早讲完,把时间留给听众提问题或再讲点别的什么,而不要使时间不够。时间拖得很久,再好的言说都会令听众心烦或失去兴趣。

  (5)留出提问时间,并准备好第一个问题

  一定要留出时间让听众提问题。如果没有人提问,可以自己向听众提问题,然后说出自己的答案。因此,言说前准备好一个问题及其答案。如果听众提出的问题言说者不能回答,千万不要搪塞或不好意思,老实说这个问题自己没法回答,请对方原谅。听众会理解,言说者是专家,但不是万能的神。不要向听众提出太具挑战性或超出他们接受能力的问题,否则,听众会觉得言说者太狂而不能接受。

  若场所允许,最好在提问题时走到听众中去,这样比固定在一处或讲台上更有亲和力,并且容易调动听众和言说者形成互动,但也不要走动太频繁,以致听众要追随你的来回走动分散了注意力。开场或言说中,可用幽默来活跃气氛。但是,若言说者不是一个风趣的人,不要勉强用玩笑来活跃气氛,这样会弄得很尴尬,不伦不类。除非有很大的把握,避免在言说中用玩笑。言说中,可以用自己的故事来打动听众,让听众觉得言说者是有亲身经历的真正专家,而不是仅仅传递信息。

  (6)从听众的角度做好准备最重要

  最重要的是事先准备。若可能,最好先到场半小时,检查一下场地、设备、灯光,知道怎么用场地设备。这些都会影响言说,有时会彻底败坏言说者的情绪。把自己当做听众来准备,即设身处地从听众而不是言说者自己的角度来准备要讲的内容和方式,知道听众的期望是什么,知道听众的需要、知识水平和渴望了解所讲话题的程度,言说就越容易成功。(7)观看自己的言说录像

  录下自己的当众言说。听或观看自己的当众言说是帮助自己提高当众言说能力的最佳办法。有些细节,若不是自己过后听到或看到,很难纠正。以下是一些经验教训:

  不要弄出任何声音和你的嗓音竞争,关掉手机,不要动口袋里的钥匙。

  不要戴帽子,除非需要它来说明什么,或它是陈述的内容之一。因为戴帽子会被认为没有礼貌,或使听众注意言说者的帽子而分心。

  穿着要得体,让听众觉得言说者重视自己的言说。

  不要玩弄或触摸身上或身旁的任何东西,包括手上的戒指、耳环、头发、笔或桌上的其他东西。否则,听众会觉得言说者太注重外表或漫不经心,或认为他紧张、没有自信。

  不要把双手交叉在胸前或都放在口袋里,那会让人觉得言说者傲慢或不舒服。

  永远不要道歉。如果在当众言说时说错了什么,立刻纠正便可。大多数听众并不会计较甚至根本没察觉到。言说者道歉反而会使错误变成了言说中的亮点,从而影响效果。
29节:16 给自己内省的机会,提高修养(1)



  第四章 你懂得享受孤独吗?——独处能力

  16 给自己内省的机会,提高人文修养

  人活在世上,与别人相处以培养社交能力,与自己相处培养独处能力。这是一枚钱币的两面。这两个能力有天生因素,但它们的提高都靠后天培养,靠自己的人生经历。

  关于社交能力,本书不再专门讨论,它的重要性已人人皆知。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已不少。本书讨论的体育运动、社区服务、当众言说等等,都是提高社交能力的重要途径,若我们在这几个方面很出色,我们的社交能力也就很棒了。  然而,独处能力往往被人们忽略。越来越多的人不能忍受独处,又无法在社交中提高交往的深度。很多人回到家,不是沉迷于网络就是做沙发土豆,对着电视发呆。更有些人变成酒腻子,静不下来,一天到晚闹酒,形成了所谓的酒文化。还有的人变成麻将腻子,一天到晚打麻将。很多人有空宁愿一天到晚轮流坐庄请客吃饭,也不肯坐下来读一本有价值的书。时间长了,内心深处很空洞,没有人生理想,没有自己的精神境界,社交内容自然也就很无聊,很低档。

  过去20年来,不少人文社会科学家都指出我们的内省能力差。为什么?我认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独处是给自己一个内省的机会。

  不会独处内省,不会通过独处提升生命的自我实现,就难以有精神上的积蓄,就难以有高层次的社交内容。独处是深化自我内涵、提高社交档次的途径。社交只有是双向的才能长久。仅仅依靠社交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就意味着你更多地是从社交里获取,而不是提供。

  如果你没有高质量的独处来深化自己的精神世界,你凭什么向别人提供优质的社交内容?

  尤其是在今天商业化的时代里,我们更忽略了独处对自我和社交的作用,因而即使社交很多,也是低档次的,没有高雅情趣的东西,结果就混成了老油条。

  该如何自省?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独自静心读书,写下心得体会,此外还有记日记、冥想、祷告,等等。比如,读书的时候,拿一支笔,边读边写下自己内心的感受,既可在书的空页(如果是你自己的书)上写,也可写在笔记本上,当然也可直接敲进你的电脑里。你会发现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它会成为你很好的内省方法。它让你把自己瞬间的思绪变成文字,强化你的记忆,变成宝库。将来哪一天你打开它,会发现很有用。或者,你已完全忘记它,重读它让你再次思考,你会惊喜如初。

  我在花旗银行负责亚洲和拉美国家的消费信用风险和全球欺诈损失,整天与数据打交道。因此,写作使我大脑和心理得到一种平衡。这种独处对我是心理保健。像我这样在美国银行界的华人很多。然而,在工作之余进行文学创作的人却屈指可数。每当我和朋友出去活动时,朋友们总是向别人介绍我是作家。这是我被人认可的一个标签。无论我多么谦卑,这也是令我喜悦的认可。写作,使我更好地了解了自己,是一种内省,同时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得到了自我实现。

  独处帮助人们放慢紧张的生活节奏,更好地了解自我。

  为了真正体验休闲的快乐,人必须学会如何享受独处时光。自我实现的人喜欢独处,处于自我发展的最佳水平,他们不会逃避独处,相反,他们寻找独处机会。这些人在独处时拥有最佳状态和最高效率。独处是自我实现的过程,这意味着他们获得了大量发自内心的满足,因而他们比其他人更喜欢独处。这是很多成功者的经验。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发现,自我实现的人具有高水平的独立性,然而他们同时也喜欢并更善于与人交往。这些有创造力的人在独处时发掘自己天生的能力,这种能力给他们带来快乐。因为他们已学会如何独处,他们有能力独处。自我实现的人不会拘泥于自己是社会群体中一员的身份。他们在信念和愿望方面坚持独立,而不人云亦云。

  如果我们希望体验自我实现,我们就必须能享受独处带来的乐趣。

  自我实现意味着我们自己内心生活决定着外部生活的质量。为了自我实现而进行的自我发展和改变,会令我们感到不可思议、神秘和心灵的成长。尤其当我们开始进行有价值的独处时,我们会发现休闲精神的一面。安静的独处空间会为我们提供思考和成长的机会,我们会发现家园就在我们心中。

  许多人面对孤独时,并没有给自己一个独处的机会,正因如此,他们从来不懂得欣赏孤独。巴赫在他的著作《幻觉》中讲到,生活在人群中一段时间后,人需要独处来努力进行自我调整。
30节:16 给自己内省的机会,提高修养(2)


  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独处时,不要首先就想着逃避或感到恐惧,不要认为只有自己一个人,实际上我们和一个重要的伙伴——自我在一起。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去做能独立完成的事情。

  今天的时代,人们以车代步,有很多享乐和选择,却处在媒介、时尚、潮流、广告的包围、强大暗示和既定的规则之中。即使在美国,很多年轻人并不真正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少个人的自由民主,并不真正了解金钱和权力乃至社会风气对个人有形无形的主宰。他们极力追求个人的快乐,但很可怜:在这样一个崇尚个人主义的时代里,很多人却没有真正属于自己一个人的生活。

  所谓个人主义原则及其文化精神,就是在尊重保护个人生存和自由民主的权利的基础上,提倡个人的独特和重要性。今天,很多人动不动就说这又怎么样我不在乎,总想表明自己是多么独特,并不在乎别人如何。可是深入交往时,我们会发现这些人其实不但很在乎别人的看法,而且他们所做所想的全是追求时尚,包括买什么样的房子、穿什么名牌的衣物和去哪里游玩,彼此都很相像,毫无个人特色。

  很多人没法自己一个人去欣赏生活。如果我们告诉别人,独自去吃了一顿美味佳肴或去看了一场风趣的电影,对方很可能会惊奇,会认为我们身边没有亲朋好友或心里郁闷。现代人对自己没有耐心,忍受不了一点寂寞,其娱乐消遣都是集体或需要借助他人的,一起去吃饭、派对聚会、唱卡拉OK、煲电话粥。这些无可非议,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社交。问题是:人作为个体不借助他人能不能使自己快乐?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人是很可悲的。最主要的是,很多人因为耐不了孤独,而干了令人可笑,甚至毁灭自己的事。例如,因一夜情而感染上了艾滋病毒。

  一个人的生活能不能快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修养的高低。不管我们干什么职业,如果我们想使独处充满乐趣,有3个基本修养是非常重要的:体育运动能力、文学、音乐。没有好的身体素质,我们很难欣赏自己的生活。一个人身体不健美,会影响心理和生活乐趣,情绪和自信都会降低。所以,不管多忙,一定要加强锻炼身体,哪怕每天深呼吸5分钟都是好的。体育运动促进健康、塑造身体形象和个性,本书将在第五章专门讨论,在此不赘述。

  文学修养是一个人生活的基础。哪怕写一封电子邮件、情书和求职信,都能看出一个人的文学修养。良好的文学修养是人生的一把钥匙,帮助人从文字内容及其结构上理解问题的所在。更重要的是,读文学书籍是人文修养的一种操练,因为好的文学著作告诉人们的绝不仅仅是故事或某个道理,而是内在的人文关系和社会背景,作者总是把其看到或想到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公开或隐蔽地说出来。况且,很多散文随笔,作者直接谈的是其人生经验。读书,不要仅仅追求故事情节而忽视作者如何表达,否则对文学修养帮助不大,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读了无数的文学作品,写起东西来仍然干巴巴的原因。

  我上小学时有个很好的语文老师,他经常要求学生用作文复述课文或故事,用此方法训练文字表达能力,效果很好。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读文学评论,因为好的文学评论文章或著作包含了政治、宗教、社会学、心理学、历史、文化人类学和经济等多方面的理论观点,这会让人读出很多乐趣来,同时又提高了修养。这对开拓视野很有帮助。

  欣赏音乐,如今容易得就像张口吃饭,买些唱片就可以做到,音响也很便宜。一个人生活,也许不用顾及他人,可把音响调大到如在音乐厅里。现代年轻人,喜欢古典音乐的很少,这很遗憾。现代社会节奏加速,人们追求快感刺激,却没想到古典音乐是培养耐心和安静的良药。不妨试一试,晚上打开音响,把所有的灯都关掉,在黑暗里躺在地板上,听古典音乐,如贝多芬的《月光》,你会发现自己犹如在梦境里一样,感觉很美,大脑和神经都会很放松。
  音乐,作为抽象的声音,是艺术中的数学。人一旦懂得音乐,很可能帮助人在其他艺术里得到更多乐趣,因为舞蹈、歌剧、电影等许多艺术都要借助音乐的力量。道理很简单,抽象的东西运用广泛,就像数学是其他理工学科的基础。

  显然,以文学和音乐为基础的人文修养会带动整个人格魅力的提升和心理面貌的优化。就独处而言,这无疑会使一个人的生活丰富多彩,休闲时不会空虚无聊。最重要的是,人文素质会促使一个人在眼花缭乱的时事纷飞之中,有自己的独立思索、高雅情趣和精神追求,选择适宜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人云亦云。

  为了今后可能要面对的孤独状况而做好充分准备,高中生要学会独处,在独处中发展个性,有自我安全感。等到毕业去上大学,离开父母去过一个人的生活时,就会很自信、很从容,遇到困难时不至于太惊慌失措,孤独时也知道如何调节自己的生活。
31节:17 独处能力是更重要的能力(1)



  17 独处能力是更重要的能力

  现在中国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我们的住宅又多为独立单元的高楼公寓,邻居之间几乎不来往,甚至一年都见不了几次面。尽管如此,最近国内有研究说独生子女不是问题儿童,其调查显示大多数独生子女有着活泼、开朗、自信、好学上进、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性格特征。但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十有八九都会发现孩子很寂寞。很多想生第二个孩子的家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希望孩子有个伴,减少孤独感。

  独处能力,对于独生子女尤其重要。

  人们常感叹,人生难得一知己,甚至有人说真正的知己只有书和音乐。作为成人,我们自己很清楚,人的一生当中真正的知己是很少的。尽管整个世界现在热闹极了,喧嚣沸腾,但寂寞却挥之不去。很多人都有这种体验:聚会完了回到家中,更觉得寂寞。很多现代人迟迟不愿结婚,有的更是选择过一辈子的单身生活。即便结婚了,离婚的现象或一方早早离世的比例也远高于从前。因而,如今一个人生活在生命中占了很关键且很长的一段光景。

  实质上,人是独立器官,吐故纳新时不需要别人。而且,人有很多瞬间念头,就算别人能理解,人有羞耻心、有担忧、需要保留隐私,人不见得也不可能把自己瞬间的念头都说出来,也不可能都说明白。人有意识流,思想本身是流动的河,这本身就很难被别人完整地理解。在这方面,我很有体会,有时为了把自己的想法或某件事情表达清楚,结果一扯就扯到别的地方去了,不受自己控制。

  意识的这种流动性和瞬间性,加上每个人的神经系统和经历的不同,已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很难达到三解:了解、理解和谅解。了解我们的人不一定理解我们,理解我们的人不一定谅解我们;反之亦然。人本质上是孤独的,我们只不过是求同存异。因而,就人的本质而言,提高我们的独处能力,比提高社交能力更重要。

  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无数案例表明,性格内向的人更容易忧郁、狂想,甚至产生幻觉,患精神病。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者赵承熙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从小极度内向,本来更需要父母培养其独处能力。遗憾的是,他父母忙于生计,根本未想到这最终会导致他精神病发而狂杀32人,酿成了美国校园历史上最悲惨的枪杀案。

  有两个以上孩子的父母都会发现,孩子们一生下来内外向程度就有相当大的差异。可是,同样是性格内向的人,为什么有人独处安然无事、自得其乐,而有的人却不行。除了遗传基因、周围环境的促进或遭遇,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后者独处能力差。独处能力差的人,没法在一个人的生活里对付寂寞,茫然失措,不知干什么才好,备感空虚无聊。最主要的是,这个世界对孤独的看法多半是负面的。当人在这样的信息里生活,碰到孤独、没有朋友的时候,就容易否定自己、忧郁、烦躁,以为自己有毛病,甚至变得病态。即使素质很不错的人,也会由此而心理受挫,不能自得其乐。
32节:17 独处能力是更重要的能力(2)


  一个人寂寞时,最可怕的是内心空虚无聊。面对寂寞,需要培养自己的独处能力,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在寂寞中欣赏自己,欣赏生活。随着个人主义文化在全球越来越盛行,独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生活质量的好坏。我们应该在提高社交能力的同时,培养自己的独处能力,双管齐下,两者缺一不可。不擅长社交固然是一种遗憾,耐不住孤独更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这几年我们强调素质教育,和过去谈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没有什么两样,但是这个提法太抽象,大家不知道其具体内涵是什么。我认为,素质教育应从培养一个人的生活能力开始。社交能力和独处能力这两种相对的基本能力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学校和华人家庭往往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果人的素质教育不围绕着生活的基本能力的培养,有可能事倍功半。我们有体校、业余学校和各种补习班,五花八门,却没有一所专门培养人的生活能力的学校,更别提培养独处能力的了。

  现在,国内媒体又重提个性化教育。实际上,学校教育是很难做到个性化教育的。不管在哪里,学校教育毕竟是程式化的。除非是一对一教学,学校教育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个性,是指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都是独一无二的,应发挥个人的特长潜能。然而,即使在美国这样非常强调个性的国家,学校教育也只能是统一教学。美国能做到的,就是控制每个班的学生人数。美国中小学校,每班人数通常在25名以下,超过这个数字,就被认为是超员,要增加预算,聘请老师。好学校,尤其是非常拔尖的私立学校,每班人数通常在10名至15名之间。这样,学生上课提问的机会就多,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就多,学生能得到老师更多的重视。美国有钱人送孩子到私立学校去,原因之一就是其班上学生人数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老师的重视。

  在人类教育史上,学校教育几乎都不教学生怎么具体对付独处的生活,没有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学生的独处能力。然而,学校教育本身是一种社会化活动。学校可以通过校内外各种活动,例如俱乐部和学生社团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同样也可以设计专门的活动或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独处能力。比如,可以要求生活可以自理的中学生每周必须有半天独处的时间,在这半天里不允许和任何人交往,要求他关注自己独处的质量,然后在专门的素质课里和大家交流自己是如何独处的。这种有意识的独处和当众叙述,既是积极的心理暗示,又可以从别人身上得到启发,学到经验。同时,老师可在课堂上灌输独处能力的重要性和养成独处能力的方法。这种做法家长同样也可用在家庭里。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未把独处能力作为学生未来一辈子所必需的素质来培养,这是全国性的失误。据新华网2006426日报道,一项有6000余人参与的题为80年代独生子女的孤独与亲情的调查显示,61%的人认为,独生子女更孤独寂寞,幸福与悲伤很难与人分享;约70%的人希望家中能有兄弟姐妹与自己做伴。鉴于中国独生子女的这种特殊国情,提高孩子的独处能力显得更有实际意义。
33节:18 职场成功从快乐独处开始(1)


  18 职场成功从快乐独处开始

  诸葛亮有一千古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孤独是一种美丽。人独处时,会更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更容易面对自己的灵魂,面对上帝所创造的大自然,面对身处的这个世界。人极容易受他人影响和感染,在群体活动中,哪怕是夫妻,都会有意无意地受对方支配,促使心理变化。只有独处时,灵魂才是完全自由的,思想才是随心所欲的。如果说思想的火花常常来自于与他人互动,那么,要想燃起思想的熊熊火焰并使它铸造出锋利武器,则更多的是在独处的时候。科学研究、写作等等,都是如此。遗憾的是,人们在强调社交能力和外向活跃的同时,把独处这种非凡的伟大忘得一干二净,更没有想到把独处作为最基本的能力来培养,这是一大失误。


  请非常坚定地对你自己说:孤独绝不是无能或负面的。负面的是没有独处能力。不能在孤独中欣赏自己、欣赏生活,才是真正的无能。独处时,能把自己的知识、爱好和情趣调动起来,这种能力比社交更重要。

  不管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热闹,人最后面对的还是自己的身心。所以,关注自己的重心是如何做一个人,如何使自己生活得有意义、有品位,而不是出人头地。这样,一个人独自生活虽然有挫折和不开心的时候,但会丰富多彩、自由奔放。

  罗素说过:那些在童年孤独的人要比受到宠爱的人日后更会成功。一个不具备精神独处能力的人,不可能成为伟人。遗憾的是,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往往把孤独仅仅视为一种病态或某种心理疾病。我们必须为孤独正名。英国精神科医生安东尼?斯托尔为此写了一本书《孤独》,他在肯定人际交往的价值的同时,着重论证了孤独是人生意义的重要源泉,对于具有创造天赋的人甚至是决定性的源泉。他指出:独处能力与自我发现和自我了解有关,即关系到一个人是否能察觉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一个人的生活,如果没有孤独交错着,他的智力范围将永远无法拓展。他用大量的实例来证明孤独在生命中的价值,其中包括它的心理治疗作用。

  孤独的价值及其心理治疗作用是无需证明的,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固然很多成功需要与人合作,但更多的成功往往从独处开始。只不过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罢了。诗人和作家都有这种体检:自言自语是他们文学创作的开始之一,并且在独处时他们才能真正创作。对于有创造性的艺术家来说,独处能产生重要的灵感,它提供一个重新开始和反省的机会。画家、雕刻家和作曲家有大量的时间是一个人独处的,因为只有那样,他们才能做更有创造性的工作。科学家更是如此,如果他们不能忍受孤独,肯定会一事无成。

  印度有一句至理名言:你只有在独处时才会成长起来。在独处中,因为专注,我们对内心世界有意无意地整合,孕育、唤醒和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们快乐兴奋,平时的郁闷情绪会一扫而光。所以,诗人和作家的独处写作拯救了他们,科学家们在独处时产生了科研的灵感,使他们走向成功。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经验是最奥妙的,对治疗心理疾病最有疗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调节到内在记忆中的恰当位置上。经过整合,储存在脑子里的外来刺激才能被自我所消化,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

  有无独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精神家园,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面世界的关系。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很容易只是顺从而不是体验外在环境,世界对于他仅是必须适应的对象,而不是可满足他精神和自我的场所,这样的生命缺乏独立个性,往往被动消极。

  现在很多年轻人,别看他们喜欢标新立异,吹捧个性独立,但实际上远不是那么一回事。由于没有良好的独处能力,他们孤独时除了上网看电视,就觉得很无聊没趣。他们追随时尚,赶时髦。本来,最好的时尚是高雅经典,如今变成了庸俗的大众化。很多人穿着经典的衣饰,并不显得高雅。为什么?因为举止言行不高雅,无论是气质还是品位都没法和衣饰相称。说得难听一些,人不高贵典雅,即使满身都是名牌,也是土包子一个。本来,最好的时髦是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如今成了紧跟名牌走,从手机到汽车,大家只要有钱就一窝蜂地追随。从媒体到娱乐,从买房到出国留学,人变得越来越容易受外界的暗示和操纵。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人很可能变得越来越缺乏常识,越来越虚荣,喜欢攀比,不会在大量的信息面前作出自己的选择,不会问自己:这是不是我需要的?这是不是适合我?

  每年有大量托福和GRE考高分甚至满分的中国留学生到美国留学。但是,一到海外,寂寞就像虫子在啃咬这些中国学生的神经。现在,中国留学生普遍的最大弱点是不但社交能力差,独处能力更差。他们离开亲友身处异国时,这种生活的基本能力差便凸显出来,英语再流利也无济于事。社交能力差,表现在不主动参与和缺乏人格魅力。独处能力差,则表现在独处不快乐,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特长和兴趣来丰富自己的个人生活。
34节:18 职场成功从快乐独处开始(2)


  在新东方受训后托福和GRE考高分、现在宾州某大学读计算机专业的赵磊这样描述自己:我没事干时,就是上网或借DVD看电影。整整两年,我几乎都是这样度过的。有时,我恨不得立刻买机票飞回国去。太寂寞了!像赵磊这样的留学生还有很多。反之,美国人到中国留学,大多不会有这种情形,即便他们的中文很差,他们性格外向,很主动参与到中国人的圈子里。他们独处时也很会玩,自得其乐。美国人独自一人背着包到处玩很常见。

  人没有良好的独处能力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我们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孤独,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此。过去几十年来,美国出现的系列谋杀犯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缺陷是他们无法平心静气地独处。正如系列谋杀犯丹尼斯?尼尔森被抓住后所说:我一旦独处,没有任何快乐,就有冲动去杀人。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发生后,所有媒体都连续好几天追踪报道,大家都在询问缘由,连其家人都无法理解。我认为其中缘由之一,是凶手赵承熙无法平安独处,无法让自己快乐,即使同学愿意与他来往,他也拒绝,害怕别人会了解自己。

  这里有一点教训是我们必须吸取的:在独处时我们必须要有能力使自己快乐。否则,我们虽然不会去杀别人,但却可能自杀,特别是心理自杀,变得忧郁烦闷。55%以上的中国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状态是郁闷,原因之一是他们独处能力比社交能力更差,不懂得怎样自我调整,而是被动地依赖外界促使自己快乐。我们现在所处的大环境比起前几代人不知好多少倍,甚至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但是,如今年轻人见多识广因而要求更高,其独处能力跟不上见识的增长,自然而然很容易郁闷。

  何丽是一位80后广东女孩,高中毕业后到英国留学,在大学里英语补习班进修,打算第二年考入本科。她从小生活在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位CEO,母亲在银行做投资。因为太忙,父母雇了一位年轻保姆时时陪着她,照看她。在她7岁时,春节期间保姆回家过年,父母吵架,母亲气愤而外出,父亲追出去,留下何丽一人在家。这是她一生中第一次独处。她很害怕,父母吵架时凶相毕露的场面在她脑海里盘桓。她哭着哭着睡着了。等她被惊醒时,却发现一个小偷正在家里翻箱倒柜。原来,父母一时冲动跑出去,没有关门。路过的小偷看到屋里只有一个小女孩在睡觉,便放肆地偷起东西。何丽被吓得大叫起来。小偷用抹布堵住她的嘴,把她捆绑在床头上。正在这紧要关头,她父亲回来了。虽然小偷被抓了,家里也没有任何损失,然而何丽心理上的阴影却难以磨灭。那次经历使她以后很难一人独处安静地学习。她在国内没考上大学。父母无奈把她送到英国留学,同去的还有二十几位广东富豪的孩子。在英国,何丽也从没有独处过,同寝室的是另一位广东女孩。平常无论到哪里,她都是和这二十几位富豪孩子当中的几位在一起。第二年,何丽没有考上英国本科。父母犹豫着要不要把她接回中国,但是,何丽不愿回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儿童和青少年时代独处时的心理经验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如果一个孩子独处时的心理经验常常是快乐的、正面的,那么,成年后他会很乐意接受独处;相反,如果他独处时的心理经验常常是伤心的、负面的,那么,他成年后独处时就变得很难过,要靠打电话聊天、看电视、吃东西等逃避独处,而且即使如此也无法排除郁闷的心情。美国系列谋杀案犯中,许多人童年时被父母忽略或被暴虐甚至性侵犯,他们在独处时感到恐惧悲哀而自卑,病态后就以杀人作为得胜而获得自信的手段。

  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那些有卓越领导才干的人往往是很会领导自己的人,即有出色的独处能力,知道如何消遣或工作,不会因为没有社交而苦恼,相反在他需要独处时会拒绝社交,给自己制造机会独处。

  这些领导者中,很多人童年时家庭并不富裕。林肯10岁时母亲便病逝了,克林顿刚出世一个月父亲因车祸去世。但他们的童年都有共同之处:家庭富有爱心,教会他们自强,苦难造就了他们很强的独处能力,使他们独处时有积极自信的心理经验。林肯没上过大学,他把很多独处时间花在自学法律上,考上律师,最终成为总统。林肯有忧郁症,如果他不是独处能力很强,别说成为总统,要做一般的律师都够戗。克林顿的母亲是非常乐观的人。丈夫去世后,她非常坚强,她离家上大学拿到文凭。她顽强的独处能力对克林顿的心理影响很大。克林顿说过:我从不在乎独处,相反我想独处的时间太少了。
  一个人有苦难的童年并不可怕,相反,现在那些童年条件优越的孩子,由于备受关注,缺少独处经验和能力。而如果一个人从小有很好的独处能力,他会很自信,他会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会明白独处和社交一样很宝贵。一个孩子将来能不能成才,就看他能不能独处得好。若一个人能很好地与自己相处,即使他的社交能力不强,他一样可以成功。很多作家(比如严歌苓、林白、海岩)都很内向,但个性独立,有很强的独处能力,他们成功了。我绝不是说社交能力不重要。然而,一个人虽有很强的社交能力却没有独处能力,在孤独时很难专注,很难独自承受困境,这个人可能会在大众面前一时显赫,却会在心理上出问题,得不到真正的快乐,甚至自杀或者伤人。
35节:19 独处让我自主坚强(1)



  19 独处让我自主坚强

  大学生毕业后在开始工作前,有经济条件的家长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让孩子独自去远方或国外旅行几个月。让他(她)做出预算,每天只能花多少钱,住便宜的青年旅馆。这样,他(她)会碰到很多困难或问题,需要他(她)在陌生环境里独自解决。这对培养孩子的独处能力很有用。我在国外旅行时,经常碰到这样独自旅行的大学生。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自己打工或工作存够钱后辞职去独自旅行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一年。

  有些读者担心那样会影响自己的就业机会,其实不然。你在面试时,告诉对方你为了挑战自己,提高自己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而特意选择了去旅行一段时间再工作,我相信有头脑的老板都会喜欢这样的人。我曾有一位朋友,辞职独自去周游世界一年,回来后再找工作面试时,人们非常敬佩她的勇气和挑战精神,结果她得到了一份在耶鲁大学当副院长的职位,比她辞职前在非营利机构的职位要高得多。

  本书谈到的软能力,并不是我本人做得怎么好,相反,大多也是我的毛病,很有代表性,很普遍。之所以写出来,是希望其他人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过,这一章所谈的独处能力,却是我从小到大的长处。独处让我坚强。我在这里简单地分享我的经历,或许对读者有所启发。父亲在我两岁那年被关进了监狱,发配到青海劳改。母亲一人养育6个孩子,我最小。家里非常贫困,大姐只好报考无须交学费还有饭钱的师范大学,二姐放弃大学梦进了护士学校。母亲忙着养家糊口,根本没空管我们读书,只盯着我们是否按时干完她从厂里带回来的加工手套的活,以便除了她的工资外还可以挣到一点钱来补贴家用。我从小在学习上非常自觉,学得很轻松,从来不用家人操心。除了一个姐姐年龄比我大3岁,哥哥姐姐们的年龄都比我大很多,根本不可能玩到一块儿,再加上我小时候极缺营养,非常瘦,脸上老是拖着鼻涕,并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弟弟。在家里我几乎都是独处,自己看书、加工手套,独自玩。我喜欢读课外书就是小时候独处时养成的习惯。读者可能会担心,独处能力好,是否会不想社交了。以我童年经历来看,不可能。我正因为在家经常独处,一旦出去和小伙伴玩,我会玩得很疯,常常废寝忘食,需要母亲或哥哥姐姐扯着大嗓门儿叫我回去。人是社交动物,除非特别内向、没有自信或是不好意思,孩子都喜欢和同龄朋友玩。只要独处和社交能够平衡就行。

  无论是独处还是社交,必须有某种自信,虽然这种自信当时我们可能并没意识到。我小时候虽然体质太差,体育运动不行,但学习成绩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名列前茅,跳过级,初中当过文艺宣传队队长,还是班里出墙报和黑板报的主力,高中当数学课代表,作文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来读,有一篇作文还被选进书里出版。老师的表扬和同学对我的羡慕,给了我一种自信。

  我16岁去农村插队,一人独居一室,自己做饭洗衣,照料自己,在壮族乡村里度过了极其艰苦的3年。回城后,考上南开大学,远离家乡。大学毕业后,一人在外地工作。考回南开读研究生,毕业后又是一人在北京生活。这对提高我的独处能力很有帮助。到美国的头两年,既有文化休克,又是单身汉,我没觉得什么苦。因为这种洋插队的苦,比起我童年和在农村插队时吃的苦,实在算不了什么。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时,我在纽约州精神病院每周工作20小时,又是全职学生,压力大得头发直掉,我都独处得很好,也交了很多朋友。
36节:19 独处让我自主坚强(2)


  到美国之前,我发表过社会心理学的文章,编过教材,但从未写过文学作品。留学后,因为语言和文化差异,失去了原来老同学、老朋友和亲人的社会网络,人变得相对独立,有更多的时间独处,这让我更关注自己内心和精神上的独立。好像在世上活了好多年经历了很多人生曲折后,出家入佛,进入了一个新天地,但不是一个从小在寺庙里读经长大的和尚,而是一位品味了世界后的回归者,故事不再仅仅是故事,而是亮光和生生不息的源泉。1992年夏天,我还是博士生,独自一人跑到西欧游玩,自由自在。没人交谈时,我就和自己聊天:写在日记本上,还写了14首诗。正是那次旅行之后,我从此走上了业余写作的道路,因为其中一首诗发表成了我的文学处女作,受到鼓舞而一发不可收拾。正是独处和精神上的独立,为我展开想象的翅膀。我除了写诗,也写散文随笔,甚至写了长篇小说。我到美国最大的收获不是学位,也不是进入金融界做事,而是找到了自己的心之所属:写作。如果没有独处,我不可能发表300多篇文学作品。因为写作,我的生命变得丰富多彩。这十几年来,独处的很多时间,都成了我写作的美好时光。经常有读者问我,你怎么会有空写作。说穿了,来自我独处的时候。只要是一个人,即使在火车里、在飞机上,我都可以写。这就是我以写作来打发独处的经验。我之所以给打发两字打上引号,是因为我不是被动无奈的,而是主动的,非常喜悦的。如果我们独处得好,又能善用零碎时间,我们能做的事一定会比别人多。大学生不妨早一点开始体会这一点,竞争力也会早一点开始提高。

  哪里是心之所属的地方,哪里就是人的好去处。我们的家,在我们的心上。咱们中国人说四海为家,就是这个道理。不管在哪里,只要一个人心有所属,当他独处时,他内心也不会空虚无聊,就会有美丽的火花在寂静里放射出奇异的光芒。我已习惯了给生命独处的机会。一个人去听音乐,看电影,读一些好书。我在曼哈顿上班,离现代艺术博物馆很近,有时下班独自一人去看画展或影展。在家我会静下来写作,真正享受独处。我妻子非常支持我这样做。这并不妨碍我们一家出去血拼,去旅游度假,也并不妨碍我和她两人外出浪漫一番,去欣赏艺术。只是有了孩子,我们不得不放弃很多我们夫妻俩喜爱做的事。我想说的是,成家后,人仍需要让生命独处来挖掘自己的潜能。我绝大部分的写作和博士资格考试,都是在婚后和在美国正式工作之后。成家立业,让人有了安定感,独处时更从容,知道不想独处或需要调节时,有自己的家做避风港。

  有了小时候的这些经历,再加上成年后的自身体会以及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在我的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把独处能力作为一个重点来培养他, 让他学会自己玩,自己动脑筋。

  年轻家长必须明白:除了和父母共玩,孩子需要一些独玩的时间。孩子需要一些时间自主自由地设计自己的游玩,规划自己的游玩,享受自己的游玩。孩子独玩,如同成人的独处时光。在这过程中,可轻松愉快地安排自己游玩的步调,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独玩时,小孩不需时时在意别人的眼光,而能体会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就如同成人喜欢一个人静静地读报、读书,不受到干扰,因为这是可以沉思的时刻。当孩子独玩时,他尽情且专注与玩物交谈、互动,与自己在一起。

  当婴儿身心舒服时,他常能自己咿咿呀呀地发出声音,玩弄着自己的手脚,尝试运动着自己的身体,这就是婴儿独玩的时刻。虽然大人无法确知婴儿在想些什么,但不难发现,孩子愉悦地享受着与自己玩。当婴儿学会爬,学会走,他的玩乐开始扩展到自身外的空间与物品,使尽所拥有的移动能力,摸弄他触及到的物品,专注探索着外物,直到他玩够了,他自主地移向下一个目标,继续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认识且熟悉自身以外的世界,发出愉快的叫声。可惜,父母在孩子长大懂事后,却忘记了孩子婴儿期这种独处的本事,什么都要管,反而扼杀了他独处能力的提升。一个人自主创新能力差,很可能与小时候父母什么都要管有关。
37节:19 独处让我自主坚强(3)


  独玩是培养孩子自主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如同独处对成人的意义,在独玩时,孩子感受自己,重整自我。独玩时,他充分实现自己的想法,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尝试各种办法解决问题,自己动手实践,这对培养其自主创新及自信心很重要。这是孩子自我的真实展现,包含着他的情感与反应。相反,在与他人(尤其与成人)互动时,孩子的思绪与行为表现往往掺杂着他人的意见,较难完整随着自己的情感与思绪发挥。孩子的独玩,是其内心专注的时刻,如同成人专心做一件事。这种独处时的专注,是他未来成功的保证。

  现在,中国孩子的生活被各式各样的学习活动填满,造成父母与孩子身心皆疲累。殊不知,这还会使得孩子失去独处时沉思内省的能力。过多外力的干涉,过度教导,会剥夺孩子自主判断的机会。虽然在父母管制下,孩子在人生道路可能提早起跑,然而,人生是一段长跑的历程,需要孩子在每一段路程中,冷静、清楚地判断自己的步伐,施展自主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很多是由孩子的独处开始的。

  孩子独处时间的长短需视其个性而定。对于缺乏独处能力的儿童,可以由10分钟开始,待孩子能习惯10分钟独处后,再逐步延长时间。约定的独处时间内,若孩子对父母有互动要求,即使是简单要求我想跟你说句话,父母需要很坚定地提醒孩子:这是独处时间,当规定时间一到,你再告诉我。有些孩子可能会耍赖,只要仍在独处时间内,父母都应坚定地提醒他,并坚持不予理会。这对孩子学会独处很重要。

  孩子独处独玩时,父母干涉介入应减到最低限度。除非有发生危险的可能(例如爬到窗台、把玩利刃等),否则父母宜静静地在一旁做自己的事。当孩子独玩时,父母不需要刻意赞美或提醒孩子。父母不着痕迹地在一旁欣赏或专注做自己的事,就是对儿童独玩最好的称许及示范。此外,在独玩之后,父母可与孩子一起分享各自在此段时间进行的事或活动,例如,告诉孩子刚刚我读了这篇文章,我好喜欢,或你看,我把客厅打扫干净了,我好高兴!也可以问问孩子:你刚刚在玩什么?聆听孩子的独处经验。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在一旁细心观察孩子独玩的状况,当发现儿童不时张望父母时,父母则主动走过去,给他一个拥抱,不需言语,然后很自然地静静离开。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则需要让他开始学习独处及尊重父母的独处。父母可与孩子对这段时间做一些约定与讨论。让孩子知道,在这段时间内,我们各自做自己的事,彼此都不能打扰,有困难也要尽量自己先想办法解决。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会做家务的小孩到了职场和成家后也勤快,少抱怨。孩子13岁后必须完全能生活自理,自己能做饭洗衣,父母不在时能管好家。到了13岁后,家长可有意外出,把孩子留在家中测试孩子的独处能力。孩子长大后,脱离了父母的照顾,再加上读书、工作种种因素,独处会愈来愈多。如果缺乏独处能力,即便成年了,很多人精神还是不能独立。强化个人生活的基本能力即社交能力和独处能力,对我们新生代太重要了。
38节:20 每周独处一次


  20 每周独处一次

  提高独处能力的一种方法是每周独处一次。通过独处,我们会有意无意地了解自身的创造性或艺术性。这是生命中的特殊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我们开放自己的想象力和激起独特的兴趣。无论我们认为自己是否有创造力或体育、艺术才能都没有关系。每周进行一次这样的活动,会激发我们的创造力,提高我们的独处能力。

  每周有一天抽一段时间,让自己独立做那些一直想做但没有做的事情,或从前喜欢做但现在被搁在一边的事情。当做这些事情时,独处是很重要的。不需要在乎他人对你的评头论足。这同样也是学会享受独处时光的大好机会。

  独处时做什么呢?从玩儿开始。

  想办法玩儿一些需要动脑筋的,比如组装一辆汽车玩具,或试着做木雕。做些表现创造力或具有艺术性的活动,如绘画、雕刻、写作、拍照。列出自己喜欢做或想实现的10件事。根据年龄,可选择做包括以下一些一个人能做的活动:


  写故事或日记

  画画

  拍摄周围所有种类的树或建筑

  尝试做多种风味的饭菜

  创作可演出的节目

  学习一种乐器

  练武术

  读一些以前没有读过的书籍和杂志

  在街上观察人们,把观察到的写下来或画下来

  骑自行车,慢跑或游泳

  设计一个新的工具或物品

  打扫房间

  听音乐

  整理花园

  装修房子

  到公园去散步

  在雨中漫步

  唱卡拉OK,练嗓门儿

  在阳台上做个雪人或进行太阳浴

  练哑铃

  设计衣服款式

  一旦列出想做的事,就可选择一些感兴趣的事情加以关注,比如,购买需要的用品,或者收集资料。对于一项活动,例如写作,必须坚持做至少3个月,每周独处一次来进行。经过3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人会感觉到自己在这方面的成长,是一位创作者。在这些富于创造性的日子里,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画一幅画,那么画得好坏并不重要,画画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真正专注画了,而不仅仅是想想而已。当开始进入画画的状态时,人会慢慢发现自己所拥有的创造力,也会感激能一人独处的机会,会发现原来根本没有想到的潜能,具有比想象中更多的创造性。

  当最终完成目标时,人会充分体验到满足和自信。可以和亲友庆祝这个结果。如果写了一部小说,那就给朋友和亲人看看,甚至可投稿。不管人们怎么说,一个人会体验到一种完成目标后的美妙感觉,会发现独处使自己有更多的收获,发现自己具有以前从没有注意到的创造力,会使人变得更有信心,从而更喜欢独处。可能令人更开心的是,一个人因此有了业余爱好。业余爱好使独处变得丰富多彩,甚至有时恨不得多一些独处时间。

  所以,培养业余爱好对加强你的独处能力很有用,你一辈子都会受益。年轻人休闲独处时,最好是利用此时来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不但独处丰富多彩,也为社交增添话语权,使社交变得高层次、高品位,别人也会越来越被你内心世界的丰富而吸引。
39节:21 不做高学历文盲


  21 不做高学历文盲

  最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朱永新先生炮轰我国现行教育中的三大病症:文理分家、 阅读能力下降和教育行政化。其中前两大病症,正是我在这里要指出的。我们高中文理分科,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下降,使得我们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分离,降低了国人整体的人文修养。正如朱先生所说的,理工科学生不再学历史、地理,不再和伟大的思想家对话,那么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就有问题,对中国问题、对人类问题、对民族文化的关系、对环境污染问题等等就会很少关注,我们在职场上很可能是只会生产的机器人。

  我国现在每年出版图书不下30万种,但是每户家庭的图书消费量不到1?75本,人均阅读量4?5(日本55本,美国50),这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呈反向发展。国人的阅读力一直走低,直接导致国民素质特别是人文修养的降低。

  这两年,中国高校学生频频跳楼自杀,以致有现在流行跳之说。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在短短10天里有4人跳楼自杀。我找不到全国的统计数据,据《杉达大学论坛》20012007大学生自杀统计(不完全),至少有327名大学生和研究生自杀。高校学生出现自杀事件,已成了中国新闻媒体上常见的报道。高校学生频频自杀,除了求职失败、恋爱受挫和某种压力太大等外因,其中两个很重要的内因是现在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太差,缺乏独处能力,因而不能面对挫折。

  在当今社会,我们很容易丢失精神罗盘。在充满原罪的后现代里,零度道德事变继续恶化,甚至出现了震惊国内外的大规模的毒奶和毒食品事件。应试教育所制造的低级思维模式,加剧了华夏文化的退化进程。中国在制造大批富豪的同时,也制造了大批高学历文盲,他们懂一点专业皮毛而徒有学历,人文素质极差。正如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指出,高学历文盲的繁殖,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严重威胁。


  国内许多高学历的人对我说,现在他们根本不读人文书,早已没这心思。坐出租车,甚至买车、上饭馆,花钱都很大方,但是要买一本与自己业务没有关系的人文书,却心疼得要命,要犹豫半天。大家只忙着赚钱而忽视人文。原因至少有两个:一是我们的社会和高学历者本人只重视其学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如文革前的初中生,硕士不如文革前的高中生,博士不如文革前的大学生;二是市场经济化后,金钱得胜的凯歌响彻天空,竞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激烈、更残酷,人们休闲时间里宁愿无所事事,上网聊天,也不愿读一本书。

  在美国和日本,青少年自杀是其死亡的第三大原因。我在这本书里讨论这问题,其目的就是我反复说的,不希望看到自己的祖国在全球化过程中把美国和西方文化垃圾捡进来。好在美国除了法制,有强大的基督教力量和对穷人的社会福利,这两样在人文精神上弥补了美国在文化艺术历史上的人文不足。离开这两样,很难想象美国能有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只看到美国的法制,却没意识到美国这个金钱挂帅的国家有基督教价值观和人道主义作为文化的支撑点和杠杆,而基督教价值观的核心是爱。固然有各种各样的美国公民,但这个文化支撑点却是难以动摇的。而我们缺乏文化的支撑点和杠杆,地方法制不健全,又如此忽视人文,人一旦太认真却又想不开,独处时心里更是非常空虚脆弱,难免厌世。缺乏这两样,人只能依赖朋友。

  26岁的博士生孔耳在遗书里说:自己过于内向且偏执,再加上常常的怯懦与随波逐流,都使得我太依靠自己的内心。一个依靠自己内心来生活的人,本来是很好的,孔耳为什么反而要自杀呢?高学历文盲,自然而然视野窄,对生命、对外界没有高尚的品位,只有随波逐流,别人的标准和媚俗的眼光就成了自己内心的标准,而不是量力而行,一旦复制别人受挫,便容易灰心。

  孔耳内向且偏执,很可能没有朋友。独处能力对他更为重要。高学历文盲若没有信仰,没有爱好,当内心空虚脆弱时,拿什么来填满心里的空洞?这些,孔耳父母也许根本没想到,只盼子成龙,学位,再学位。在我们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和高考指挥棒下,我们现在有多少孩子有出色的爱好?有多少大学生和博士具有人文素质和信仰?我们的家长有责任。许多家长本身就没什么爱好,甚至嘲笑人文艺术。经济上升和金钱,并不能取代个人内心的需求。当我们一波接一波地大演盛世之风而忽视公民的人文素质,我们有可能成为办公室机器人电脑人

  孔耳的父亲在万分痛苦之中感叹:孩子,你怎么能这样自私?你让父母痛苦余生!孔耳在遗书里承认自己是个极度自私的人。他父亲因糖尿病受影响的一只眼睛因他自杀而哭瞎了。孔耳死前肯定想到了自杀对父母的致命打击。可是,在旁人看来感情和事业都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孔耳,却义无反顾地走了。他父亲把他的遗书公开,希望年轻人对社会负责。然而,我们是不是也需要想一想:我们家长是不是忽略了孩子人文素质在内的独处能力?

  人文精神的精髓是爱心和人道,善良平和。

  缺乏人文精神又追求虚荣浮华,就是腰缠万贯也容易厌世。而缺乏人文精神的个人,则很可能极度自私,对现实采取逃避方式。我们普遍缺乏公共意识(见第7),实质上也是对物欲横流、人心极为浮躁空虚的现实的不满和逃避。现在,浮躁已经成为大家共识的通病。其原因,除了大家都恨不得急功近利发财,最主要的是现在中国年轻人普遍没有什么爱好,缺乏人文修养,静不下心来修炼自己。

  所以,我们培养社交能力的同时要特别强调独处能力,在独处中深化人文涵养,感受精神的快乐和幸福,特别是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可以这样说,独处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事业成败和命运。

  任何一种生物在他诞生的时候,都被赋予了生存基因,本质是不会自杀和杀死同类的。如果一种生物天然有自杀倾向,那一定早就灭绝了。
  独处将使我们更深地回归生命本真,成就源自生命的辉煌人生。
40节:22 源自身体的心理弱势



  第五章 你具备身体优势吗?——体育运动能力

  22 源自身体的心理弱势

  2004年夏天,我陪同一个中国企业代表团在纽约考察,这个代表团主要成员都是国内出色的企业家和知名的金融专家,其中有在美国留学过的海归,有专业背景很强的翻译。这次考察的目的,是和华尔街几家投资银行和公司讨论如何协助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美方的目的当然是希望从中获取高额的代理费。这样的考察中方显然占有主动权,心理上应占优势。因为只要企业符合在美上市的条件,中方可在这几家银行和公司任选其一做代理商。

  可我万万没想到,一个星期的谈判交往中中方的表现让我大为诧异。这些在国内经常侃侃而谈、威风凛凛的企业家和金融专家在谈判中表现得很没有自信,有时候甚至连说话都不甚流利,对美方一味地表露出敬仰、崇拜之情,不断让步。过分尊崇,什么都由对方说了算,特别在商业交往中很可能是坏事,反而让对方有意无意地瞧不起我们,或借机占便宜。要知道商业谈判中最忌讳的一点就是一方在精神上完全臣服于另一方。私下里我问中方代表成员:你们都是很优秀的企业家和金融高手,你们绝对不比对方差。干吗在美国人面前唯唯诺诺?他们七嘴八舌。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其中有一点每个人都提到了:

  身体差而带来的精神面貌差和心理弱势。

  我在此引用上海一位30多岁公司总裁的原话:我在公司和国内任何地方都很能侃。不知怎么搞的,到了这里就好像被一把锁锁住了。这里有好些微妙的因素。但是,有一点我是非常肯定的,就是这些美国人的健壮,目光炯炯有神。他们站在我们面前,有一股很强壮的人气,无形中在心理上压倒了我们。每次见面,我一眼望去,我们中方显得很拘谨,缺少人气。而对方精力充沛、风趣自然、谈笑风生,显得非常自信、红火。

  为什么会这样呢?

  身体是我们与他人互动的首要符号。用现在流行的话语说,身体是与人交往的文本。大家都知道第一印象在初次见面中的重要性。在第一印象中, 身体形象是起决定性的因素。身体形象,并不是说一定要长得多漂亮多英俊,而是说整个形体和素质以及由此散发出来的气场,或者说是精神面貌。我们很多人都已经认识到了在重要场合要穿着得体。其实,这只是身体形象最为基本的一小部分。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深入讨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身体形象,我们该如何打造自己的身体形象。

  身体素质差而导致的心理弱势,让我们在和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交往时,往往不如对方有人气,容易失去自信。以前是我们穷,没有底气。可是,今非昔比。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耀眼的明星,中国经济在过去10年交出了非常亮丽的成绩单:GDP年均增长率在9%~11%,外贸总额增长35%以上而突破1万亿美元,国力突飞猛进。2005年,中国经济更为辉煌,拥有美国国库券8190亿美元,私人储蓄率为40%2007年,外汇储备超过1?53万亿美元,居全球第一。

  可是,为什么我们在和美国人面对面交往时仍然显得没有心理优势?

  在陪同中国企业代表团时,我注意到,住在同一家酒店的中美双方人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美方很多人早上或下午谈判结束后会去健身房锻炼、游泳或跑步,而中方没有一个人去锻炼。我和美国几个代表谈起这个问题时,他们告诉我,他们这样繁忙工作,没有强壮的身体是不行的。他们出外旅行,都带着运动鞋或游泳裤,无论到哪里,都会去酒店健身房锻炼或去游泳池游泳。花旗银行全球商业风险总监布鲁斯说,他平时每天7点前就离家上班,5点半就起来锻炼45分钟。不到40岁的摩根投资银行执行副总裁大卫对我说:健身不仅是让我保持健康,精力旺盛,更重要的是让我有良好的身体形象,让我 feel good (感觉良好),更有吸引力。而良好的身体形象、充沛的精力、自信、稳定的情绪和吸引力,这都是职场成功的软能力。通过这件事,让我深感到身体素质对人的精神面貌的影响。体育运动可培养出很多出色的软能力!
  身体是人最直接的镜子,它反映的绝不只是肉体。身体健壮者春风得意,自信活跃,在心理效应上具有优势。一个人有健美的身体,会使他增添魅力,在和别人互动时更活跃。反之,这个人很可能精神不振,缺乏活力,两眼无神。因为身体反差而带来的精神面貌的弱势使得我们在心理上自然而然处于一种被动或敬畏对方的状态。可是,我们脑子里往往把身体和精神面貌以及心理隔离起来看,很少从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的角度去看体育运动能力的重要性。

  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我们的精神面貌差和心理弱势是否源自我们的身体?
41节:23 头脑要发达,肢体更要发达(1)



  23 头脑要发达,肢体更要发达

  2004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在丹麦搭错了火车,等我察觉时已是下半夜,途经一个小站,我只好跳了下来在候车室里等着坐回头车。凌晨三点半,候车室里只剩下我一个人,3个小伙子闯了进来。他们看到我独自在候车,便跑到候车室外面转了一圈,确定没有别人,便回到屋里直奔向我来,要对我动手。我意识到我可能遇到抢劫的了。我怎么也想不到富裕的北欧丹麦居然有抢劫犯,还没来得及恐慌,他们却在我面前停下了脚步:你是中国人?你从香港来?我们是朋友,我们尊重你。他们和我握手,扬长而去。他们走后,我反而后怕起来。3个小伙子,我怎么也不可能对付得了。他们对我有什么好怕的呢?为什么没敢动手?想必是我当时头发极短近似光头,穿着无袖衫露出粗壮的胳膊、显出结实的胸脯,他们担心我是香港功夫电影里的中国武林高手。

  这几年,中国人到海外旅游频频被人抢劫。我们媒体在报道时叫大家不要炫富露财,却忽略了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身体大都不健壮,男人大都不阳刚,四肢不发达,人家觉得我们好对付,我们才被人欺负。若那晚在丹麦我不是因夏天穿得少而肌肉显示出来,想必会被抢了。健身的作用还包括防强盗,这是我原没想到的。

  如果我们威武强健,除非抢劫者有枪,对方动手之前不得不掂量一下,起码他们得想一想咱们的中国功夫。早在100多年前,西方人就把咱们中国人称为东亚病夫,欺负我们。我们老前辈在20世纪初就大声呼吁,国人要在世界上自立,首先要在身体上自强。遗憾的是,百年过去了,国人仍尚未重视。

  中国功夫应该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大家从小都要学一学,既健身又能起到自我防卫的作用。

  让我们来看看中美两国三个有趣的现象:

  (1)在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中身体强壮的少,大学里学习非常好而身体又很棒很健美的人少得可怜;而在美国,知识分子和大学生身体很棒很健美的,遍地都是。

  (2)哪怕是周末,在中国很少看到年轻人在锻炼,到处都是老年人在锻炼身体;而在美国,锻炼者大多数是年轻人。

  (3)中国蓝领阶层肥胖者少,肥胖者里中年白领阶层居多;美国则相反,肥胖者中蓝领阶层居多。

  造成这三种现象有以下原因:

  第一,我们蓝领阶层的体力强度远远比美国蓝领阶层大。美国蓝领阶层有汽车的人很普遍、工作机械自动化程度高;而我们蓝领阶层则相反,体力劳动强度大,无意中身体得到了足够的锻炼。

  第二,在美国,就整个社会而言,教育程度和身体健美成正比,即教育程度越高,肥胖者越少,肥胖者以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占多数;而在咱们中国,教育程度和身体健美并不成正比,越有知识,肥胖的可能性越大。

  第三,我们传统文化对身体锻炼强调的是养身长寿。年轻时抵抗力好,没什么病,也就不重视锻炼。等到年老退休或下岗退休有时间了,为了长寿或没医疗保险了才注重锻炼。美国文化则非常强调外表形象的心理作用,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为了健康,更为的是塑造一个漂亮的身体形象,让自己更自信更有魅力。

  第四,美国文化是阳刚文化和肢体文化。在这种文化里,人们崇尚健美,敢于冒险,以征服为荣,身体棒,精力旺盛。中国文化是阴柔文化和饮食文化,人们崇尚儒雅形象,男人斯文女子气,求稳平和,我们保健的第一手段和主要途径是饮食,而不是体育锻炼。
42节:23 头脑要发达,肢体更要发达(2)


  我们历来有身体是本钱的说法,可是,我们积蓄这本钱,靠的是吃,而不是重视体育锻炼。我们骨子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轻视肢体发达的意识。尽管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在中国流行了好多年,可是轻视肢体发达的文化意识深深影响着我们社会的现状。国人过去被称做东亚病夫,除了是贫困造成的,根源是我们中国文化不是重肢体的文化。在我们脑子里,肌肉发达的男人都是运动员或体力劳动者,而不是知识分子。我们大多更欣赏儒雅男子,而不欣赏阳刚硬汉。例如,《西厢记》《红楼梦》里受到欢迎的都是文弱书生,受到嘲笑的都是四肢发达的壮汉。我们很多人包括学校老师也常常在嘲笑学习差的孩子时,使用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样的话。即使是在美国待了很多年之后归国、对年轻人和思想界很有影响的一位文人,在其著作中也把上健身房锻炼讥讽为上刑具

  我把我们文化轻视肢体发达的这一看法跟许多同胞交流,很多人同意我的这一看法。有一位朋友深有体会。他早年在北大荒插队多年,锻炼得很壮实,性格豪爽,考上大学毕业后在大学里任教,很有才气,非常能调侃。可是,别人给他介绍恋爱对象,很多姑娘都不愿和他见第二次面,原因是他不像斯斯文文的知识分子不儒雅。他哥哥没上过大学,但人长得很秀气,戴眼镜,书生样子,很容易被女方接受。我的朋友当时觉得奇怪,他哥哥一针见血地指出:你虽然是大学老师,可是你这样子像一个体育老师。我们很多人内心里是瞧不起体育老师的。

  所以,我们脑体分家,即知识分子里很少有身体健美强壮者,知识分子因为身体差而英年早逝者不胜枚举,这方面的报道很多。同时,身体健美强壮者里很少有知识分子,多半不是运动员就是体力劳动者。我们知识分子的普遍现状是头脑发达而四肢无力。随着高科技在生产和服务行业的运用,蓝领阶层的体力劳动强度越来越低,我们可以预见:如果再不强调全民健身,不重视大众体育,未来中国后代除了职业运动员,恐怕难有身体健美者。

  身体是自我形象的本原。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全球化意味着竞争越来越激烈。头脑要发达,肢体更要发达——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要成为职场竞争的赢家,要想有旺盛的精力去保持赢家局面,要想具有良好的外部形象,我们必须改变轻视肢体发达的观念,把提高身体素质、锻炼身体作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43节:24 别让身体弱势成你职场绊脚石(1)


  24 不要让身体弱势成为你职场的绊脚石

  怎样才能算是身体健康而素质好?这应从两方面来谈。用英文来说,必须是 Have a good shape and fit 。首先,我们要 have a good shape,必须有良好的体魄,身体形象佳。其次,要fit,身高和体重应成比例,肌肉结实。这里所说的身体形象佳,不是指天生丽质或长得漂亮,而是说身体健美。

  一个人身体不健康,肯定影响其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这已被心理学和医学的研究所证明。如果没有很好的心理素质,我们在比我们高大强壮、比我们有朝气的人面前时我们无形中就被束缚住了。这是心理效应。当然,如果我们有很好的心理素质,我们的谈吐举止本身同样也可以让对方佩服。也就是说,身体素质不占优势的国人,心理素质需要更强更好,才能在与外国人交往时自如。即便是同一国家同一种族的人之间交往,也是如此。

  如今,身体成了人类研究的首要课题。放眼世界,人类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关心自己的身体,各种各样保健、延年益寿的营养药品和自然补品如雨后春笋般在全球到处销售。有关健身的食品和补药,是目前最赚钱的商品之一。然而,人们对自己身体和其状况的了解却非常有限。我们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去攻读学位、去谋求事业的发展,却对自己一生为本钱的身体,很少花点工夫去好好地了解一下。绝大多数人对自己身体的了解是一种想当然的态度,懂的少得可怜。其实,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有所了解,找有关书籍读一读。


  身体处境和时光背道而驰。时间在更新,人却在衰老,而我们对自己身体内部的变化却又是多么的无知。人对它的了解,多半是非常表面的,如每天照镜子、身体不舒服或病了。我们其他方面的知识和见识随着时间得到很多更新,然而我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却没有得到同步更新,这是我们做人的缺陷。

  我从小身体很瘦弱,体育运动能力特差,鼻子常常流着鼻涕。因为家里穷,发育时没法补充营养。30岁到美国奋斗,无论是攻读博士还是后来工作,都很容易疲劳,比起我的美国同学和同事,我的精力差多了,整天犯困。尽管我现在很努力地改变自己身体的健康状态,坚持锻炼,但多少已是亡羊补牢,就像一栋房子根基没打好,乍看还可以,却经不起风雨吹打,容易出毛病,甚至突然倒塌。我5年前血压就有点高,而头发早在10年前就开始掉了。我40多岁的老同学中,有几位已不在人世,很多人都有慢性病, 使身体弱势成了职场的绊脚石。希望年轻人吸取我们的教训,否则,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劳累和心理压力很容易把不强壮的身体打垮。

  在如今的时代,没病并不意味着健康。身体内部的磨损或受害,很多情况下是潜伏的,当我们发现时已经太晚了。然而,我们还保留着传统观念健康就是没病,而没病就好,没有强调身体素质对心理的影响。身体是最大的珍宝。长寿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身体的处境好,那直接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病痛让我们受折磨倒也罢了,头痛的是它破坏我们的情绪和生活质量,让我们心里不得安宁。

  放眼看中国,青少年近视的越来越多。除了遗传,缺少运动而看书玩电脑太多,眼睛得不到休息和调节,是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以江西省为例,小学生患近视比率达到20%,初中生达到50%,高中生则达到61%。据《成都商报》报道,10个高中生8眼镜,即成都市57万中学生有45万人均为近视眼。有些高中班级,都难以找到不近视的学生,只是有些女学生为了漂亮戴着隐形眼镜罢了。据最近卫生统计报告,中国初中生近视的比率已达到60%,高中生则达到90%

  很多从一年级就开始上奥数班的孩子,要么是豆芽菜,要么是小胖墩。和他们的父母聊天,多数对自己孩子的优秀成绩很得意,对孩子令人担忧的体质和近视,却觉得没生什么病而颇不以为然。其实,戴眼镜对体育运动极不方便,而小孩又不宜戴隐形眼镜或动激光手术,自然影响孩子们锻炼身体。这样,在体育运动上没打好基础,影响他们终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参与。

  这些年来,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科学家、艺术家在事业如日中天时,猝然撒手,英年早逝,令人痛心惋惜:数学家张广厚、罗健夫,光学家蒋筑英,声学家胡可心,气象学家曾再顺,电力专家陈安乐,船舶专家华怡,物理学家蔡诗东、崔长庚、陈杨,力学家卓克聪,语言学家杨顺安、廖秋思,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钟家栋,小说家路遥、周克芹、莫应非、王小波,音乐家施光南,影视明星李媛媛,导演梁左等。

  让我们再来看看仅这两年来的例子:

  均瑶集团总裁、拥有14亿元家财的富翁王均瑶死于晚期肠癌,只有38岁。

  中国社科院学者32岁的萧亮中在睡梦中突然大口大口地喘气,5分钟后去世。

  清华大学讲师36岁的焦连伟突发性心肌梗死死亡。4天后,该校中年教授高文焕因肺腺癌去世。

  云南电视台年轻主持人张小燕因心脏病突发而倒下,再也没有爬起来。

  浙大数学系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博导、教授何勇,肝癌恶化病逝,年仅36岁。

  著名表演艺术家高秀敏和傅彪分别患心脏病和肝癌去逝,都只有40多岁。

  网易公司代理首席执行官孙德棣先生患癌而死,享年38岁。

  37岁的上海中发电气公司董事长南民因高血压和糖尿病引起脑血栓而去世。

  同仁堂少壮派掌门人董事长张生瑜突发心脏病逝世,年仅39岁。
44节:24 别让身体弱势成你职场绊脚石(2)


  英雄一去不复返!类似的例子我们可不断地罗列下去。很多普通老百姓的英年早逝,只是没有被媒体报道罢了。

  所有关于英年早逝的报道,都没有从我们普遍忽略体育锻炼的角度来探讨这个严重问题。上述这些人绝大多数生前没有经常锻炼身体,甚至根本不锻炼身体。据《东方早报》报道,何勇的妻子哽咽地表示:他对自己的身体总是很不注意。她总希望何勇生前能在晚餐后陪她散步,但他总是以工作太忙为由拒绝。傅彪和高秀敏有共同的特点:胖。我们常把胖当成壮,看成是健康。然而,胖会产生很多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是人的致命伤。

  著名企业家王均瑶英年早逝,曾经引发江浙一带的商贾纷纷去上海体检。一件件惨痛的教训使得人们开始重视健康的问题,于是,有关养生的图书和节目开始火暴。但是,国内有位朋友告诉我,她去北京体育大学书店,那里有关学习游泳、球类等体育锻炼的图书却很少,而且几乎无人问津。

  中国人保健是重视食品而不重视锻炼。中国有号称世界第一的饮食文化,我们讲究吃,全球闻名。现在咱们富了,吃得很好,营养丰富,这本来是很大的进步。可是,很多人富裕了或吃公款,不节制吃喝,反而很有害。营养过剩,又没有足够的体育运动去将其消耗掉,留在身体里只能是负担,自己还不知道,糊里糊涂患了病。在中国,现在高血压和糖尿病已成头号常见慢性病。

  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6年人才蓝皮书》显示,7成知识分子处于过劳死的边缘;30岁到45岁人群死亡率有较大幅度上升,过劳死年龄已突破30岁的门槛。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科研人员患病率高达80%,动物所体检未见异常的知识分子仅5%,数学所患高血脂症的知识分子占71%

  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纵横捭阖的实业界精英,没有输给竞争对手,却输在了自己手里。职场竞争的激烈残酷,使很多企业家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九成企业家表示工作压力大,逾七成认为工作状态紧张。调查还发现,平均每4个企业家中就有一位患有与工作紧张相关的慢性疾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慢性胃炎等。

  据《南方日报》报道,广东市政府对该省19所大专院校、近万名教师进行健康抽样调查,只有10%的教师处于健康状态,20%处于轻度疾病状态,其余近七成的教师,则属于重度健康不佳,成为我们社会亟须正视的问题!这些教师中许多人也是家长,这种双重角色却病态地以身作则,给整个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学生不重视身体素质也就成了很自然的现象。尤其是文革以后出生的中国人大多没什么体育特长,很少去运动。这些人身为家长后,自己不喜欢体育锻炼,就很难有说服力去影响其后代。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孩子喜欢体育运动的概率自然就小多了。

  家长和老师要以身作则,带头坚持体育锻炼。家长和老师教育孩子和学生要注重锻炼身体而自己却从不锻炼,这无形中使孩子误以为体育锻炼并不重要。学校必须表扬那些身体素质好、体育出色的孩子。这样,学校形成以身体素质好为荣的风气,而不是只表扬学习优良者。我每次收到儿子学校的校报,都发现学校登榜表扬体育出色的学生,而且还刊登其照片。这比空头强调身体素质更有成效。美国所有的中学都有各种体育校队,参加比赛。家长们都会去观看、加油和帮忙(如:做裁判,帮买饮料)。家长们还根据自己社区里孩子们的年龄阶段,组织足球队、棒球队或其他球队,周末训练,带出去和别的社区孩子们比赛。

  我不主张发育尚未成熟的中学生上健身房练器材来塑造身体形象,而是参加具体的某种运动便可,例如游泳和球类运动。应该等到他们已不再长高了,即高中后期和上大学后才开始用健身器材练形体健美为佳。国家和教育部应该立法,所有大学都必须有足够空间的健身馆和健身器材,供学生塑造身体形象。必须建立这样一个社会共识:健美的身体形象非常重要,对于人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面貌有很大的正面影响,例如,良好的自我感觉,增加自信,乐于与人相处。这种影响对人成长的作用显然是终生的。




















http://gengwg.blogspot.com/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OWASP Top 10 Threats and Mitigations Exam - Single Select

Last updated 4 Aug 11 Course Title: OWASP Top 10 Threats and Mitigation Exam Questions - Single Select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onsequences is most likely to occur due to an injection attack? Spoofing Cross-site request forgery Denial of service   Correct Insecure direct object references 2) Your application is created using a language that does not support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code and data. Which vulnerability is most likely to occur in your application? Injection   Correct Insecure direct object references Failure to restrict URL access Insufficient transport layer protection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cenarios is most likely to cause an injection attack? Unvalidated input is embedded in an instruction stream.   Correct Unvalidated input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valid instructions. A Web application does not validate a client’s access to a resource. A Web action performs an operation on behalf of the user without checking a shared sec

CKA Simulator Kubernetes 1.22

  https://killer.sh Pre Setup Once you've gained access to your terminal it might be wise to spend ~1 minute to setup your environment. You could set these: alias k = kubectl                         # will already be pre-configured export do = "--dry-run=client -o yaml"     # k get pod x $do export now = "--force --grace-period 0"   # k delete pod x $now Vim To make vim use 2 spaces for a tab edit ~/.vimrc to contain: set tabstop=2 set expandtab set shiftwidth=2 More setup suggestions are in the tips section .     Question 1 | Contexts Task weight: 1%   You have access to multiple clusters from your main terminal through kubectl contexts. Write all those context names into /opt/course/1/contexts . Next write a command to display the current context into /opt/course/1/context_default_kubectl.sh , the command should use kubectl . Finally write a second command doing the same thing into /opt/course/1/context_default_no_kubectl.sh , but without the use of k

标 题: 关于Daniel Guo 律师

发信人: q123452017 (水天一色), 信区: I140 标  题: 关于Daniel Guo 律师 关键字: Daniel Guo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pr 26 02:11:35 2018, 美东) 这些是lz根据亲身经历在 Immigration版上发的帖以及一些关于Daniel Guo 律师的回 帖,希望大家不要被一些马甲帖广告帖所骗,慎重考虑选择律师。 WG 和Guo两家律师对比 1. fully refund的合约上的区别 wegreened家是case不过只要第二次没有file就可以fully refund。郭家是要两次case 没过才给refund,而且只要第二次pl draft好律师就可以不退任何律师费。 2. 回信速度 wegreened家一般24小时内回信。郭律师是在可以快速回复的时候才回复很快,对于需 要时间回复或者是不愿意给出确切答复的时候就回复的比较慢。 比如:lz问过郭律师他们律所在nsc区域最近eb1a的通过率,大家也知道nsc现在杀手如 云,但是郭律师过了两天只回复说让秘书update最近的case然后去网页上查,但是上面 并没有写明tsc还是nsc。 lz还问过郭律师关于准备ps (他要求的文件)的一些问题,模版上有的东西不是很清 楚,但是他一般就是把模版上的东西再copy一遍发过来。 3. 材料区别 (推荐信) 因为我只收到郭律师写的推荐信,所以可以比下两家推荐信 wegreened家推荐信写的比较长,而且每封推荐信会用不同的语气和风格,会包含lz写 的research summary里面的某个方面 郭家四封推荐信都是一个格式,一种语气,连地址,信的称呼都是一样的,怎么看四封 推荐信都是同一个人写出来的。套路基本都是第一段目的,第二段介绍推荐人,第三段 某篇或几篇文章的abstract,最后结论 4. 前期材料准备 wegreened家要按照他们的模版准备一个十几页的research summary。 郭律师在签约之前说的是只需要准备五页左右的summary,但是在lz签完约收到推荐信 ,郭律师又发来一个很长的ps要lz自己填,而且和pl的格式基本差不多。 总结下来,申请自己上心最重要。但是如果选律师,lz更倾向于wegree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