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百事可乐70年代的逆袭:我买的不是可乐,是理想中的自己



编者按:我们总希望把自己完美的一面,展示在他人面前。在消费成为了人们自我表达的一种形式的今天,消费行为本身已经不再局限于满足某样具体的需求了。人们做出购买决策时,考虑的不仅仅是产品的功用,而把重点更多放在使用产品时,自己和别人眼中的形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在品牌推广时,应该把焦点更多地放在消费者身上。百事在50年代有一场成功的品牌推广活动,当时不仅提高了市场地位,更抢到了巨头可口可乐的蛋糕。现在成功的品牌苹果、三星和星巴克的品牌战略,也能看到从百事曾经品牌战略的影子。本文编译自medium的原题为 “People Don’t Buy Products, They Buy Better Versions of Themselves”的文章。
那时还是1957年,百事公司和很多年轻人一样,遭遇了身份危机。虽然市场推广非常卖力,但是百事在其永恒的死对头可口可乐对手面前,渐渐败下阵来。可口可乐那时也是市场上的龙头老大,就算百事把价格降到可口可乐价格的一半,百事和可口可乐的销售量也僵持在1比6 。并不是说百事可乐的产品有什么缺陷,而是百事的品牌文化还未成形,显得优柔寡断,甚至像无头苍蝇似的,要对抗强大的可口可乐,还真不是一天两天能赶得上的。
当时,可口可乐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对手,他们已经成功地说服美国大众,在可口可乐的玻璃瓶装的不仅是可乐,而是美国式生活里最美好最健康的一面。这样的全盘胜利,跟今天苹果在手机市场上取得的地位很相似,虔诚的用户在看到iMessage绿色的信息泡泡时的幸福感,估计就喝上一口可乐的爽快感觉差不多。只要是打心底里接受美国精神的人:接受社群感、美国例外主义和圣诞老人的人们,可口可乐就是他们的宗教。
注:例外论,又称例外主义、特殊主义,一种理论与意识型态,凡是认为某个国家、地区、社会、民族、组织、社会运动或历史时期,具备特殊的性质,以致于无法被一般性的理论或规则所解释,就可称为例外论。在各国社会中,这是一个常见的论点,在美国有美国例外论,在中国也有类似思想。
可口可乐广告甚至和圣诞老人扯上关系,拉近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1963年,百事雇用了一个年轻的广告总监,波塔什(Alan Pottasch)。波塔什当时的任务是要给百事品牌注入新能量,让它能与当时是市场上的老大竞争——当时每个品类的消费品,可口可乐都在百事之上,但是产品本身就成分而言,几乎是一样的。所以,波塔什于做了个决定。现在回首,这个决定几乎是标志性、历史性的举动。他说“不要再把重点放在产品本身上,我们把重点转移到用户身上。”Tim Wu在自己的书《注意力经济》提到这个决定时,写道:
(波塔什)于是决定,在百事推广过程中不提产品本身的品质,而把焦点放在购买者的形象上,或者是潜在顾客的形象上。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一个品牌在市场推广时,不关注要推广的产品,却把注意力都放在已有的消费者身上。除此之外,百事还推崇一个消费者新世代的概念,一个不受大众媒体操纵、不受消费主义信息影响的新世代(当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来这个新世代也被称为“百事一代”。
百事一代充满了革命色彩,因为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品牌把注意力放在消费者身上,通过为理想消费者“画像”,让消费者真的购买这个产品,从而成为理想的消费者。没有哪一代消费者这么卖力地宣扬这个新世代,对归属于这个新世代充满向往,急切地想超越自我,逃离消费主义的思维,真正实现独立思考。而百事传达的信息就是:喝百事可乐,你就是百事一代!这个信息在合适的时候,精准定位到了最理想的消费者群体。
对于这场品牌推广活动的大获成功,Wu是这样评价的:
“用自己的产品去定义一个时代,去拥有一个时代,这么做真的需要十足的勇气。” 波塔什回忆起当时的决定这样说道,“我们也不知道这么做能不能成。” 但是,后来事实证明,他的直觉是对的。“你喝什么饮料,和你的个性表达是有关联的。我们描绘了自己产品的理想消费者形象:积极向上、生机勃勃,有一颗年轻的心。”
百事一代的广告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随着百事一代品牌推广活动的成功,百事从可口可乐那里争到了一些市场份额。虽说整个推广活动具有划时代的色彩,但是其本质很简单。就像Tim Wu指出的那样,“欲望会引向一个自然而然的终点,那就是消费。” 简单说来,这场品牌推广活动就像一面镜子,它只是反射了人们心底的欲望。百事一代渴望的是逃离消费主义,百事能说服他们跟随心中所想,去勇敢这么做。于此同时,消费者愿意掏钱买百事的产品,其实也是消费主义的体现,这也正是这场推广活动的最矛盾,最天才的地方。这些相信新世代观念,成为百事一代的消费者,买的不只是饮料,而是一种新型的体验方式。百事最聪明之处,就是将两者结合起来。
百事一代品牌推广活动的深度有两个层面。一是,它的成功让百事得到了鲜活的生命力,在被当时的市场龙头、20世纪的它最大的竞争对手可口可乐挤出市场之际,在市场上重新站稳脚跟,并有了一席之地。二是,就算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市场上做得最好的品牌,都沿用了百事首创的这个市场策略:不要光卖产品,而是要给理想消费者“画像”,让他们做“更好的自己”。
以苹果为例,苹果的用户,就是“不同凡想”(“Think different”),至少乔布斯时代还是采用过这个广告。现在的苹果产品换代之后还是差不多的样子,用户满街都是,尤其在有钱人群体里,产品普及度非常高,要是还用这句话来描述苹果现在的用户群特征,批评者可能会笑掉大牙。
街头iPod的广告,这样的剪影确实非常吸引人眼球
但是评论者没有注意到的,苹果可一直记在心上:用户买某样产品,不是因为产品本身的功能,而是用户认为他们自己能做什么,或者他们想象中自己能用这个产品做什么。这个理念始终贯穿了苹果的零售策略。苹果的雇员不会向你展示怎么使用产品,他们会直接拿给你让你试用,“迫使”你熟悉这个产品。就算有一系列各式各样的产品,也不如苹果同质化、但是让你觉得自己像超人的产品。苹果在让用户感觉良好方面,确实非常出色。
注:Think Different是广告公TBWA\Chiat\Day纽约分支办公室于1997年起为苹果公司创作的广告口号,曾用于知名的电视广告、数个广告印刷品以及数个苹果公司产品的电视广告与广告印刷品中。苹果公司在2002年的Switch广告活动开始后停止使用这个口号。
而三星在这方面吃了不少亏之后,才长了教训。三星曾经一直固守着宣传产品特征的策略,不提使用产品的用户群体的特征。现在,他们不再细说自己的处理器速度有多快,或者色彩有多丰富,因为99%的用户根本不在乎。他们在乎的是自己能成为谁,听起来又点自私。用Casey Neistat的话说,如果他们使用三星产品,那他们就是“制造者、指导者、创造者”。宣传传递的信息是什么——要像我们一样。解决方法——买三星产品。
三星的广告,描述主人公从果粉到尝试三星的转变
三星甚至改造了百事的传奇推广方案,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意识到,展示用户极力抗拒的形象,和展示他们渴望成为的形象,能达到同等强大的效果。三星有这么一则广告,讲述的是苹果果粉转三星的过程,针对的正是苹果的铁粉,坚持使用苹果的用户群体。在广告中,主人公最后终于“成长”,摆脱了苹果手中“小绵羊”的形象,嘲讽一直“顽固”地选择苹果的铁粉,其中最鹤立鸡群的,就是一个面带怒容,发际线甚至剪得像iPhone X似的小刘海。广告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别像他们一样。解决方法——买三星产品。
广告中的经典一幕
这样的策略不止科技公司在用,阿迪达斯和耐克都是同样的策略。阿迪达斯和三星的策略差不多,请来的代言人都是一个风格。星巴克对这个策略的运用,体现在独角兽星冰乐上。星冰乐 “好看不好喝”的声名在外,要是搁在我们的上一辈,“中看不中用”的产品肯定卖不出去。但是 在这一代人中却很受欢迎。为什么呢?
星冰乐,又名法布奇诺,是星巴克的注册商标,也是特调冰饮与瓶装咖啡饮品的名称
其实这跟百事的“出奇制胜”是一个道理。百事知道如果光靠产品本身,很难对抗可口可乐。在2018年,星巴克也明白,人们买饮料,已经不光是为了喝,买的也是饮料的象征意义——这杯饮料对你形象的表现——你在朋友圈的形象,和你在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很多人对千禧年一代(80后,90后和00后)的印象并不好,可能觉得这代人自恋、自私、虚荣,还口无遮拦。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们这代人,很能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管是家人、朋友、校友、同事,甚至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对自己的看法,我们都很在意。这种“觉醒”程度,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代,是互联网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痕迹。
大家都知道社交媒体对于身份政治有很大影响,但是我觉得社交媒体的影响,远比我们所知道的要更深远:它导致了身份瘫痪,其症状表现为我们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更自知,像是有一种强加在自己身上的觉察力,迫使自己关注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包括自己穿什么鞋子,坐什么航班。这些“身外之物”开始变得无法忽视,似乎这些外在的体现就反映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于是,如果哪个品牌能体现自己追求的理想形象,这一代人就特别容易被它吸引。尽管我们追求的理想形象,也不过是“别人眼中的自己”。星巴克推出独角兽星冰乐,就是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只在乎外界对自己的印象,其他的都无所谓。现在的市场是社交媒体市场,追求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个性,是非常表面的。不管是五光十色的饮料,还是光鲜亮丽的新新人类,都体现着这个市场的特征。
综上所述,我觉得分析师在考虑品牌价值的时候,常常忽视消费者的感受,毕竟这个“数据”在开会讨论营收的时候不会提到,在资产负债表中也体现不出来。但是,或许这只是时机未到。消费者的感受在品牌价值的讨论中,渐渐显现其重要性。百事是史上第一个在推广产品的时候,不讲产品,只描绘喝自己可乐的消费者形象的公司。从那时到现在,只过了50年。在这些年间,消费者有了社交媒体助力,在考虑产品时,更多的是在考虑使用产品时自己的形象,程度之深,远超五十年前百事的想象。在这样一个消费者意识觉醒的社会里,一个品牌要想成功,就得帮助消费者塑造他们理想中的形象,一个“别人眼中的自己”。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OWASP Top 10 Threats and Mitigations Exam - Single Select

Last updated 4 Aug 11 Course Title: OWASP Top 10 Threats and Mitigation Exam Questions - Single Select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onsequences is most likely to occur due to an injection attack? Spoofing Cross-site request forgery Denial of service   Correct Insecure direct object references 2) Your application is created using a language that does not support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code and data. Which vulnerability is most likely to occur in your application? Injection   Correct Insecure direct object references Failure to restrict URL access Insufficient transport layer protection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cenarios is most likely to cause an injection attack? Unvalidated input is embedded in an instruction stream.   Correct Unvalidated input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valid instructions. A Web application does not validate a client’s access to a resource. A Web action performs an operation on behalf of the user without checkin...

CKA Simulator Kubernetes 1.22

  https://killer.sh Pre Setup Once you've gained access to your terminal it might be wise to spend ~1 minute to setup your environment. You could set these: alias k = kubectl                         # will already be pre-configured export do = "--dry-run=client -o yaml"     # k get pod x $do export now = "--force --grace-period 0"   # k delete pod x $now Vim To make vim use 2 spaces for a tab edit ~/.vimrc to contain: set tabstop=2 set expandtab set shiftwidth=2 More setup suggestions are in the tips section .     Question 1 | Contexts Task weight: 1%   You have access to multiple clusters from your main terminal through kubectl contexts. Write all those context names into /opt/course/1/contexts . Next write a command to display the current context into /opt/course/1/context_default_kubectl.sh , the command should use kubectl . Finally write a second command doing the same thing in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