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问你,有史以来到现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是什么?你或许会列举出很多,比如罗马帝国诞生、秦始皇统一中国等等。
那么答案到底是什么?我们又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找到这个答案的呢?我先给大家答案,然后再讲方法。
这个答案就是工业革命。有人会说“你说得太绝对了”。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工业革命带来了三个结果:一个是我们收入的巨大递增,一个是我们人均寿命的巨大延长,再一个就是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下面,我就给你一个个详细解释。
1. 先说收入,在公元元年的时候,西方的罗马帝国即将诞生,东方的西汉王朝即将改朝换代。罗马帝国当时的人均GDP大概600美元,这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麦迪逊,根据当时人劳动一天收获的谷物算出来的,也就是折算成支付的薪酬。1800年后增长了大约30%,达到800美元。
这1800年中欧洲经历了很多大事:基督诞生、基督教兴起,奥古斯都大帝、查理万大帝、路易十四、伊丽莎白一世先后登场,英国的光明革命,大航海的发现……但是,GDP只增加了这么一点。
那么今天英国GDP是多少?四万多美元,与最初相比涨了几十倍。
中国古代也类似,公元元年人均GDP只有450美元,经历了那么多君主和朝代,到了1950年达到了450美元。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是800美元,但是和今天的GDP增长,那是没法比的,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涨到9000多美元。
你看,再伟大的君主其实都没啥用。无论政治制度是什么,宗教是什么,人种是什么,这些其实都没关系。
不管哪个文明,一旦进入工业革命,一切就不一样了。
2. 人均寿命也如此,我们看这条曲线,如果没有工业革命,基本上大家都活到三四十岁,1949年中国人均寿命只有39岁。如果现在按照这个寿命的话,我现在已经死了好几年了。
那么今天人均寿命是多少呢?大家的预期基本上是80岁,从1949到现在,70年的时间寿命涨了一倍。你知道上一次人均寿命有涨一倍的情况是什么时候吗?是在上万年之前,农耕文明开始的时候。
你现在看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进步了。
3. 接下来我就要讲讲方法论了。我知道很多时候,尤其是在「得到」学课程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很多老师都要把这个课程的内容总结成方法,让你好在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也就是教你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这张图是美国奥兰多迪士尼的过山车。当一个过山车运动到顶上的时候,基本上速度是零。
车开下来,会经过好多曲折的轨道。如果我告诉你轨道和车的每一个细节,比如轨道半径、每一个弯曲的高度,你能不能算出车速?你说可以,一点点算嘛。但是,中间你有可能一个环节算错,那结果可能就错了。
其实,这么复杂的一个轨迹,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来算它的速度。你不用看别的,就看一开始的高度和结束的高度,然后计算势能全部转换成动能是多少,就能准确算出它的速度。
历史也可以这样看,比如想知道甲午战争的影响,你看开始和结束就行了:甲午战争刚结束时,清帝国一败涂地,输给日本,失去好多发展的天赐良机。但是,今天再看中日两国的差距,这场战争带来的影响可以说微乎其微。
那为什么科技的影响会很大?因为科技是我们能找到的人类各种文明因素中,唯一可以获得可叠加式进步的一个动力。
我给大家看第一条曲线,这是一个指数增长的曲线。今天我们取得的科技成就,比如说高铁一旦出来了以后,你的生活就变了,你回不去的。
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是要怎么继续发展?一定不会是回到原点,从铁皮火车往前发展,一定是在现有的高铁基础上继续优化。所以,这个进步就是可叠加的。
这种进步的模式,让你第一天获得1,第二天获得2,第三天获得4,第四天获得8,增长速度是很了不起的。
我有时候开玩笑,说在北京买房子,这附近的房价是多少?我估计15万一平米吧,你买个像样的房子,100平米1500万。我算便宜一点,打个折,1000万。每年这儿的房价涨3%是件很合理的事是吧?
在北京一个本科毕业生挣多少钱?20万,已经不算少了,就算25万吧。所以如果根据这几个数字来讲,你会得出一个结论——你永远在北京买不起房子,因为你第一年挣25万的时候,假设你不吃不喝不上税,你父母供养着你,但房价涨了30万。
但事实上,这些房子都卖掉了,之所以1000万的房子每年还增长3%,一定有人买得起房子。因为有的人在进步,今年20万,明年40万,后年80万……他不是线性收入的,而是指数增长。当你线性的时候,你永远买不起房子,当你指数增长的时候,你就买得起。所以这个思维方式很重要。
当你掌握了“进步是可叠加”的想法,而且身体力行这么做的时候,你离在北京拥有一套房子就近了,否则你就离它越来越远。
有的人总问“光唠叨科技有什么用”,你看,唠叨科技跟你在北京买房子就大有关系。
我们都知道摩尔定律,那摩尔定律导致了什么呢?是计算机速度的飞速增长,但是消耗的能量却没有增长。
同样的能耗,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增长了多少呢?从1971年英特尔推出第一款处理器,到2005年摩尔定律提出40周年,集成电路的性能提高了1000万倍。当然,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来想这个问题,如果用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技术,要想支撑能下棋打败人类的AlphaGo,大概需要十万个三峡量级的大坝发出来的电量。这比我们地球上发出来的电,不知道多多少。
科技是一个可叠加式的进步,你用指数型增长的方式,能在北京买房子。但你用线性增长的方式,慢慢攒钱,大概率是买不了房子的。
刚才讲了工业革命伟大的地方在于它是一个思想的革命,也就是说让我们以前做事的方式和后来做事的方式不一样。
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上的发明创造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比如一个能工巧匠,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在偶然之间一下子“顿悟”了,用今天的词就是“脑洞大开”。脑洞大开了一次,就有了一个发明创造,但是下一次就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了。
在工业革命以后,世界有了什么改变?我们先来看看工业革命的代表人物瓦特,是怎么做事的。
瓦特在我们很多中学读本中被塑造成一个励志的形象:小时候家里很穷,上不起大学,经过自己的努力发明了蒸汽机。
那真实情况是怎样的?他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生活水平很好,小时候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只不过他运气不太好,等他快上大学的时候,他爸爸破产了,所以他没钱上大学,但是他的学习习惯已经养成了。他后来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大学里当技工、修理仪器时,利用工作之便把高等数学、力学、物理学都学过了。
所以,当大学的蒸汽机坏了的时候,他就跟学校讲让他修吧,学校就让他试试。他找到了机器坏的原因,不仅把机器修好了,还找出了这个蒸汽机效率很低的原因。
我们今天讲瓦特发明蒸汽机可能受到一些人的质疑,因为有人说在瓦特之前50年就有人发明了蒸汽机,这件事是对的,但那是纽卡门蒸汽机,它的效率太低,跟我们今天用的没有太多的关系。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说瓦特发明蒸汽机没有错,他发明的是万用蒸汽机。
今天没有人知道纽卡门蒸汽机,为什么从出现了瓦特以前,纽卡门的蒸汽机就没有进步呢?这就像,今天如果你获得了一个成功,是一个偶然的结果,这可能只是一个偶然的惊喜,但是,当你获得一个系统的成功之后,就不一样了。瓦特就是后者,他知道其中的原理,然后知道怎么改进改进蒸汽机。而纽卡门始终只是个工匠。
后来瓦特辞职去创业了。这和这几年我们说的双创不一样,现在很多同学先辞职再创业,最后失败了,是因为并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而瓦特是知道该干什么才离开的,后来他在工厂主的帮助下制造出了万用蒸汽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动力,他自己也变得很富有。
这件事说明什么呢?说明这是一个做事方法或者思维方式的巨大改进,这是工业革命给大家带来的一个贡献。
在此之前又发生了什么事呢?牛顿等科学家提出了一整套力学的理论,瓦特学习到它,就用这些理论,就干成了事情。所以有人说牛顿找到了工业革命的钥匙,而瓦特用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思维方式的改变,确实能够使人创造出奇迹。你看到的很多「得到」课程,不是教你怎么编程,怎么具体打官司、理财,但是会让你的思维方式能有一个很大的提升,这个很重要。瓦特以前和瓦特以后,差距很大。
再有就是圈子,我曾经说过,「得到」这个读者群的水平非常高,所以大家在这个读者群中互相交流,你能有很大的受益。
为什么圈子很重要?接着讲瓦特的故事。瓦特有一个“伯乐”叫博尔顿,是当时五金工厂的工厂主,他看到瓦特发明对于未来改变世界的潜力,就把家产变卖支持瓦特搞发明。当然,博尔顿已经认识瓦特很久,因为了解瓦特,才敢作这样大胆的决定。
那博尔顿和瓦特怎么认识的?当时他们同在一个叫“月光社”的圈子,每次月圆的晚上,都会一起聚会,讨论科学问题。之所以选择月圆的晚上,是因为当时英国没有路灯。这个圈子里除了有瓦特、博尔顿,还有化学之父拉瓦锡,以及对电学做出重要贡献的富兰克林,以及美国总统杰斐逊。
这个圈子最早的创立者是韦奇伍德和老达尔文。老达尔文是提出进化论的达尔文的爷爷,韦奇伍德是达尔文太太的亲爷爷,他们是老朋友了。所以你看,这个圈子不得了。
瓦特就是在这个圈子里认识了博尔顿,他俩造出了蒸汽机之后,就需要找到使用它的客户。这时候,这个圈子就起到了作用——用蒸汽机的就是韦奇伍德,一个英国的矿物学家。当时英国有很多有钱人,热衷于采矿,采矿不仅是挖煤,主要是为了找恐龙的化石,研究地质学。韦奇伍德就是在找矿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高岭土矿,才开始造瓷器。
当时德国人已经在麦森发现了高岭土矿,并造出了瓷器,卖到了欧洲。韦奇伍德是后来者,怎么办呢?他就用蒸汽机造瓷器,从此改变了整个瓷器产业,瓷器由供不应求”到了“供大于求”,把整个商业结构都改变了。
原来荷兰和英国的商人把瓷器从中国运到欧洲不愁卖,但韦奇伍德让瓷器产量多了,所以做起了精品展示店,这也就是今天你看到的奢侈品专卖店最早的源头。
也就是说,蒸汽机这件事不仅改变了整个产业,还改变了商业模式,而这个中间联络他们的人,就是韦奇伍德。即使到今天,我们还可以在高档的商场里,看到韦奇伍德的瓷器。
所以你不难看出圈子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也在经历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就是智能的革命。
在每一次工业革命中,谁是受益者?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人一定是受益者,但这些人的数量非常少。
如果你问“今天我是不是该学人工智能?”可能可以,但是你成为顶尖的人的概率其实很低。
好在你还有其他成为这个行业的领跑者的机会,就是你做类似于韦奇伍德这样的事情。
你可以看到瓦特和博尔顿是50镑英镑钞票上的人,帮助他们的是韦奇伍德。事实上,1776年瓦特就造出了蒸汽机,直到19世纪初,也没多少人造出来,但是使用的企业却很多。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就是爱迪生掌握的电,这是核心技术。今天的GE公司通用电气,其实爱迪生就相当于创始人之一。
△爱迪生
当时掌握核心技术的还有什么人呢?你可能还能想到特斯拉,特斯拉还有一个竞争对手,就是后来发明无线电的马可尼。
美国过去有一个生产广播电视很有名的公司RCA,就是马可尼的公司。这两个人背后投资的人是谁?就是J.P.摩根,他是非常棒的投资人,眼光好得不得了,他投资了爱迪生,还投资了特斯拉,后来看特斯拉这人不太靠谱,马上止损,转而投资了特斯拉的竞争对手马可尼,后来马可尼名利双收,不但得了诺贝尔奖,还成了RCA的老板。
△J.P.摩根
为什么摩根觉得特斯拉不靠谱呢?因为特斯拉想搞无线输电,而马可尼想用电传递信息,因为传递信息不需要太多的能量,所以J.P.摩根支持他。
还有一个人是杜邦。在杜邦以前,也有化工业,生产农药、肥料等产品,但是产业形态不一样。当时农药就是拿点硫磺在庄稼地里一烧,害虫死了,庄稼也污染了。而有了电之后,杜邦发现,化学能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了,化肥、农药可以进行产业化的大量生产了。因此,他成为了美国化工产业之父。
△杜邦
不光化工业,我们今天80%的产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就都有了,比如说建筑业、冶金业、农药也有,这些产业也都有了。
第三次工业革命不用讲了,核心是计算机,比尔·盖茨大家都知道,他一定是个受益者。那么还有谁?就是风险投资的人。
△詹姆斯·西蒙斯
我有一次在清华演讲,发现很多观众认识这个老头,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个老头为清华捐了一栋楼——这个老头就是詹姆斯·西蒙斯,大家知道的文艺复兴科技公司,就是他创立的。
他看到计算机兴起以后,觉得有可能利用计算机交易股票,他通过自己交易股票成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投资股市到今年正好差不多30年,平均回报大概是37-38%。相比起投资了60年的巴菲特,西蒙斯做得更好。
在今天我们讲科技史,是为了通过科技这件事,让你知道你处在什么位置,然后采取什么行动。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你的机会在哪里?你的机会不是当瓦特、爱迪生,而是当韦奇伍德、杜邦、赛蒙斯,你要利用好某个技术,你的成功才是可以叠加和复制的,你在原创性发明人的基础上才会更进一步。
比如,「得到」没有发明计算机、大数据这些算法,但是大家都觉得「得到」是一个把大数据使用得很好的公司。这个思维逻辑就是和历次工业革命中的思维逻辑是一致的。
这就告诉了大家,为什么工业革命这么伟大。因为它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而且今天的技术进步一定对明天有所帮助,明天会对后天有帮助。这是时间上的叠加效果。
再看空间上的叠加效果。在工业革命以前,全球化其实已经开始起步了。因为地理大发现已经完成,大航海开始了。全球化需要运输,最好的运输工具在18世纪是大帆船,它又大又可靠,运输成本还低。当时没有人觉得有运输工具可以取代大帆船。
但是我们知道,创新常常会颠覆既有的现状。当时大帆船出现了一个竞争对手,就是蒸汽船。蒸汽船的发明人是富尔顿,原来是位画家。他从美国到英国去学习画画,正赶上瓦特过50大寿,他有幸为瓦特画画,瓦特就鼓励了这个年轻人。
这一鼓励不得了,富尔顿从此改学工程了。富尔顿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家,有不少发明创造。后来他到了法国,被一个叫利文斯顿的人发现了,这是当时美国驻法国的大使,签署《独立宣言》的人之一。他想借由富尔顿发明的蒸汽船逆英吉利海峡的潮水而上,对抗英国。但在实验阶段就沉了,富尔顿只好跑到了英国,反过来帮助英国人防御法国人进攻,发明了水雷。等富尔顿回到美国后,利文斯顿继续支持他搞研究,给他提供资金,后来富尔顿才造出了应对逆流非常好的蒸汽船。
这是一个空间上技术叠加的结果,就是在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空间上,技术装备下的蒸汽船打败了传统的大帆船。
技术的叠加将帮助新的技术打败旧的技术,是这样一个结果。
你可能会说,大帆船离自己太远了,我就讲一个近一点的:60年代的计算机产业,是由IBM领头的。当时这个产业有个说法叫“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白雪公主是指IBM,七个小矮人是指GE、CBC等没办法跟IBM竞争的公司。形态就是照片上你看到的,IBM一个个大型机,后面是一排排磁带的存储设备。
还有两家小型机公司,DEC和惠普,这九家公司谁都不知道怎么打败IBM。当时大家因为思维方式和做事逻辑都是IBM这一套,所以没有人觉得怎么能够挑战IBM能赢。
到了70年代的时候,摩尔定律使得计算机处理器芯片的处理能力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就出现了一种很原始的PC机或者微机。没有键盘,上面有一排开关,010101,拨一个开关,按一个确定键,指令就输入进去了。这样的计算机当时有一些发烧友买,用来控制酷炫的灯光,没有大的实际用处,用起来还很麻烦。机器售价700美元,很便宜,但性能也很差,和IBM的大型机没法比。
后来有一个小伙子说你们大家用这个小PC机实在太困难了,我给你们写一个Basic的程序,这个人就是比尔·盖茨。后来《时代周刊》说比尔·盖茨是宇宙的主人。
为什么《时代周刊》这么确信?因为摩尔定律能够帮助微软打败IBM。摩尔定律说,芯片处理器、存储机这些硬件,性能18个月翻一番。这个规律对于PC小型机的进步是非常大的,但对于IBM大型机的进步帮助不大。
所以也就是说,在摩尔定律这个时代,任何一次技术进步都帮助微机、帮助微软、帮助英特尔打败IBM。IBM虽然也受益,但是受益非常非常有限,微软、英特尔受益非常大,所以他们赢了。
对大家来讲,你不仅仅是要了解历史,听我讲故事,听热闹。而是说我有没有一套系统的方法,能够保证不断地获得成功,这个成功不再是偶然性事件,而是个必然性事件。
这也是从近代科学启蒙以及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一个大的进步,就是做事方法的进步。
刚才讲了瓦特是用科学理论指导思想,那么科学又是怎么回事?我们讲回到科学。
笛卡尔总结科学的发展,他说了这么几条,也就是说你遵循这几条规律,就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办法。
第一条: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甚至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一套对创业者来讲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创业到底选择什么项目。我们很多创业者找的题目都是伪命题,也就是现实世界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的那些题目。善于提出题目,这个很重要。
第二条:实验研究。提出题目以后,怎么办?你怎么做科学研究?在笛卡尔以前,我们知道有一个叫经验哲学,在教会里面,他们研究了一些方法。代表人物就是阿奎那。阿奎那其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思想家,他第一次把科学和神学结合起来,写了一本书叫《神学大全》。
但是他的所有研究考据,就是看看《圣经》里有没有答案,看看亚里士多德有没有说这些话。笛卡尔说这样不行,你必须进行实验,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包括我们说,「得到」产品的形态是不断在变的,其实这就是一种科学实验,一种尝试。
第三条:形成理论。实验完你会得到一个结果,你如果光得到结果,你还是一个工匠,境界还不够高,还不能升华。你需要有一个解释,对你这个结论有一个解释,然后这个解释又成为一套理论。
因为有了这套理论以后,你才能像瓦特一样不断地复制成功。在瓦特之后,又有刚才讲的富尔顿,再有火车之父史蒂芬森。也就是说,你的成功是一个大概率事件,而不是偶然事件,所以你要总结一大套理论。
第四条:重新提问。当然了,可能过一阵子技术来了,假设有一天5G到了,这套理论的内容可能就不全,你就不能覆盖很多问题了,怎么办?你这时候需要重新提出问题。它里头可能80%的方法还是适用的,20%你要重新解决了。
怎么解决这20%的问题?就是提出一个新问题,然后你可能又是一大堆的尝试,又是一大堆的理论,又这么难,然后又解决这个问题,如此循环往复,笛卡尔说按照这套方法来做事情,成功就是个大概率事件,而不是偶然的,不是随机瞎碰。
笛卡尔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他其实受一个人的启发,这个人叫哈维。哈维这个人对医学的贡献非常大,最关键的是,他是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分水岭。
给大家看这张照片是哪的呢?你们如果去西班牙的皇宫,会看到这个场景,这是皇家的医务室,这里头好多瓶子,瓶子里装着什么呢?如果把它想成是中药铺的话,你就明白了。这里的每个瓶瓶罐罐里装的是中药,你可以看到植物的皮、根、花,动物的内脏等等,以及无数的矿石,它和我们的中药成分其实差不多。
这里面有好多的烧瓶、烧杯、蒸馏瓶等等。也就是说在过去许多西方人用的也是中医这一套东西,今天我们有人把医学分为中医和西医,其实并不科学。你们知道吗,今天30%的西医论文是中国人写的,所以再叫西医可能不太合适,我们中国人贡献的东西凭什么叫西医,所以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是比较好的划分。
分水岭在哪?就是哈维。在哈维以前,西方人研究医学跟我们今天人研究《黄帝内经》一样,看看经书里是不是能再抠一点方法出来,就是阿奎那的方法。西方人也是一样,看看盖伦的书里有没有提到。
盖伦说人的血液是从心脏推送到全身各处的,他用到的第一个工具就是逻辑。
我有时候讲逻辑很重要,具体到他发现血液循环理论这件事,他就是发现,从逻辑上看,这件事好像说不通。因为他观察猪的血液循环和猪的心脏和身体分别有多大,如果推算到人身上,人一天要从心脏到四肢供好几吨的血,但是人哪来这么多的血?这从逻辑上说不通啊。
他得到的结论,就说血液一定是要循环的。但是你光说循环,这是一个假说,怎么办?他就通过实验去观测,观测完了,证实了,血液真是循环的。
这就是哈维确定了血液循环理论的过程,从此以后,在医学上哈维自己提出一个观点:你不通过解剖,不通过实验观察,就不要轻易去下任何结论,因为你这些结论都是假的、伪的。
在英国,笛卡尔的影响力很大,他受到这个思想的影响后,致力于推广哈维的方法论,因此哈维这一套思想在英国开始慢慢传播开了。
法国还不太接受,因为法国的天主教势力比较强。后来笛卡尔宣传了哈维的思想,哈维思想就成为整个欧洲的医学思想,从此医学界就有了一个大的进步。
带来了什么进步呢?这个进步就是,我们可以用一套理论来治病,给张三、李四、王五治,效果是可以预期的。这个很重要,你学一套工作方法,比如说写计算机程序,写完你知道它都是可以运行的,而不是有时运行,有时不运行,这就很麻烦。
所以从哈维以后,慢慢地医生治病的效果都是可以预期的,这件事非常非常重要。
而且关键是这套理论张三学了,李四学了,王五学了都可以治病,跟人的悟性不一样。今天每一个三甲医院的大夫都敢拍胸脯说,自己的水平比50年前同一个科室的医生要高。为什么?这就是一个系统性的方式。
但是今天没有一个中医敢说自己看病的水平比李时珍高,敢说这话的人有点大言不惭。
今天早上我在一个地方跟一些搞电影的人聊这个事,我说这就是科学和艺术的差别。他们说艺术也是可以叠加进步的,但是我反问,柴可夫斯基和贝多芬谁的水平高?他们是不同时代的,但是作曲水平叠加了吗?没有!你能说他俩谁比谁强吗?不能!
同样的,你也可以说,今天没有人敢说自己写的曲子比贝多芬好。这就是说明,艺术并不是可以叠加的。
你一定要站在巨人肩上,这是科技教给大家的一个方法论。
接下来讲怎么把自己的事做好,我们经常说时间是你的朋友,时机不是。罗老师有一次跨年演讲是做时间的朋友,这件事很重要。你把一件事从零到N做到底。
前两年有一本书在中国很火,书的内容很好,建议大家读,但是书名有点误读,就是《从0到1》。实际上真正的发明创造到你做出一个伟大产品,这个过程非常长,绝不是从0到1。
△ 弗莱明
我们就讲一款世界对人类影响最大的药——青霉素。青霉素怎么发明的?中学的教科书是这么教你们的,说有一个医生叫弗莱明,他养了一个培养皿细菌,出去的时候没有照顾它,发现它长了霉,细菌被霉菌杀死了。然后他回去一研究,就出来了青霉素。
这是课本上教你们的,然后你们就把这一碗很励志的鸡汤喝下去了。然后你们说我什么时候赶上这样的好运气,我告诉你没用。其实在唐朝的时候就有裁缝发现剪刀把手划破了,用长了毛的浆糊抹一下就好了。
今天没有人拿柳树皮去煮水治感冒,而是吃阿司匹林。事实上弗莱明想发明这种药,但是他没有办到,因为知识上有欠缺。
其中有一个问题没法解决,就是当时药的浓度很低,一升溶液只有两个单位的青霉素,就是这个药物成分。比如说你得肺炎去医院打针,一天40单位,一针20单位,上下午各打一针,你差不多要喝一个短道游泳池那么多的溶液才行,显然不现实,所以你就要提炼成药。
具体来讲,青霉素这个药品是谁发明的?是弗洛里等人。弗莱明已经干了十几年觉得干烦了,就把这个菌种给了弗洛里,弗洛里有一个团队,团队里钱恩和亚伯拉罕等人非常非常重要。
他们发现浓缩了以后,这个液体还是不能往身体里注射,否则一针就会把人打死,所以要进一步研制。弗洛里的管理能力就体现出来了,他组织了整个牛津大学十几岁的女孩子在这儿养霉菌,培养皿、浴缸甚至便盆都用上了,把牛津大学变成了霉菌工厂,搞出了青霉素溶液。并且由他手下的一个科学家希特利,研制出真正的药品水溶液。
接下来就是做小白鼠的对比实验。弗洛里和钱恩拿了50只老鼠,感染上细菌,用了青霉素的活了,没用的都死了,证明这个药效是有用的。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他们还是没有办法把它变成一个真正在市场上销售的用品,因为光靠科学家已经不够,于是他们开始寻求药厂的帮忙,但力量依旧不够。从两个单位增加到几十个还不够,希特利发动实验室的人到市场上找各种霉菌,看哪种霉菌产生药的效率比较高。
有一个女护士叫玛丽,带来了一个发霉的哈密瓜,后来证实了这种霉能产生青霉素,而且能长得很深,就用了这种霉菌。再加上好多科学家努力改进霉菌,产量又提高了一千倍,这就已经被弗莱明灵机一动发现,不知道进步多少了。
直到这样,依然停留在实验室水平,弗洛里说我们还得找美国药厂帮助,最终说服四个非常大的药厂,辉瑞、默克、礼来和施贵宝。即便在工厂能生产青霉素后,产量依然很少。怎么办?
于是美国几十家药厂上千名工程师通力合作,把一升培养皿想办法做到两万升,霉菌往下长。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上面有气泡,跟氧气隔开,霉菌就死了,怎么办?他们又发明了化学物质把气泡除掉。
最终他们在1943到1945年,实现了每年青霉素产量几十倍的增长,到了诺曼底登陆,也就是1944年的时候,保证盟军每一个伤员得到救治。这个过程才是青霉素发明的过程。
在任何过程中,你做任何一部分工作都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而且将会获得巨大的收益和贡献。
亚伯拉罕发现青霉素理论成分青霉烷,总结出理论,后来发明新的药头孢,亚伯拉罕成为最富有的人,后来买了很多土地,全部捐献给牛津大学。
1945年,牛津大学的女科学家霍奇金(DorothyHodgkin)通过X射线衍射,搞清楚了青霉烷的分子结构(beta内酰胺,β-lactam),这使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希恩得以在1957年成功地合成了青霉素,从此生产青霉素不再需要培养霉菌了。
希恩发明青霉素得了一个诺贝尔奖。通过讲这个小例子,告诉大家,你要做最后一个发明人。
那谁是青霉素第一个发现者?是弗莱明吗?可以说是唐朝裁缝,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没文字记载的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对世界不产生任何意义。
再说一个小例子:汽车的发明。
早期有三轮的汽车、有四轮的汽车,谁才是汽车发明人?大部分人说是本茨,因为他发明了三轮汽车。但是本茨的车不是发动机车,他只能烧煤,所以其实和我们现在的四轮汽车并不一样。
戴姆勒也发明了四轮的汽车,虽然时间比本茨晚一点,但四轮的汽车用内燃机和今天的汽车已经非常像了,那你说谁是汽车发明人。本茨还是戴姆勒?
本茨会说毕竟我早一年,戴姆勒会说那我更早呢,因为我当年还发明两轮的汽车。如果三轮的汽车能够算是汽车发明,凭什么两轮的不能?
我想说明什么事?如果一个发明,一直往前探究,是没有意义的。甚至,美国还有说法,说福特发明汽车,因为福特汽车是汽车老祖宗,因为福特发行了T型车。
结论就是:发明荣誉总是给最后一个发明者的。而最后一个发明者以后,再发明同样东西不叫发明,叫山寨,没人给你荣誉,荣誉不会给第一个发明者,也不会给山寨者。
最后给大家做一个总结,今天说了三件事:
第一个,要获得可叠加式的进步。你要想怎么在北京买得起房子,你的收入怎么才能做到指数型增加,这是可叠加式的进步。
第二个,要获得可重复性的成功,一个偶然的成功没有任何意义。昨天成功可能是完全碰运气,今天不一定能成功。想想现代医学,给你看病,给所有人看病都能看好,这是可重复的成功,这是你要做的。
第三个,发明不是简单从0到1的过程。你不要为自己没有想到某一个点子而沮丧。如果你能够从0到N走完全过程,你就是最终的获胜者。世界上有无数从0到1的发现,真正完成到N的过程很少。荣誉属于最后一个发明人,而不是第一个发明人。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https://gengwg.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