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参加葬礼
·方壶斋·
去年一月十四号星期六去教堂参加一个学校里认识的人的母亲的葬礼。严格说是向遗体告别仪式。同事是本土夏威夷人,基督徒。我在电影里看到过教堂里的遗体告 别仪式,因此当我走进教堂的时候,看到的一切并不让我感到生疏。告别仪式上,教堂讲坛前面放着白色的棺材。牧师主持仪式,致悼词,然后家里人发言,主要内 容是回忆死者生前的一些善举和逸闻趣事。因为同事是夏威夷本土人,所以仪式上唱的两三首歌主要是夏威夷语的,但是也有一首英文歌,家人介绍说那是死者和全 家人很喜欢唱的一首歌。演奏夏威夷歌曲的时候,还有年轻的女孩,估计是死者的曾孙女们,表演夏威夷的草裙舞,只是不穿草裙,不露肚皮,而是黑色的裤子和白 色的衬衣,照例带着花环。在整个发言和表演过程中,既有眼泪,也有笑声。发言的人说到伤心处,声音哽咽起来,家族成员就过去跟发言的人拥抱,表示安慰和支 持。伤心的时候也就是一瞬间。死者的一个侄女在发言开始离开事先准备的讲稿说了几句话,伤心起来,声音变了。但是马上在亲属的安慰下又破涕为笑,说:“现 在我回到稿子上来。”
最后完了的时候,参加仪式的人排队走向棺材,瞻仰遗容,跟死者亲属握手拥抱慰问告别。我接到的通知上说8-9点是viewing,我理解是瞻仰遗容,9点 仪式开始。我九点去,因为我不想看遗体。我看见人死去总会有些感慨。但是没想到那棺材一直是开着的,所以我也只要硬着头皮走上前去。但是走到跟前一看,遗 体化妆得很好:死者跟活人一样,就像是睡着了,好像呼之可醒。脸部和手部都没有那种僵死的质感。
对于美国式的葬礼,特别是基督徒的葬礼,我还是比较能接受的。主要是仪式简洁,气氛不强调悲哀,而是强调纪念,所以遗体告别上说一些幽默可笑的话是常有 的。参加告别仪式的人也不必悲悲切切的。我当时想,如果我死了,就安排演奏几首我喜欢的墨西哥民间歌曲,请一个民间舞蹈队为我表演我喜欢的瓦哈卡菠萝舞。 这样,参加遗体告别的人一定不会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去。
当然,人类文明各有各的丧葬习俗。强调悲哀本身并没有错。所以不能说强调纪念的一定就比强调表达悲哀的丧葬习俗好。
但是丧葬习俗也是一件对社会有影响的事情。有些习俗,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具备一些不可取的因素。过去我们说移风易俗,意思就是有些风俗客观上有一定的弊病,应该摈除或者改造。
去年十一月回华中探亲。家里住的单位小区一个月里去世了三位退休老职工。我也得以看到一些当地的丧葬风俗:一天一大早,听到小区内有哀乐,知道又死人了。 出门的时候,看见一栋楼前摆满了花圈。一个请来的丧乐队,只有三个人,在门口支起了音响,鼓,乐器有喇叭。他们隔一段时间要奏一下哀乐,不演奏的间隔则放 音碟。放的内容从文化大革命的歌颂毛泽东的歌曲到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这样放了一天。到了晚上7、8点钟了,开始真人唱歌,唱的歌都是根据死的人编的,丧 母唱母,丧父唱父,死了奶奶唱奶奶。在楼房密集的小区里,这种演唱声音之大,已经到了扰民的程度,然而街坊只能忍受。我想谁也不好意思阻止。中国人在这种 时候大概比较注意同情丧家。如果在美国,早就有人打电话报警了。当然,美国也根本发生不了这样的事情。谢天谢地,音乐到了九点钟停了,要不然真要发愁怎么 睡觉呢。
刚一开始,我想放那些文革时候的革命歌曲,是不是因为死者曾经很喜欢,因而带有怀念告慰的意思。但是那么多歌,整个儿一个怀旧老歌的唱盘,不可能都喜欢 吧。所以我认定放那些歌,就是为了放歌而已。有的时候,一些歌词会让人产生不伦不类的联想。比如听到播放“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呀子。人民好比土呀地。我 们到了一个地呀方,都要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我就觉得很滑稽:不知道死者是否党员,要是党员,那就得和阴间的人民结合起来了。我在网上讲了这件事以 后,有的网友说曾经听到有播放邓丽君的《何日君再来?》,听得毛骨耸然。
上网用“丧葬陋俗”查了一下,发现国内的共识是这种高声播放不管什么音乐的现象属于陋俗之一,政府和媒体都在呼吁革除之。这是好事。但愿老百姓能听话,改大张旗鼓地,铺张浪费地,大吵大闹地办丧事为安静简洁地,真心追念地办丧事。
·方壶斋·
去年一月十四号星期六去教堂参加一个学校里认识的人的母亲的葬礼。严格说是向遗体告别仪式。同事是本土夏威夷人,基督徒。我在电影里看到过教堂里的遗体告 别仪式,因此当我走进教堂的时候,看到的一切并不让我感到生疏。告别仪式上,教堂讲坛前面放着白色的棺材。牧师主持仪式,致悼词,然后家里人发言,主要内 容是回忆死者生前的一些善举和逸闻趣事。因为同事是夏威夷本土人,所以仪式上唱的两三首歌主要是夏威夷语的,但是也有一首英文歌,家人介绍说那是死者和全 家人很喜欢唱的一首歌。演奏夏威夷歌曲的时候,还有年轻的女孩,估计是死者的曾孙女们,表演夏威夷的草裙舞,只是不穿草裙,不露肚皮,而是黑色的裤子和白 色的衬衣,照例带着花环。在整个发言和表演过程中,既有眼泪,也有笑声。发言的人说到伤心处,声音哽咽起来,家族成员就过去跟发言的人拥抱,表示安慰和支 持。伤心的时候也就是一瞬间。死者的一个侄女在发言开始离开事先准备的讲稿说了几句话,伤心起来,声音变了。但是马上在亲属的安慰下又破涕为笑,说:“现 在我回到稿子上来。”
最后完了的时候,参加仪式的人排队走向棺材,瞻仰遗容,跟死者亲属握手拥抱慰问告别。我接到的通知上说8-9点是viewing,我理解是瞻仰遗容,9点 仪式开始。我九点去,因为我不想看遗体。我看见人死去总会有些感慨。但是没想到那棺材一直是开着的,所以我也只要硬着头皮走上前去。但是走到跟前一看,遗 体化妆得很好:死者跟活人一样,就像是睡着了,好像呼之可醒。脸部和手部都没有那种僵死的质感。
对于美国式的葬礼,特别是基督徒的葬礼,我还是比较能接受的。主要是仪式简洁,气氛不强调悲哀,而是强调纪念,所以遗体告别上说一些幽默可笑的话是常有 的。参加告别仪式的人也不必悲悲切切的。我当时想,如果我死了,就安排演奏几首我喜欢的墨西哥民间歌曲,请一个民间舞蹈队为我表演我喜欢的瓦哈卡菠萝舞。 这样,参加遗体告别的人一定不会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去。
当然,人类文明各有各的丧葬习俗。强调悲哀本身并没有错。所以不能说强调纪念的一定就比强调表达悲哀的丧葬习俗好。
但是丧葬习俗也是一件对社会有影响的事情。有些习俗,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具备一些不可取的因素。过去我们说移风易俗,意思就是有些风俗客观上有一定的弊病,应该摈除或者改造。
去年十一月回华中探亲。家里住的单位小区一个月里去世了三位退休老职工。我也得以看到一些当地的丧葬风俗:一天一大早,听到小区内有哀乐,知道又死人了。 出门的时候,看见一栋楼前摆满了花圈。一个请来的丧乐队,只有三个人,在门口支起了音响,鼓,乐器有喇叭。他们隔一段时间要奏一下哀乐,不演奏的间隔则放 音碟。放的内容从文化大革命的歌颂毛泽东的歌曲到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这样放了一天。到了晚上7、8点钟了,开始真人唱歌,唱的歌都是根据死的人编的,丧 母唱母,丧父唱父,死了奶奶唱奶奶。在楼房密集的小区里,这种演唱声音之大,已经到了扰民的程度,然而街坊只能忍受。我想谁也不好意思阻止。中国人在这种 时候大概比较注意同情丧家。如果在美国,早就有人打电话报警了。当然,美国也根本发生不了这样的事情。谢天谢地,音乐到了九点钟停了,要不然真要发愁怎么 睡觉呢。
刚一开始,我想放那些文革时候的革命歌曲,是不是因为死者曾经很喜欢,因而带有怀念告慰的意思。但是那么多歌,整个儿一个怀旧老歌的唱盘,不可能都喜欢 吧。所以我认定放那些歌,就是为了放歌而已。有的时候,一些歌词会让人产生不伦不类的联想。比如听到播放“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呀子。人民好比土呀地。我 们到了一个地呀方,都要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我就觉得很滑稽:不知道死者是否党员,要是党员,那就得和阴间的人民结合起来了。我在网上讲了这件事以 后,有的网友说曾经听到有播放邓丽君的《何日君再来?》,听得毛骨耸然。
上网用“丧葬陋俗”查了一下,发现国内的共识是这种高声播放不管什么音乐的现象属于陋俗之一,政府和媒体都在呼吁革除之。这是好事。但愿老百姓能听话,改大张旗鼓地,铺张浪费地,大吵大闹地办丧事为安静简洁地,真心追念地办丧事。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https://gengwg.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