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哈佛真的有歧视亚裔和华人

哈佛大学涉嫌歧视亚裔的案子打了好几年,到最近爆出了点实锤。


在原告SFFA(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锲而不舍的要求之下,法庭终于批准对外公开哈佛大学招生办的一批绝密材料。

这批文件的时间跨度从2000年到2015年,涉及16万名申请学生。

每个申请人各方面条件如何,负责录取老师给了他们什么样的评语,最后做出录取与否的原因是什么,全都能看到。

看了对这些材料的分析,我也开始倾向于相信,哈佛在录取新生的过程中对于华裔和亚裔的歧视是长期存在的。

这种有意无意的隐形歧视,虽然没有白纸黑字的明文规定,但却是心照不宣的通行潜规则。


1、

美国大学的录取一直非常神秘,申请人一般只能被动地等到一个录取与否的结果,但对于自己为什么被录取或者被拒绝则根本无从得知。

哈佛本来也一直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公开这些材料,但是这个理由没有说服法官,于是外界才有机会看到这些罕见的材料。

于是我们就知道了,原来,哈佛在决定是否录取一个学生的时候,除了考察他们的学业成绩和课外活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叫“个性人格”(personal)。

哈佛会分几个方面对每一个申请者进行打分。其中,在“学业成绩”上,亚裔申请者的得分要明显高于其他族裔群体,不但比黑人高,也要比白人高。而在“课外活动”上,亚裔的表现同样也是最好的。

问题出在“个性”这个主观性很强的类别,哈佛大学录取委员会给亚裔学生的评分,要远远低过其他任何族裔,由此拉低了他们的总体评分。

也就是说,一个亚裔孩子,即使考分再高、表现再优秀,仍然很可能莫名其妙地因为莫须有的“性格原因”而被哈佛堂而皇之地拒之门外。

哈佛对所谓的正面人格特质的定义,包括:亲和力(liability)、勇气(courage)、善良(kindness)、受尊敬(widely respected)。

你也许会想,会不会亚裔孩子的个性,相比于其他族裔,确实存在吃亏的地方?

这种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但是如果这样的猜测没有有足够说服力的科学统计数据支持,那就正好落入了刻板印象的窠臼。

也许相对来说亚裔内向的比例确实会比较多,但内向外向和评判标准中的亲和力、勇气、善良、受尊敬并没有什么关系啊。

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问:会不会因为哈佛录取委员会的老师对亚裔的性格原本就有先入为主的不好印象,所以他们潜意识里会给亚裔打低分?

事实正是如此。根据这些材料显示,很多面试官其实对亚裔申请者的印象都是不错的。在个性分上, 面试官给亚裔学生的评分,和他们给白人学生的评分,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差距。

但是最后,那些坐在招生办公室里、连亚裔学生的面都没见到的人,却不管面试官的意见,不由分说地给了亚裔学生打出了最低的个性分。

《华盛顿邮报》前两天还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 Jay Mathews 是哈佛校友,又曾经在中国做过多年的记者,因此他被哈佛招生办聘为面试官,在全美各地面试了很多的亚裔申请人(聘请背景相近的校友去面试申请人是很多美国大学的通行做法)。

他说,根据他的经验,很多亚裔学生即使有4.0的GPA、有很高的SAT成绩、还会好几样乐器,但仍然会被哈佛认为是“不够特别”,似乎“会拉小提琴只是一个与生俱来的习惯,而不需要天赋与长期的坚持”。

亚裔孩子年复一年辛辛苦苦地练琴练各种乐器,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就这样被轻描淡写地抹煞了。

在 Jay Mathews 担任哈佛面试官的20年里,见过太多优秀的亚裔学生被哈佛拒绝。

他提到了其中一个例子,那个亚裔孩子因为觉得学校的校报太无聊太平淡,于是就自己创办了一份地下报纸,发表批评学校的一些文章。

Jay Mathews 知道后眼前一亮,非常激动:终于遇到了一个不只是会拉小提琴、还很有个性的亚裔孩子,有反叛精神。于是他给这个孩子的“课外活动”和“个性”这两项打了非常高的分数,并且在他的申请材料上注明“强烈推荐”。

可是这并没有什么用,这孩子最后还是被招生委员会的人给拒绝了。

在确定了初步的录取名单之后,哈佛的招生委员会还会进一步对录取学生进行微调,这一轮微调里,申请者的族裔又成为非常重要的考核标准。

而最后的目标,心照不宣只有一个:确保新生名单里各个族裔的比例能维持在一个大致的平衡和稳定状态。

如果这都不算歧视,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算歧视。


2、

今年哈佛的新生里,亚裔大致占23%,非裔占16%,西语裔12%,剩下的49%是白人。而在2009年,哈佛亚裔新生的比例是17.6%。

光从数字上看,似乎亚裔并没有受到太多不公正的对待,反而好像是得到了优待。

可是不要忘记,亚裔学生的学习成绩原本就非常出色。SAT高分学生里常常有一半是亚裔;其他的各种奖学金和西屋科学奖之类的全国性竞赛,获奖者也大半都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亚洲面孔。

有人估算,如果光看学业成绩,亚裔学生占哈佛大学新生的总数,理应达到43%以上才对。

从43%到23%,被这降下来的20%无辜刷掉的亚裔学生,他们找谁说理去?

为了不让这么多的亚裔出现在校园里,为了苦心孤诣地降低亚裔学生的比例,又不能明目张胆地说我不能招那么多亚裔,于是哈佛就用心良苦地发明了“个性”这样主观性非常强的录取标准:

你看我没有招你不是因为你的种族背景,是你确实没有达到我的标准啊。

以前我认为中国高考那样一考定终身的制度太残忍也太机械,但现在看来,美国大学的录取制度也未必全是优点,至少留下了太多可以随意人为控制或者暗箱操作的漏洞。

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不光哈佛,其他美国大学招生里不成文的“族裔配比制”是事实存在的,各个常青藤盟校的亚裔新生比例大致维持在19%-22%之间,这并不是巧合。

不光是顶尖大学,全美国很多竞争激烈的顶尖高中,在录取时也有同样的操作。


造成的结果就是,亚裔的孩子如果要想上好学校,就必须付出比别人要大得多的代价,必须要不同寻常的优秀才行。

前几年美国有一本书,书名叫“隔离已经结束,平等尚未来临”(No longer separate, not yet equal),就分析了美国顶尖大学录取中种种不平等的怪现象。

书里提到,亚裔在任何一个SAT分数段的录取率都是最低的;在同样分数的情况下,亚裔录取率比白人低67%,比其他族裔就更低了。

亚裔如果想要进入一流的名校,SAT成绩需要比白人高140分,比西语裔高270分,比非裔高450分。

这140分,就是亚裔需要交纳的亚裔税,是身为亚裔的原罪。

我曾经一度认可“平权”(Affirmative Action)这样的说辞,认为应该对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给予额外的、倾斜性的照顾。

可是,亚裔本身也是少数族裔,同样应该得到优待啊,为什么反而要求亚裔牺牲自身的利益、去成全黑人乃至白人的利益?


3、

1976年,哈佛有两名新录取的华裔女生去参加“少数族裔新生晚宴”,结果被拒绝,因为哈佛不认可亚裔的“少数族裔”身份。

今天虽然亚裔已经被认为是少数族裔,但亚裔在美国社会中尴尬的中间人地位并没有得到改变:既不是主流的白人,没有任何事实上的优势和便宜;却也无法像黑人和西语裔那样理直气壮地得到属于少数族裔的优待。

更不用说,对亚裔的隐性歧视还广泛地存在。黑人受了歧视可以喊,必然是轰动的大新闻。亚裔受了歧视,喊再大声也没什么人愿意搭理。

就拿大学招生来说,假如黑人是受害者,可能整个美国社会早就已经炸了,但因为受害者是亚裔,所以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这种隐形的歧视,不光在大学招生,在很多行业、很多地方都有。

你看那么多好莱坞大片里,亚裔演员担任主角的,极少极少,几乎可以算是没有,即使是当配角,戏份也往往少得可怜。

曾经在好莱坞拍过电影的章子怡也在几年前的一个采访里说过,好莱坞给亚裔的角色大多是龙套,那些角色实在是太容易了,“不足够让我去为它努力和付出”。

好的角色,会给黑人演员,但不会给亚裔和外国人。

更不用说,还会拼命压低片酬。


中美混血的好莱坞女演员汪可盈,92年出生,父亲是华人,母亲是白人。她本人15岁时搬到中国生活,因此会说流利的中文。

然而在2013年,她决定把自己的名字从 Chloe Wang 改成 Chloe Bennet,当时引起很多人质疑和猜测。


她回应说,自己以“有一半华裔血统”为荣,改名并不是想自欺欺人地忘记这个身份,而是迫不得已,因为如果不把自己让好莱坞不舒服的姓改掉,那得到片约的机会就会少很多。

“改姓不会改变我有一半华人血统、曾经在中国居住、说普通话、在中美两种文化中长大这些事实。我改姓只是因为,我需要付房租。”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就在改姓的那一年,她真的得到了《神盾特工局》的主演位置。


哈佛的官司要到10月才会有判决。无论结果如何,都值得特别的关注。如果哈佛败诉,无疑将带来深远的影响,意味着离根除对亚裔和华人的隐形歧视,又迈进了一步。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OWASP Top 10 Threats and Mitigations Exam - Single Select

Last updated 4 Aug 11 Course Title: OWASP Top 10 Threats and Mitigation Exam Questions - Single Select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onsequences is most likely to occur due to an injection attack? Spoofing Cross-site request forgery Denial of service   Correct Insecure direct object references 2) Your application is created using a language that does not support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code and data. Which vulnerability is most likely to occur in your application? Injection   Correct Insecure direct object references Failure to restrict URL access Insufficient transport layer protection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cenarios is most likely to cause an injection attack? Unvalidated input is embedded in an instruction stream.   Correct Unvalidated input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valid instructions. A Web application does not validate a client’s access to a resource. A Web action performs an operation on behalf of the user without checkin...

CKA Simulator Kubernetes 1.22

  https://killer.sh Pre Setup Once you've gained access to your terminal it might be wise to spend ~1 minute to setup your environment. You could set these: alias k = kubectl                         # will already be pre-configured export do = "--dry-run=client -o yaml"     # k get pod x $do export now = "--force --grace-period 0"   # k delete pod x $now Vim To make vim use 2 spaces for a tab edit ~/.vimrc to contain: set tabstop=2 set expandtab set shiftwidth=2 More setup suggestions are in the tips section .     Question 1 | Contexts Task weight: 1%   You have access to multiple clusters from your main terminal through kubectl contexts. Write all those context names into /opt/course/1/contexts . Next write a command to display the current context into /opt/course/1/context_default_kubectl.sh , the command should use kubectl . Finally write a second command doing the same thing in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