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拒绝“佛系”程序员!

最近与朋友聊起近些年的经济发展趋势,他的观点:
从金融行业来看,现在监管的力度越来越大。比如08年之前,我把它叫做金融发展期,08年之后,称为金融抑制期。当然,中国因为四万亿的事情有些滞后,一直到13-14年,也进入了抑制期。
14年之后,绝大多数的业务从表面看没变,但其商业模式、产品形态、营销模式及服务都在重塑。也许经济发展放缓是大势所趋,而对技术而言,无论是人力还是科技探索,都将进入下一轮生命周期,犹如春、夏、秋、冬。
内容有些偏激,但却一针见血。
不得不承认,以互联网+为例,经历过经济的飞速发展期并随着市场格局的确立,其整体发展已趋向于平稳。除少数“独角兽”异军突起之外,绝大多数的企业均已告别增长期,纷纷进入平稳期甚至衰退期。
的确,回顾12年-15年,正值互联网金融雄起。以Java中/高级程序员为例,只要能把多线程说出个道道来,看过几次财经讯息,并对 “金融” 俩字能说出个所以然来的,基本都手握2-3张offer。你说这人不咋地,跟他谈谈绩效改进,人家一跳槽,不是混上个总监,就是搞上个经理……
16年,股灾与熔断过后,给金融与技术带来了什么?
先看看金融圈,股市一团糟:现金贷也好,固收类(P2P)也罢,不是今天你跑路,就是明天我被抓,往日的雄风一扫而光,剩下的只是一地鸡毛。除非你已是C轮以上的企业,将技术投入作为一种储备或后续待发。除此之外,不是直接跟你Say Goodbye,就是压缩编制、优化人员结构,对资质要求更细致、更专业。
再看看技术圈,区块链,除了某些头部公司外,绝大多数都停留在明明一个Excel能搞定的东西,非要把它搞上链,似乎显得 “有理想,总是好事情,爱折腾,总是好同志”。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甚至是AIOps?我觉得都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至于DevOps、容器化、中间件,基本都有成熟方案,基本都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
也许我的话有些激进,又或许有些片面,但存在即事实。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业务增速放缓是不争的事实,而那些在快速增长时被掩盖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业务增速放缓对技术团队的影响

在我看来,业务增速放缓对技术团队最直接的影响有以下三点:
1、技术架构已满足N年规划,无需再过多投入
在上一波互联网红利的冲刷下,铺天盖地的技术文章与基础架构服务弥漫着整个技术圈,今天这个人跟你说这问题该怎么解决,明天那个供应商跟你说我的服务又快又稳。
而在这些有着良好的基础、拥有丰富的架构设计理论和实践的人的推动下,许多公司过早地进入了 “过度设计” 的恶性循环。
什么叫 “过度设计” 的恶性循环?我举个例子吧。
A公司在前几年业务的快速增长中,从几万级流量增长到百万级流量,随之架构师开始添砖加瓦,拆分缓存、服务及分库分表。不但满足现有业务要求,并为将来的千万洪潮做好准备。
由于首席架构师具有互联网大公司背景,并且架构设计理论和实践都较为丰富,对于这种常见场景,短短几个月就搞定,上线。而在上线之后的半年里,由于市场客观原因,每日新增的量不过几万,在这样的增量下,系统运行极其稳定。
系统平稳运行了几个月之后,架构师又提出新的升级方案,然而这次的设计异常复杂。迭代步骤需拆分成四阶段,每个阶段都举步艰难,导致开发节变慢,测试质量低下,产线也开始频繁出错。业务方抱怨声不断,因此小伙伴们不得不通过加班加点完成需求,真是苦不堪言。
其实,这个案例中的技术架构在第一期上线后就已满足了业务在N年后的规划,已无需再过多投入,或是该将技术投入到运营及运维的功能迭代上去。
但或许是互联网人才与生俱来的 “屁股在小公司,思想却在大公司” 的通病,又或许是闲着无聊,要展示下自己的技术功底,活生生地将生产系统拖入了 “过度设计” 的恶性循环。
2、招聘需求收缩,更看重工作背景,要求更细致、更专业
成本一旦受到控制,将直接影响到招聘。很简单,就给你这几个人头,况且又不急着你做出什么耀眼的成绩,你当然希望找称心如意的,而那些背景不够优秀的候选人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危机。尤其是非互联网背景与被动离职的互联网背景,录取的几率会较低。
另外,当面对薪资、级别差不多的候选人时,显然会更倾向于拥有更加丰富技能的人。
就此看来,在面对人才争抢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入职频率下降到1-2个/半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3、更注重软技能与价值观,轻视(或不太关注)硬技能
什么叫注重软技能与价值观?说白了就是要求每个人都能有意识、有意愿地提高沟通技巧、大局观、情绪控制及同理心。同时,在共同奉献的原则上,将自己的行为举止、思维模式,乃至说话语调,往 “一片祥和” 的路线发展。
至于如果Dubbo源码里有BUG,会不会导致系统崩溃?如果系统流量突增N倍,是否能够扛得住?如果……这些点,别说高层,你自己又关心过多少?是不是有很多时候脑海中都会冒出 “就这点量,做这种事有必要吗?” 的想法呢?
再说得直白一点,在业务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绝大多数人都会将处事原则调整为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设想下,作为管理者,如果团队中绝大多数的人都一团“佛系”,那么这支队伍还能打仗吗?

 如何保持技术团队的高效与稳定?

以下就通过我个人的经历、经验以及教训,谈谈在业务增速放缓对技术团队的直接影响下,如何保持团队的稳定性及士气。
1、不倡导技术探索,推行平台化建设
技术小伙伴都有着深挖洞的情节,任何技术话题都非要探个究竟方可罢休。但别忘了,探索与运用到商业生产之间还是隔着千山万水的,弄不好就会搞个P1级事故出来。
在业务增速放缓时,注意力可以从性能、扩展性等非功能性目标上移开,聚焦在提升生产力上。比如开发效率,以及能够提升工程师为自己的产出物质量负责的意识,并最终将这些效率,固化到DevOps平台之上。不仅推动了自动化构建、测试和部署流程,还追赶了技术前沿,不失品味。
2、推动走出去交流与学习
技术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比如定期开展技术分享会,或是请业内的技术大咖过来做培训、沙龙等。
不过我觉得,找准自己团队的对标企业(或团队),有针对性地树立标杆,并将这种方式和习惯在团队内进行宣贯,也是一种无中生有的绝佳方式。
3、推动技术团队参与到业务决策中
与业务产品方一起,做好前期的需求估算,将决策、信息公开透明的向技术小伙伴展示,鼓励小伙伴对产品发表意见,让小伙伴介入到需求的决策过程。

写在最后

看完上面的内容,也许有人会怒喷,觉得这都是偷换概念的套路。对满怀梦想的技术小伙伴毫无用途,该走的,该跳的,该干嘛还是干嘛,没任何用。
但我想说的是,这个世界是由客观组成的,而不是由我们的主观幻想组成的。业务不发展是硬伤,谁也无法阻挡。
如果你的老板没有挥动裁员的利斧,没有卷钱跑路,留下一堆警察叔叔陪你玩的话,你应该感到庆幸,应该心存感恩,毕竟绝大多数的业务增速减缓都与其行业瓶颈期有关(如金融强监管收紧)。只要你还认同这个行业,认同这家公司,认同这个老板,相信用不了多久,必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在此期间,作为技术管理者,更应该保持技术团队的高效与稳定,夯实自己的系统,迎接下一波红利的到来。
作者:王晔倞,18年IT从业经验,现任职好买财富平台架构部技术总监,负责好买中间件及平台化的研发及运营,团队管理和实施重大技术决策。曾任大智慧测试总监,在2年内带领团队自研了“大智慧云测试平台”,通过平台化将金融数据服务业务从瀑布式逐渐转型为DevOps。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OWASP Top 10 Threats and Mitigations Exam - Single Select

Last updated 4 Aug 11 Course Title: OWASP Top 10 Threats and Mitigation Exam Questions - Single Select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onsequences is most likely to occur due to an injection attack? Spoofing Cross-site request forgery Denial of service   Correct Insecure direct object references 2) Your application is created using a language that does not support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code and data. Which vulnerability is most likely to occur in your application? Injection   Correct Insecure direct object references Failure to restrict URL access Insufficient transport layer protection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cenarios is most likely to cause an injection attack? Unvalidated input is embedded in an instruction stream.   Correct Unvalidated input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valid instructions. A Web application does not validate a client’s access to a resource. A Web action performs an operation on behalf of the user without checking a shared sec

CKA Simulator Kubernetes 1.22

  https://killer.sh Pre Setup Once you've gained access to your terminal it might be wise to spend ~1 minute to setup your environment. You could set these: alias k = kubectl                         # will already be pre-configured export do = "--dry-run=client -o yaml"     # k get pod x $do export now = "--force --grace-period 0"   # k delete pod x $now Vim To make vim use 2 spaces for a tab edit ~/.vimrc to contain: set tabstop=2 set expandtab set shiftwidth=2 More setup suggestions are in the tips section .     Question 1 | Contexts Task weight: 1%   You have access to multiple clusters from your main terminal through kubectl contexts. Write all those context names into /opt/course/1/contexts . Next write a command to display the current context into /opt/course/1/context_default_kubectl.sh , the command should use kubectl . Finally write a second command doing the same thing into /opt/course/1/context_default_no_kubectl.sh , but without the use of k

标 题: 关于Daniel Guo 律师

发信人: q123452017 (水天一色), 信区: I140 标  题: 关于Daniel Guo 律师 关键字: Daniel Guo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pr 26 02:11:35 2018, 美东) 这些是lz根据亲身经历在 Immigration版上发的帖以及一些关于Daniel Guo 律师的回 帖,希望大家不要被一些马甲帖广告帖所骗,慎重考虑选择律师。 WG 和Guo两家律师对比 1. fully refund的合约上的区别 wegreened家是case不过只要第二次没有file就可以fully refund。郭家是要两次case 没过才给refund,而且只要第二次pl draft好律师就可以不退任何律师费。 2. 回信速度 wegreened家一般24小时内回信。郭律师是在可以快速回复的时候才回复很快,对于需 要时间回复或者是不愿意给出确切答复的时候就回复的比较慢。 比如:lz问过郭律师他们律所在nsc区域最近eb1a的通过率,大家也知道nsc现在杀手如 云,但是郭律师过了两天只回复说让秘书update最近的case然后去网页上查,但是上面 并没有写明tsc还是nsc。 lz还问过郭律师关于准备ps (他要求的文件)的一些问题,模版上有的东西不是很清 楚,但是他一般就是把模版上的东西再copy一遍发过来。 3. 材料区别 (推荐信) 因为我只收到郭律师写的推荐信,所以可以比下两家推荐信 wegreened家推荐信写的比较长,而且每封推荐信会用不同的语气和风格,会包含lz写 的research summary里面的某个方面 郭家四封推荐信都是一个格式,一种语气,连地址,信的称呼都是一样的,怎么看四封 推荐信都是同一个人写出来的。套路基本都是第一段目的,第二段介绍推荐人,第三段 某篇或几篇文章的abstract,最后结论 4. 前期材料准备 wegreened家要按照他们的模版准备一个十几页的research summary。 郭律师在签约之前说的是只需要准备五页左右的summary,但是在lz签完约收到推荐信 ,郭律师又发来一个很长的ps要lz自己填,而且和pl的格式基本差不多。 总结下来,申请自己上心最重要。但是如果选律师,lz更倾向于wegree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