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背景:工作6+年,微软,FB,在FB工作2+年
Agenda: Overview
1.FB的独特文化与业界公司的文化差异
2.文化差异带来的Career opportunity&growth WLB差异
3.公司的发展
FB是个好公司,这里工作可以塑造在不同维度的skills,特别是对于career开始阶段适应性比较强可以很快融入公司文化,FB,GG,MS毕竟是IT行业的top tier的公司,他们定义了这个行业的很多标准,比如说TC标准(RSU,ESPP,vesting schedule),medical insurance(HSA,FSA,sick leaves,parental leaves),project management(planning,scope,collaboration,design,以至于最后的总结connect,PSC,etc),甚至non-tech方面的办公室layout等等。以及跳槽业内对这些公司的认可。所以对于刚刚毕业,或者在career早期,也或者还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去top tier的大公司是最好的选择,例如资源更多,同事的能力,公司在不同领域的project,internal transfer等。如果你已经有非常明确的兴趣或者career path,比如说就是想做无人车,SpaceX,fintech,当然go for it。
1. FB的独特文化与业界公司的文化差异
FB的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bottom up。怎么理解这个bottom up呢,我想不出一个更好的定义,大概意思是,大到公司的决定,小到每个team/project的决定,是自下而上,是自己define自己的scope(tech and non-tech),把个体的contribution加起来是公司现在的状态。微软亚麻以及其他在我想象的业界主流公司,是正好相反的,是由上而下制定的规划,然后分配一级一级去执行。
top-down例子:在微软我的经历是,如果要做一个feature/project,往往是一级一级assign下来的,至少Azure的体验是这样,Jedi是一个例子。或者Azure service的其他management plane的feature,都要和Azure对于management/data plane的定义align起来,比如说对于security:需要encryption,RBAC,AAD,对于data plane,需要有replicaiton,redundancy等等,对于business,需要有billing model和Azure的business model align起来。这就使得Azure的结构高效简洁,一个ecosystem每年有序的增长,Azure下所有的员工都有同一个目标一起contribute。在我经历的大多数情况,每个service的project都是在M1,TL之间讨论,之后再决定执行与否。再说的high level一些,对于组里的产品的定义,未来规划,这些讨论我是没有听过的,可能在M1,M2,D1之间决定的,下面的IC就是计划的执行者。还有一些non-project 的例子,比如说team event,team lunch,IC也都是重在参与。一句话总结一下,在我经历的MS,project的决策是在TL,M1,对于产品的定义和长期规划可能是更高的level讨论。
Bottom-up例子:project相关的,从planning,priority,到project scope,是由每一个project的owner定义,我只是想做一个小feature,还是把这个feature expand到更大的scope,然后把roadmap plan一级一级bubble up,确定上下级align。当然对于E7, E8他们会propose一些更大scope的idea,然后top down的align这些给所有IC,但是执行环节,不是E7,E8,甚至有时不是E6,依赖于每一个IC去scope这些project等等。对于non-tech呢,team event等等是由IC去propose和drive的,什么活动,中午吃什么等等。FB的manager,和MS,GG不同是,FB的M1只是people manager,他们有些时候参与项目的讨论,但至于项目的计划,scope,design,M1可能都不在这个chat group里面。我了解到的其他公司,M1更多是people manager + project的决策者,或者参与决策。
以上是比较具体的例子,其实也不难发现,之后大家看到的种种褒贬,也是和这个核心文化有关。
之后我把top-down 和bottom-up的两种文化的优劣对比放在第二部分(个人利益相关),第三部分(公司利益)。
2. 文化差异带来的Career opportunity&growth WLB差异
先说一下Career opportunity&growth:
FB文化优劣:其实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窥见一二。用黄渤的话说,“这个时代不会阻止你自己闪耀,但你也覆盖不了任何人的光辉”。从project说,你可以scope的很大,或者和其他IC(同组,不同组)一起collaborate,然后和潜在的用户开会,sale你的project。非project来说,可以参加bootcamper&intern manager,参加interview(现在WL很长)。
一言蔽之,只有你自己是自己的stakeholder,你define自己的project scope,sale别人你的plan,你自己决定自己对于组里,公司种种活动的参与程度。
所以我在开始讲的,如果你在career刚开始,适应能力特别强,其实FB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在这一套体系里,能力锻炼和提升是多维度的,和同组外组人沟通,怎么输出你的观点,和designer,PM合作,怎么制定组里的roadmap,怎么推进自己的项目等等。
当然这种文化是有利有弊的,在我看来,这些能力在一些公司尤其是一定级别之后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很多公司,这些也可能并不是核心能力,尤其是大家对career的追求不同,可能我希望在MS躺63,或者GG躺L4,我不希望被公司文化裹挟着参与到一些不擅长的领域里,或者我是个内向的人,希望做一个coding machine之类。写到这,我想到一个例子,在MS时候,听说一个67+的IC,career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thread pool稳步升到了partner。这样的核心文化下,追求的并不是对每一个project的精度;相反的是在其他业界公司GG,MS,所接受的训练是大到一个project,小到每一行code,甚至config里的parameter(retry,TTL,etc)都有背后的思考。
这种solid tech driven的工作方式,是能代表大多科技公司。FB的以projec他driven的工作方式,则是能代表很多中小公司的,因为对于这些公司,可能生存->抢占市场才是top priority,要把project做到精益求精(99.99 -> 99.999),因为这种improvement的付出和收益往往已经不是正相关了。
Top-down driven company带来的优劣:首先我想到的肯定是对于tech skill的磨练。技术上短期内是可以有更多积累的,这些积累很多时候也是有普适性的(从Code review,design有小到大的学习),在短期可以迅速获得技术积累,会从容应对之后工作相同或者类似的问题,对WLB无疑有提高。而且GG,MS的project management相对轻松(Amazon一些组的sprint我认为是intense的)。另外一方面,正式因为top-down的文化,也正因为这些公司对于project,service,code精益求精的态度,相当长时间内,是没有scope变大的机会的,带来的问题可能有:升职很多时候和tenure有关,转EM很难,因为大多数情况project只是执行了计划的部分,并没有横向的扩展。
总体上来说,top-down的工作可能更像是research,对每个细节的追求是很重要的。bottom-up的更像是做工程,追求的是项目的计划,推进和完成。
说了这些每个人skill上面的得失,也可以谈一下文化不同带来的promotion的差别。总体说,FB的promotion philosophy和其他公司还是有些不同的,在我看来从E3->E5这个过程并不是选拔性质的。就类似于从61升到62,组里是有名额限制的,必须只能升一个或者几个比其他人做的都好的IC。FB的E3->E5是自然而然升上去的,当然论坛里有一些E4->E5 33个月失败的例子,可能是碰到不好的项目和manager。我了解到E3->E4,E4->E5是12月,18月。毕竟公司宣扬的是个人做出的contribution的理念,升职上是快的,tenure这个因素考量的非常小。而且因为project可以横向的拓展,有时候团队往往因此会增加更多的head count,所以我也在FB见到非常年轻的EM。
再说一下FB的卷。FB的卷常被大家诟病。其中之一就是在之前提到,在这bottom-up的文化下,每个人的努力都很好的被surface出来,也才可以在rating时候更客观的评价。论坛里看到另外一个帖子说,要避免卷就是要把饼画大,我非常同意。其次,为什么业界其他的公司。在我看来MS的问题是,这个自上而下的结构,并不是不卷,而是每个人的努力的结果和被assign的project本身的impact相关,比如说就是做CICD的pipeline或者monitoring,与做service revenue相关的一些feature,impact是不一样的。
最后想谈一下FB的PSC,总体是非常透明和客观的,manager的角色就是把每个人的psc总结,重新写好然后在org里面present,org里会有一个排名来确定每个人的rating。另一方面,MS的rating是不需要IC做什么的,可能写一写connect(有两次我没有写),review的过程在更像是黑盒子,每年一次的review,是不是需要排名,review的过程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是在我想,manager所接触到的信息是connect,scrum,1on1。
3. 公司的发展
再说一下公司的长期发展和个人的利益相关,以及论坛里大家对公司荣誉感的问题。
首先FB的各方面,在我理解是和GG,MS,Apple,亚麻这种公司不能比的。FB更像是一个B2C,C2C的公司成功创业,但是并没其他的技术积累,我想到的一个例子:我大学退学了回家挖煤,赚了三年赚了一个亿,然后我把钱存在银行准备吃利息然后继续挖煤。突然我发现大家都不用煤了,都开始用天然气,甚至太阳能了,我家里的工厂还是只有烧煤的锅炉厂。然在我趁着几年攒下来的家底去转型,天然气和太阳能我再入场可能晚了,我打算去研究永动机了。
FB现在面临的问题和以后对Meta的投入,我认为是任何一个现在的中小型公司以后都会面对的(如果他们增长到FB的体量)。
FB现在的优势是Ads盈利稳定,缺点是业务的单一,以及本身social media的技术壁垒过低。比如说,亚麻是retail和cloud,微软的业务应该是大公司里最多的,垄断的office,windows以及Cloud是未来的增长点,和gaming。GG也是广告公司,但是GG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到了垄断,Search,Android。
最后说一下论坛中对公司荣誉感的现象,简而言之,公司的reputation有关的因素有很多,公司的公关,revenue,某领域的垄断程度, 甚至和公司面试题库里有多少hard题,recruiter的说辞,公司的perks,公司有没有不友好的manager,TL或者让人头疼的project都有关系。非常能理解大家对公司充满荣誉感,毕竟是花费了大量的effort刷题面试,决定加入现在的公司,公司更好的reputation更能代表我付出的努力。首先对公司做出评价还是尽量客观,毕竟你的观点会影响很多后来人,他们也花费了相当的effort,但是因为某些略带偏见的post,或者因为阅读量写了一个吸引眼球但是倾向明显的题目,让其他人错失了一些很好的机会。反之,大家在看到一些评论自己公司的帖子时候,还是避免take it personal,绝大很多时候公司和个体不是命运共同体。
最后
我写这个帖子的初衷有三点,1.长周末闲的 2. 记录一下自己工作时的感受,我想尽可能的客观评价,毕竟感受也是主观的东西随着时间而改变 3.国人转码农和参加工作在近几年越来越多,对于刚刚工作的同学,可能被一些倾向性的帖子影响,希望大家在接收到论坛的信息和讨论时候可以更加critical thinking,再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希望正在找工作的同学们不要对FB丧失信心,公司的perks和tc(股市打折之前)都还是非常到位的。
这里没有从公司的角度讨论bottom-up带来的弊端(例如产品迭代快,产品臃肿,etc),因为论坛里已经有很多帖子讨论的很详细了。
我写这篇的初衷更想从个人的角度讨论公司文化带来的利弊。毕竟每一个个体和公司并不是命运共同体,从公司学到的skillsets,career opportunity,tc更应该被人看到。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https://gengwg.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