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滴滴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坏的吗?
曾经的滴滴,并不是今天这副人人喊打的形象。2012年滴滴刚刚出生时,很多人都在欢呼滴滴的到来,认为陈旧的出租车行业终于迎来了革新者。到了2014年,滴滴和快的开始血拼,无论是乘客还是司机,都收获不少红包和补贴,那时候的滴滴,公众形象达到了顶峰。
图丨摄图网
随着滴滴和快的在2015年合并,并且在2016年收购了UBER中国,滴滴在网约车占了高达90%以上的市场,由此开始一统网约车天下。而大名鼎鼎的UBER ,在美国本土的市场份额其实也只有60%多,远远低于滴滴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此时,前几年疯狂烧钱的资本开始追求回报,从乘客和司机两端增加收入,试图在短期内使得滴滴的财务报表更加漂亮,以此迎接资本市场上梦想的5000亿元估值。
一旦从一家创新者变为垄断者,滴滴的很多问题也由此开始爆发。乘客的体验越来越差,车价不断上涨,打车越来越难,不少网友甚至发起了卸载滴滴的行动。对于乘客的抱怨,公司创始人程维公开表示,现在涨价是让乘客还前两年补贴的债。涨价还在其次,真正让乘客吐槽最多的是滴滴打车越来越难,经常排队很久也约不上一辆车,这就触及了滴滴所面临的一个核心矛盾,司机流失。
滴滴一统网约车天下之后,给予司机的补贴大幅降低,司机在扣除20%的滴滴平台抽成和其他养护费用之后,利润空间越来越薄,这就使得很多司机放弃了滴滴。加之2年前网约车新政开始落地,要求司机本地户籍本地车牌,符合资质的司机数量大幅下降。
图丨摄图网
和乘客相比,司机成为滴滴的稀缺资源。在大量优质司机流失之后,滴滴必须想办法提升司机数量,或者至少将司机数量维持在一个最低水平线上,否则滴滴将失去经营之源。在经过了前几年的疯狂烧钱之后,出于财务方面的考虑,滴滴不再愿意提高司机的补贴标准,最后也就只能降低司机的审核标准,滴滴平台上的司机开始变得鱼龙混杂,大量别有用心的坏人充斥滴滴平台。
此次杀害乐清女孩的凶手,事发前就有犯罪记录,案发车牌也是临时伪造,但居然还是顺利通过了滴滴的审核。滴滴平台上还有多少没有曝光的不合格司机,也只有滴滴自己清楚,或者,滴滴自己也不清楚。
在滴滴还是市场上的一家竞争者时,高度重视乘客体验和司机的回报,真正体现了新兴共享经济的精神,但成为垄断者之后,利润和上市成为首要目标,滴滴也就开始变得逐渐平庸,甚至沦为一家公然作恶的企业,在滴滴顺风车上推出社交功能,并且公开发布暧昧色情的广告,这家公司就已经为后来的血案埋下了种子。
滴滴动态宣传海报
今年5月份,海淀法院网曾经发布“滴滴出行车主犯罪情况披露”,称最近几年滴滴平台所衍生的刑事案件数量,远高于公众所知悉的程度,从时间范围上集中在近三年,罪名性质从杀人、抢劫等恶性案件到故意伤害、诈骗、盗窃不等。“时间范围上集中在近三年”,刚好就是滴滴一统网约车天下的时刻,滴滴平台的屡屡作恶也就是从取得垄断地位开始。
对有些公司而言,获得高度的垄断地位其实并非一件好事,如果对这件利器运用不当,很可能会反过来伤人害己。当年谷歌离开中国市场之后,剩下百度一家独大,百度在短期之内垄断国内搜索市场,和阿里巴巴、腾讯成为当之无愧的互联网三巨头。
但垄断最终带来的结果其实是害人害己,失去竞争对手之后的百度也同时失去了道德底线,很快就被医疗广告的丑闻所湮没,21岁的魏则西之死,更是将百度永远钉在了耻辱柱上。而从百度自身来看,没有了竞争对手的磨砺,百度也失去了成长的压力和动力,最近几年无论是利润还是市值,都已经被阿里和腾讯远远甩在身后,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之上,当年中国互联网江湖的BAT也已经被JAT所取代。
今天的滴滴其实和当年的百度极其相似,在获得高度垄断地位之后就忘记了“不作恶”的基本道德约束,接二连三的血案,更甚于当年的百度。滴滴一统江湖,最大的受益者只是当初撮合收购合并的资本,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司机,都是垄断的受害者,甚至包括滴滴自己,也都未必从垄断中获益,垄断之前的滴滴还是一家活力四射的独角兽,看看现在的滴滴,除了万人唾骂之外,香港的资本市场也未必会待见这家带血的公司。
现在的问题是,命案频发之后,滴滴这家公司应该受到怎样的处理?仅靠滴滴自己的整改显然远远不够。三个月前的空姐遇难,是因为凶手冒用了父亲的司机身份,后来滴滴的整改中就增加了司机刷脸的要求。这一次乐清女孩遇难,暴露出滴滴客服的漏洞,预计滴滴会想办法改善客户,直到下次再发生命案,滴滴再来一次整改。如果一家公司需要依靠接二连三的命案来完善自己的不足,这样的代价未免太大。
图丨摄图网
当一家公司的经营频频伤害了民众的生命,而自己又不能及时彻底改正,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叫做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时候就需要监管部门出手。近日交通运输部、公安部等部门对滴滴公司联合约谈,但这显然远远不够,如果说垄断是滴滴的问题之源,那就需要有关部门彻底打破垄断。上世纪80年代,著名的AT&T(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因为垄断美国的电话业务,被美国司法部以反托拉斯法强制拆分成8家公司,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反垄断实践之一。在网约车市场高度垄断的滴滴,是否也可以借鉴这一做法?
我国的《反垄断法》并没有关于拆分企业的规定,应该说这是我国《反垄断法》的一大缺憾,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中国就不可以对垄断企业拆分,我国的电信和电力等行业就曾经实施过力度颇大的拆分。按照美国反垄断法的标准,衡量一家垄断企业是否应该被拆分,主要看拆分之后是否更能提升社会公众的利益。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拆分滴滴绝对符合这样的标准。
今天的滴滴原本就是资本撮合之下,人为强制粘合在一起的产物,如果要进行拆分其实也并非难事,只需要回到当初滴滴、快的和UBER中国三足鼎立的状态即可,3年前这三家公司尚未合并之时,才是国内网约车的黄金时代。
图丨摄图网
2年前,滴滴收购UBER中国之后,商务部曾经对滴滴涉嫌垄断做出过回应,表示商务部反垄断局已多次约谈滴滴出行,也正在根据有关法案对滴合并案依法进行调查。不过时隔两年,公众并没有见到这次调查的结果,在一次次血案之后,有关部门或许应该尽快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破除滴滴的垄断地位,或许就可以从否定这桩交易开始。
如果滴滴每次在出事后都只是做一些不痛不痒的整改,而不是由监管部门痛下杀手,预计距离下一次出事也不会太远。等到滴滴车上再发血案,无论是滴滴还是监管部门,谁都承担不起这样的责任。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https://gengwg.blogspot.com/